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沉积岩实验三泥质岩、火山碎屑岩
沉积岩实验三泥质岩、火山碎屑岩
常见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
2.玻屑 一般<2mm。可以推测岩浆成分。
1)半塑性玻屑 降落地表时已硬化。多呈鸡骨头形、弓形、楔形、镰刀形、“Y”形
等弧面多边形。
2)塑性玻屑 降落地表时尚未硬化,被上覆重压变形。多呈压扁、拉长状,定向
排列,呈“假流纹构造”。
3.晶屑 晶体破碎具棱角状、崩裂纹、暗化边等现
混有粉砂时,断面或小刀切出的面稍有些粗糙; 混有钙质时,滴稀盐酸反应; 混有铁质时,呈各种红、紫、褐、黄等色; 混有硅质时,坚硬、抗风化; 混有碳质时,色黑、污手,有时可见植物化石; 混有细分散黄铁矿时,色黑、黑灰,但不污手; 混有沥青质时,呈黄褐、棕或棕黑色,质地较轻,含量较高时用小刀 可刮切成刨花状碎片,烧之冒烟且有沥青味。
炭质页岩、 硅质页岩、 钙质页岩、 铁质页岩、 油页岩等
碎屑含量(%)
5~25
25~50
含粉砂粘土 粉砂质粘土 含砂粘土 砂质粘土
含粉砂泥岩 粉砂质泥岩 含砂泥岩 砂质泥岩
含粉砂页岩 粉砂质页岩 含砂页岩 砂质页岩
二、火山碎屑岩
(一)火山碎屑物 由“三屑”组成,即“岩屑+玻屑+晶屑”。
1.岩屑 粒度一般>2mm。可以了解岩浆岩成分。
按研究程度,综合上述不同单因素特征命名:
“颜色+填隙物+碎屑成分+粒度+粉砂岩”
如紫红色钙质长石石英粗粉砂岩、
灰白色泥质细粉砂岩等。
(二)泥质岩
具泥质结构,外观上很细腻,手摸(或碾)无粗糙颗粒感(未固结时小刀 切出的面很平滑),常有混入物存在,如粉砂、钙质、铁质、硅质、碳质、 细分散黄铁矿和沥青等。
沉积 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 沉积岩
90~50%
沉火山碎屑 结构
50~10%
凝灰 沉积结构
沉 集块岩
沉 火山角砾岩
凝灰质 砾岩
<2mm 凝灰熔岩
熔结 凝灰岩
凝灰岩
层状 凝灰岩
沉
凝灰质砂岩、
凝灰岩 粉砂岩
成岩方式 熔岩胶结
熔结式
压实、胶结 水中沉积 压实、胶结
化学沉积物及粘土胶结
进一步命名方法: (1)采用 “火山碎屑成分+基本名称”
如流纹质凝灰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等。 (2)采用与砂岩分类相近的粒度含量法。 (3)凝灰岩进一步划分,考虑“三屑”相对含量。
玻屑 40
玻屑
单屑凝岩
>50%
>50%
>50%
两种碎屑量均 三种碎屑量均
>40%
> 30%
玻屑凝灰岩 晶屑凝灰岩 岩屑凝灰岩 “少前多后”
少见
三、报告要求 1.提交完整的安山质凝灰岩手标本和岩石薄片鉴定报告。 2.描述鉴定1~2块手标本。
泥质岩命名表
固结程度与 粘土矿物成分 页理发育程度
混入物
粘土
(未固结或弱固 结)
高岭石粘土、 蒙脱石粘土、 水云母粘土、 复成分粘土
泥岩/粘土岩
(已固结、具块 状构造)
高岭石粘土岩、 蒙脱石粘土岩、 水云母粘土岩、 (复成分)泥岩
炭质泥岩、 硅质泥岩、 钙质泥岩、 铁质泥岩等
页岩
(已固结、具页 (复成分)页岩 理构造)
大类
火山碎屑
熔岩
亚类
火山碎屑 10~90%
结构 构造
碎屑熔岩结构 流纹构造
粒度
>64mm 集块熔岩
64~2mm 角砾熔岩
火山碎屑岩
熔结 火山碎屑岩
熔结结构 假流纹构造
熔结 集块岩
火山碎屑岩
>90%
层 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结构
岩石名称
集块岩
层状 集块岩
熔结
层状
火山角砾岩 火山角砾岩 火山角砾岩
向沉积岩过渡的 火山碎屑岩
(2)据混入物 熔结结构:主要由塑性碎屑组成,紧密镶嵌。如熔结火山角砾结构。 碎屑熔岩结构: 10~90%的火山碎屑与熔岩相混合。如火山角砾熔岩结构。 沉火山碎屑结构: 50~90%的火山碎屑与正常碎屑相混合。如沉火山角砾结构。 凝灰沉积结构: 10~50%的火山碎屑与正常碎屑相混合。如凝灰砂状结构。
实验三、细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细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命名原则和观察描述方法。 2.学习手标本和薄片岩屑、晶屑、玻屑的辨认方法和描述内容。 3. 认识几种常见岩石类型。
二、观察内容 1.详细观察与描述安山质凝灰岩手标本和薄片。 2.参观高岭石粘土岩里粗晶高岭石和泥质粘土。 3.参观粉砂岩里粉砂的成分、分选性、磨圆度,以及与泥质混杂堆积。
沉积岩实验四
细碎屑岩、火山碎屑岩
一、细碎屑岩
(一)粉砂岩
1.手标本观察 (1) 碎屑组成和含量一般难以确定。常含较多碎屑白云母,平行层面排列,
对着光线可见许多针尖状闪亮细点,这是粉砂岩在碎屑成分上的重要鉴定 特征。 (2)粉砂有粗细之分。 粗粉砂有明显颗粒感,岩石断面比较粗糙。 细粉砂象泥质,但不如泥质细腻。 (3)粉砂岩中常含有泥质,受压力和其它成岩后生作用影响,有时也会出 现程度不同的页理,故页理不是粉砂岩和泥质岩的可靠鉴别依据。
象。主要由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以及黑 云母、角闪石组成。
(二)结构与构造
1)结构
(1)粒度与含量
集块结构:
粒度>64mm的火山碎屑,含量>50%。
火山角砾结构:粒度64~2mm的火山碎屑,含量>50%。
凝灰结构: 粒度2~0.0625mm的火山碎屑,含量>50%。
尘屑结构: 粒度< 0.0625mm的火山碎屑,含量>50%。
1)(刚性)岩屑 崩碎形成碎块,棱角状。
2)半塑性岩屑 岩浆熔团,在空中旋转、碰撞后成形,降落时已硬化。如: 火山弹:饼状、纺锤状、麻花状等。 火山渣:多气孔,相当于浮岩碎屑。
3)塑性岩屑
岩浆熔团,在空中旋转、碰撞、撞击地表后,缓慢压实、硬化。呈 撕裂状、火焰状、透镜状等拉长、定向排列,躲绕
刚性碎屑,似流动现象,称为“假流纹构造”。内部
2.命名方法
按颜色命名:如灰白色粉砂岩、紫红色粉砂岩。
按粒度命名:如粗粉砂岩、细粉砂岩。
按胶结物命名:如钙质粉砂岩、铁质粉砂岩。
按泥质含量命名:
粉砂岩
含泥量<5%
含泥粉砂岩 含泥量=5~25%
泥质粉砂岩 含泥量= 25~50%。
按碎屑组成命名:可借用砂岩的三角分类图。
综合命名
2.构造 1)层理:水平层理、交错层理、粒序层理等。 2)火山泥球构造: 火山尘埃凝聚成1 ~几cm的球、椭球、扁豆形状,具同心圆构造。
3)假流纹构造: 塑性碎屑被压扁、拉长、定向排列,似流动特征。
与流纹构造的区别——气孔少、斑晶成分杂、棱角状晶屑多、岩屑 多、一端呈鱼尾分叉状。
火山碎屑岩分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