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

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


削弱旧贵族特权
“尽地力”发展农业,平籴法
加强法治,制定《法经》
促进 农业发展
第一部法典,稳定政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变法运动的兴起-战国时期 •楚国-吴起变法
政治
削弱贵族,改变分封制
整顿吏治,限制贵族权力
严禁私门请托,改良社会风气
创建强大军队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春秋与战国变法的异同点
奴隶主性质 封建地主性质
军事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 级优势 提高军队战斗力
2、严肃军纪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经济
1、废除井田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2、奖励耕织
提高生产积极性
经济
经济 1、废除井田 2、奖励耕织 3、重农抑商
4、统一秦国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统一赋税和俸禄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政治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3、制定秦律, 轻罪重刑
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 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铁器牛耕的使用
经济基础
封 建 土 地 所有制确立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各国先后变法 确立封建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政治: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天子势微-诸侯争霸、兼并-变法图强 百家争鸣-法家顺应时代要求
思想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思想文化
管仲、李悝-法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 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 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 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法家、兵家的代表。强调国家和军队 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 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成功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 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结果商鞅被车裂而死。那么商鞅变法 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2)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 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 •(3)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 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 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
性质
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经济:土地私有 政治:加强集权
军事:奖励军功 习俗:改革旧俗
历史作用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 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 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 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 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 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 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A
• 《战国策.秦策》中:‚公元前338年)孝 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 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 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 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 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C、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D、富裕农民
对商鞅变法起了重大作用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 B、秦孝王 C、秦不孝王 D、秦惠文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鞅原是卫国人 B、秦国编入什伍组织做后备兵源的男 子年龄为15岁以上 C、秦代虎符是一种装饰品 D、县的设立早于郡的设立
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转化为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公田转化为私田
经济
井田制的瓦解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政治: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天子势微-诸侯争霸、兼并-变法图强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 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事。 ——《孟子· 滕文公上 》
“公田”,是天子分封于诸侯的,需缴纳税赋; “私田”,是奴隶主贵族额外驱使奴隶开垦的, 不需缴纳,不属国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公田转化为私田: 实质:生产关系的转变
土地私有化 新的剥削方式产生-地租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地主&农民 封建小农经济形成
商鞅变法措施 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 • •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为田开阡陌 D、重农抑商 商鞅变法中的 ‚废井田,开阡陌‛ 实际上是废除了旧的 生产关系,确立了封 建生产关系,即社会 性质发生了变化。
判断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地 主阶级政治改革,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特权,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塞私门之请”,移风易 俗 2、“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共 居
先秦时期家庭是国家管理 的基本单位,收税、征兵、 服徭役等都与此有关。 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 风,增加财政收入,避 免地方家族势力扩大。
变法的核心
农战
法治
变法的特点
1、战国时期最全面、最彻底、最持久,效果 最显著的一次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2、以农战和法治作为变法的主要内容。 3、建立起了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政治: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天子势微-诸侯争霸、兼并-变法图强 百家争鸣-法家顺应时代要求 民族大融合-利于秦的统一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 霸,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 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 后的秦国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 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以上材料是从哪一角度来认识商鞅变法的?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 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 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对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 极影响。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国君 分 封 制 诸侯 国君 县 制
诸侯国官吏
地方县吏
商鞅在制定法律时还规定轻罪重刑。请看书思考: “轻罪重刑”,在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应该如 何评价这一主张?
积极: 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百姓的威慑作用, 能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的作用; 消极: 措施过于严苛,罚不当罪,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导致 社会的不安定。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3、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和铁 血手腕。
勤奋好学、善于总结经验、敏锐洞察 力、敢于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
• 商鞅之死
• • • • • 1、原因 (1)奴隶主贵族对新法的抵制、破坏 (2)秦孝公去世 2、商鞅之死 商鞅被诬谋反,秦惠王捕捉商鞅,商鞅被 迫反抗,兵败被杀 • 3、商鞅变法的结果 • 商鞅虽死,但其改革措施得以保留(保留 了封建制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根据材料,概括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 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 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 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从上述材 料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政治
•同:根本原因(生产力);目的(争霸)
•异: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 触及到上层建筑; 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 立了封建制度。
【史学理论深化】试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 史实,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生产力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关系
总 和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材料: 1、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 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 “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的,“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2、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有些人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许早在商鞅 变法时就已经种下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何在?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牛耕得以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生产力发展 公田转化为私田
经济
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经济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国有” 是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 制。
商鞅执政后,专讲法治而摒弃德治,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最终引起了许 多人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政治靠山的商鞅因遭诬陷而被诛灭九族。
思想
焚烧诗书(“燔诗书而明法 令”)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变法就必须排除复 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 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 文化典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