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悲剧与喜剧


按理说,审美样态有多少种,审美形态的逻辑分 类也就可以有多少种。但是,审美形态的分类不同于 一般客观事物的分类。因为审美形态不是纯粹的客体 对象,而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主客审美关 系的感性凝聚和显现,所以它虽然凝聚、显现为某种 客观的审美类型,却总是与主体的审美感受分不开的, 换言之,总是离不开主体对所面对的相应审美形态的 美感或形态感。如悲剧离不开悲剧感,喜剧离不开喜 剧感。优美、崇高都是与主体对它们的相应感受分不 开的。因此,归根到底仍然脱离不了实践--存在基 础的制约。只有兼顾审美形态的客观类型和主观感受, 才能既体现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又注重美在审美实 践中生成的特点,从而能在比较完整的意义上、在动 态生成的过程中把握审美形态。
对于审美形态我们可以概括地理解为,它是人对 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 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 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由于美作为审美对象不是 对象性的物质实存,而是人与世界和谐化一构成的自由 境界的显现,因而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 涉;既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在对象(客体)世界中直观 自身所形成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 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审美形态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背景的制约: 西方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征服自然的文化背景, 导致了悲剧剧种的产生和发达,也导致了作为审美形态 的悲剧的很早确立并拥有了很高的地位。 相反,中国古代的中和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的文 化背景,往往使具有悲剧性的剧情最终走向大团圆的结 局,导致中和的审美形态的产生。主客对立、天人两立 的文化背景,更多地导向崇高与崇高感的产生;主客统 一、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更多地导致优美和典雅。而 文化的民族差异性和人类共同性所构成的审美价值二重 性,又使得优美、喜剧、丑怪、荒诞等审美形态成为世 界各民族共同的审美形态。 总之,审美形态是建立在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基础 上的多种审美因素的感性凝聚和显现。
所谓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 审美样式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 不同趣味效应,如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 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所谓审美风格,是指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 特征。如阳刚--阴柔、恬静--激烈、和谐- -冲突、神奇--淡雅等,都具有明显的识别标 志,以至美学家们常常用审美风格来界定审美形 态。
第三章 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 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悲剧 喜剧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一、审美形态的性质 二、审美形态的特点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 一、审美形态的性质
对审美形态我们应该做何理解呢?
我们感受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 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 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 读。”——顿生“典雅”的感叹! 我们诵读“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 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殆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 哉,歌以咏志。”——会对如此作品产生多少崇高、 壮怀的美赞! ------
这种感性凝聚、显现的形态本身就是千姿百 态的,其大可以称之为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其小可以称之为风格、品位、体裁等。可以说,人 生有百态,人生有百味,审美形态也有百种。但其 基本形态则屈指可数,而且每一种的特征都十分清 楚。清楚到有时人们无须通过理性的思辩,仅凭感 性经验也能分辨出几种审美形态来。但是,要全面 准确地把握审美形态,就必须对中西审美文化和审 美形态的大千世界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所谓感性凝聚、显现、是指审美情趣、风格等只有通 过感性形式的集中呈现,才能成为审美形态。 些审美形态有时以特定的艺术体裁和艺术种类为标志, 同时又离不开各种审美因素的有机综合,如悲剧、喜剧、 滑稽剧、轻喜剧、荒诞剧、朦胧诗等,本身就既是文学、 艺术体裁、同时又凝聚、显现为审美形态。而另外一些审 美形态如婉约、阳刚等则往往与特定的流派风格相伴随。 再如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诗品”、“能品”、“神品”、 “妙品”、“逸品”和“三十六书品”等,也无非是体裁、 风格、品位、情趣等审美因素的感性凝聚、显现。
所谓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 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 也就是审美境界。
中国古典美学中文质彬彬产生典雅,逍遥游产生壮美, 上下与天地同流产生崇高等,都说明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 的密切关系;艺术描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产生优美、大江 东去则产生壮美,也是人生境界的审美升华。这些审美形 态பைடு நூலகம்起人们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 其实质都属于审美境界的不同感性显现而已。
但值得注意的是,审美风格并非所谓美的风格。 这种所谓“美的风格”,往往是从主客分离的思维定 式出发,用现成论的观点而非生成论的观点来从客观 对象上圈定所谓的美,然后再从这种圈定的身上找与 其对应的美感,完全忽略了美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事 实。实际上,审美风格往往与审美的接受效应密不可 分。如悲剧感、喜剧感、滑稽感、荒诞感等,在不同 的审美主体那里往往有着不同的接受效应。对于没有 悲剧感的人来说悲剧风格对于他来说就没有审美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无法抵达悲剧所昭示的审美底蕴。因此, 以审美风格的客观决定论来概括审美形态是不可靠的。
据此,我们结合教材对审美形态的定义做如下归纳: 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 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凝聚、显 现及其逻辑归类。
所谓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 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 如鲁迅小说中祥林嫂凄苦悲惨的人生、阿Q的滑稽而 悲剧的人生,《史记》中展现的项羽悲慨豪壮的人生等, 都是人生样态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形式。典型的人生样态 又往往会凝聚成特定的人格理想,如老子讲玄德之人,庄 子讲真人、荀子讲“士君子”形象,佛教讲菩萨形象等, 都是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本身都寄寓了一定 的审美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