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铆接技术

浅析铆接技术

浅析铆接技术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进步,尤其是飞机、汽车、五金等制造业的发展,对铆接结构和铆接工艺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也导致了各种新工艺、技术不断出现,使铆接这种传统连接方法焕发出新的活力,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下面针对铆接技术的应用要点探讨,以期可为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铆接分类;压铆工艺;注意事项
引言
铆接作为常用的一种固定连接方式,虽然存在降低构件强度,容易引起变形,增加结果重量,疲劳强度低等缺点,但是其工艺过程简单,连接易于实现自动化,能适应各种不同材质的构件之间的连接等优点,因此在航空、汽车、家电等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1铆接的分类
铆接如按照用途分类:紧固铆接、紧密铆接和固密铆接三种方法。

紧固铆接也叫坚固铆接。

这种铆接要求一定的强度来承受相应的载荷,但对接缝处的密封性要求较差。

紧密铆接的金属结构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只能承受较小而均匀的载荷,但对其叠合的接缝处却要求具有高度密封性,以防泄露。

固密铆接也叫强密铆接。

这种铆接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一定的载荷,其接缝处必须严密,即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液体或气体均不得渗漏。

为了保证高压容器铆接缝的严密性,在铆接后,对于板件边缘连接缝和铆头周边与板件的连接缝要进行敛缝和敛钉。

铆接如按照工艺分类:分冷铆及热铆。

冷铆是铆钉在常温下进行铆接;热铆用在连接要求更高的地方,如铁桥的钢梁铆接。

热铆时需将铆钉预热,红热的铆钉穿入铆孔,好铆钉头后,在冷却过程中收缩的应力将使连接更紧密。

2压铆过程阶段划分
阶段1该阶段以冲头接触铆钉开始,随着位移的增长,压铆力逐渐增大,使得铆钉开始发生变形,钉杆整体镦粗,当钉杆接触到铆接件时,这个阶段结束。

阶段2该阶段以铆钉杆接触铆接件的边缘开始,随着冲头位移的增加,铆钉与孔内壁接触区域开始变大,直到应力在铆接件厚度上均匀分布,这个阶段结束。

阶段3随着冲头位移的增加,铆钉头部开始局部镦粗,形成镦头,接触到铆接件的金属板面。

铆钉头和铆接件之间的接触区域的摩擦力使得金属流动发生改变,同时铆接件因为受到镦头的压力开始发生变形。

当镦头达到目标尺寸后,冲头停止移动。

阶段4冲头位移减小,载荷降低。

但铆钉镦头仍然与冲头相接触,铆钉弹性回复。

阶段5冲头离开铆钉,压铆过程结束。

3铆接缺陷种类、产生原因及检查、预防方法
序号
1
2
3
4
图示
缺陷种类
铆钉头偏移或钉杆歪斜
铆钉头四周未与板件表面结合
铆钉头局部未与板件表面结合
板件结合面间有缝隙
产生原因
铆接时铆钉枪与板面不垂直压力过大,使钉杆弯曲
3.钉孔歪斜
孔径过小或钉杆有毛病压力不足
3.顶钉力不够或未顶严
罩模偏移
2.钉杆长度不够
装配时螺栓未紧固或过早地拆卸螺栓孔径过小
3.板件间相互贴合不严
检查方法
外观检查
2.测量相邻铆钉头的中心距
1.外观检查
2.用厚0.2mm的塞尺检验
1.外观检查
2.用厚0.2mm的塞尺检验
1.用厚0.2mm的塞尺检验
预防方法
铆钉枪与钉杆应在同一轴线上开始铆接时,压力应由小逐渐增大3.钻或铰孔时刀具应与板面垂直
铆前先检查孔径穿钉前先消除钉杆毛刺和氧化皮
3.压力不足时应停止铆接
铆钉枪应保持垂直
2.正确确定铆钉杆长度
1.拧紧螺母,待铆接后再拆除螺栓
2.铆接前检查孔径大小、检查板件是否贴合
序号
5
6
7
8

缺陷种类
铆钉形成突头及刻伤板料
铆钉杆在钉孔内弯曲
铆钉头有裂纹
铆钉头周围有过大的帽缘
产生原因
铆钉枪位置偏斜钉杆长度不足
3.罩模直径过大
铆钉杆与钉孔的间隙过大
铆钉材料塑性差
2.加热温度不适当
钉杆太长罩模直径太小
3.铆接时间过长
检查方法
外观检查
/
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
预防方法
1.铆接时铆钉枪与板件垂直
2.计算钉杆长度更换罩模
选用适当直径的铆钉开始铆接时,风门应小3.钉孔直径过大
检查铆钉材质,试验铆钉的塑性
2.控制好加热温度
正确选择钉杆长度更换罩模
3.减少打击次数
序号
9
10
图示
缺陷种类
铆钉头过小,高度不够
铆钉头上有伤痕
产生原因
钉杆较短或孔径过大
2.罩模直径过大
罩模击在铆钉头上
检查方法
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
预防方法
加长钉杆
2.更换罩模,铆模过小
铆接时紧握铆钉机,防止跳动过高
4压铆的注意事项
(1)压铆前必须及时的确认压铆件外标识及包装袋里的实物(材质、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有混料现象。

(2)加工过程严禁裸手直接接触压铆件,以免造成腐蚀;
(3)压铆后对产品上的压铆件的材质、规格型号进行随机抽样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漏压,错压,压混等现象。

(4)压铆后压铆件四周不得或凸起或凹陷明显变形,其平面度是否在范围内,不得有明显的表面处理无法遮盖的压印或模印,不得出现压歪,压偏现象,必须保证螺纹与其所对应的孔是同心的,若超标需转入人工校形处理。

(5)压铆后铆件不得松动、脱落,必须检测其牢固性;其推拉力及扭力值必须符合其规格压铆件的PEM规定的要求;对于处在折弯边或模具成形边较近的压铆件要重点关注,尤其是螺纹,外观(变形)要重点检测;当压铆在孔的附近时,注意孔的大小是否因压铆涨料而变小,需对孔的尺寸进行测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铆接是一种简单的机械链接,但是要保证铆接无缺陷,不仅需要设计合理的铆接位置、尺寸合格的铆钉、规格合理的铆钉模、调整合格的铆接压力,而且还要操作者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如果不按照规范操作,就会产生有缺陷的铆接,铆接次品的返修会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以上压铆工艺的应用要点均是笔者在设计岗位上学习、实践、应用、整改、总结的相关注意事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