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汉语通论(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 例4 丈夫:男子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 丈夫:男子。 之實足食也。”
(三)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 詞義的轉移
• 轉移是詞的意義由一個範圍轉移到了另一 個範圍。比如“兵”,本來的意思是兵器, 個範圍 成語“短兵相接”“棄甲曳兵”都反映了 這個詞的原義。現在指士兵。兵器是一種 器物,士兵是人,兩個意義很明顯屬於兩 個不同的範圍,這就是意義的轉移。
• 例1:暫:表時間範疇。 表時間範疇。 : • 漢以前的意思是: 突然,一下子” 漢以前的意思是:“突然,一下子” • 許慎時代:“不久”――中古常用意義。 許慎時代: 不久” • 中古以後表示:暫時的。(對將來而言) 。(對將來而言 中古以後表示:暫時的。(對將來而言)
• 例2 湯:本義:熱水也 本義:熱水也。 《孟子•告子上》: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任课老师汉语的目的 学习古汉语的目的 二、古汉语的研究对象 三、学习古汉语的方法 四、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目的
• 1、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需要 、 • 2、从语言学角度说,学习研究古汉语是推 、从语言学角度说, 进语言科学事业的发展的需要 • 3、正确吸收古汉语知识,提高运用和分析 、正确吸收古汉语知识, 现代汉语的能力。 现代汉语的能力。
2、由貶義演變為褒義。 由貶義演變為褒義。 由貶義演變為褒義
• 例1 鍛煉 鍛煉:古代除冶煉之義以外,還有 玩弄法律對人進行誣陷的意思。 《漢書•路溫舒傳》:“則鍛煉而周納之。” (羅織罪名)
3、古義無褒貶,而後發生褒貶變化 古義無褒貶, 古義無褒貶
• 例 1 謗:批評議論,下對上,往往非面對 面,而是在背後進行。 《左傳•襄公十四年》:“士傳言,庶人謗。”
• 例1、私 《正字通》:“對公而言謂之私。”
3、義位的增加。新的義位產生後一 義位的增加。 義位的增加 直沿用到現在。 直沿用到現在
• 例1、家 《說文》:“家,居也。” • 後來轉指人 後來轉指人: • 家作人講是一個新的義位,這個意思一直 沿用至今。
(二)詞義範圍的變化 詞義範圍的變化
• 詞義範圍的變化是就義位而言的。 詞義範圍的變化是就義位而言的
四、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 词汇是重点也是难点,它直接影响我们的 词汇是重点也是难点, 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 • 应将重点放在常用词和常用意义上。
• 例2:仅 : • 例3:访 : • 例4:防 4: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古漢語通論( 古漢語通論(一)古今詞義的異同
• 一、关于词义变化的几点认识 • 二、古今詞義變化的三種程度 • 三、詞義變化的結果 • 四、分析词义的方法 分析词义的 词义的方法
三、学习古汉语的方法
• (1)感性认识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多 )感性认识是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 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主要途径。 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主要途径。有 利于培养语感。 利于培养语感 • (2)同时以一定的理性认识作为指导,并 )同时以一定的理性认识作为指导, 且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古代汉语的词汇、 且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古代汉语的词汇、 语法、文字以及修辞表达、 语法、文字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基 本知识要有所了解, 本知识要有所了解,获得古汉语的系统知 与作品互相印证,使感性认识深化, 识,与作品互相印证,使感性认识深化, 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掌握语言的发展规 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 律。
1、詞義範圍擴大 詞義範圍擴大。 詞義範圍擴大
• 詞義的擴大是指意義由下位義變成了上位 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括在今義之中。 義。今義大於古義,古義包括在今義之中。 • 例1 :菜:古代指植物性的蔬菜,不包括 古代指植物性的蔬菜, 古代指植物性的蔬菜 肉類、蛋類等在內。 肉類、蛋類等在內。 《說文》:菜,草之可食者。
2、古代书面语的两个系统
(1)文言系统
•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 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 特点: ① 是书面语,非口语。②历史悠久, 特点: 是书面语,非口语。 历史悠久, 有时吸收历代口语。 有时吸收历代口语。
(2)古白话系统
•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它一般常用于民间文学和笔记语录等部分 作品中,它和现代汉语也有一定的差距。 作品中,它和现代汉语也有一定的差距。
對應的不是一個詞,那就不是一個詞的意 義的發展變化了。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 例1、綢:古義有纏繞、纏束之義。 古義有纏繞、纏束之義。 《爾雅•釋天》:素錦綢杠。 • “綢”又有密的意思。如: 又有密的意思。 《詩經•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綢直如 發。” • 我們不能說 我們不能說,現在的綢是一種絲織品,所 以詞義變化很大。因為這裏一個綢字表示 的是三個詞。當然,有時候幾個意思是不 是屬於一個詞的範圍不好肯定,就需要慎 重考慮。
• 例2:睡:古代專指坐著打瞌睡 古代專指坐著打瞌睡。 《說文》:“坐寐也。” • 後來,“睡”的意義擴大 的意義擴大了。 “
2.詞義範圍縮小 詞義範圍縮小。 詞義範圍縮小
• 縮小是指意義由上位義變成了下位義 縮小是指意義由上位義變成了下位義。 • 例1:宮:上古泛指房屋。 宮 上古泛指房屋 《說文》:“宮,室也。”
二、古汉语的研究对象
从时间上看, 五四” 1、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 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从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算,也有三千多年。 历史算,也有三千多年。 上古-———————中古 中古——————近代 上古 中古 近代 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 宋元明清) (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 (宋元明清) ╲ ╱ ╲ ╱ 东汉) 唐五代) (东汉) (唐五代)
(二)古今詞義完全不同
• 例1、藝:種植。 種植。 齊風•南山 麻如之何? 《詩•齊風 南山》:“藝麻如之何?” 齊風 南山》 • 例2、年:收成好。 收成好。 佞幸列傳 力田不如逢年, 《史記•佞幸列傳》:“力田不如逢年,善仕 佞幸列 不如遇合。 不如遇合。”
(三)古今詞義同中有異
• 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有 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發展; 同有異。 同有異。 • 例1:勸: 左傳•成公二年 :"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成公二年》 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左傳 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供給。 戰國策•齊策 齊策》 例2:給:供給。 《戰國策 齊策》:”孟嘗 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一、关于词义变化的几点认识
• 1、語言的歷史發展觀。 言的歷 • 2、古今是相對的。 、古今是相對 • 3、引起詞義變化的原因: 詞義變化的原因 、引起詞義變化的原因: ——社會的發展。(客觀) ——人們的認識、思想的變遷(主 觀)
二、古今詞義變化的三種程度
• (一)古今意義基本沒變 古今意義基本沒變 基本詞彙 詞彙: 基本詞彙 人、雞、馬、牛、羊、魚、犬; 大、小、輕、重、長、短; 天、地、日、月、山、水、風、 霜、雨、雪; 東、南、西、北、上、下、左、 右、前、後。
• 詞義的發展變化並非總是沿一條線索,詞 詞義的發展變化並非總是沿一條線索, 義縮小、擴大和轉移有時是交替出現的。 義縮小、擴大和轉移有時是交替出現的 • 例:幣:本指用於饋贈的帛。從巾敝聲。 “事之以皮幣” • 後泛指用於饋贈的財物或禮品。(擴大) • 後又引申為“貨幣”義.
四、分析词义的方法:
(四)詞義的感情色彩的差異 詞義的感情色彩的差異
• 1、由褒義演變為貶義。 • 2、由貶義演變為褒義。 • 3、古義無褒貶,而後發生褒貶變化。 古義無褒貶,而後發生褒貶變化 古義無褒貶
1、由褒義演變為貶義 由褒義演變為貶義。 由褒義演變為貶義
• 例1:復辟:《明史•王驥傳》:“石亨、 復辟: 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恢復君位) • 例2:爪牙 爪牙:勇猛的武士、得力的幫手。 • 《勾踐滅吳》:“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 可不養而擇也。”
三、詞義變化的結果
• (一)義位的增加或減少 位的增加或減 1、一些詞的意義從古到今沒有什麼大的增減。 、一些詞的意義從古到今沒有什麼大的增減。 • 例1、吹 、 說文》 噓也。 指吹氣。 《說文》:“吹,噓也。”指吹氣。
2、義位的減少。一個多義詞,有的 義位的減少。一個多義詞, 義位的減少 意義消亡了, 意義消亡了,有的還在使用 。
• 必須注意的是:我們說的詞義的異同或 注意的是:
者詞義的差別是指在一個詞的範圍內的事 在一個詞的範圍內的事 情,也就是說一個今義和古義有聯繫,今 義是從古義發展來的,比如:斃:倒下和 死;敵:匹敵和敵對;儉:約束和節儉; 響:回聲和聲響等。即使是詞義差別很大 的,前後意思之間也能找出聯繫,如當額 頭講的題和題目的題。但是,漢字和詞之 間有著複雜的對應關係,如果同一個漢字
(五)詞義輕重變化: 詞義輕重變化: 詞義輕重變化
• 1.古義輕,今義重 古義輕, 古義輕 例1 :恨:遺憾 《報任安書》:而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責備、 例2:誅: 責備、譴責 《周禮•地官•司救》:“司救,掌萬民之邪惡 過失,而誅讓之。”
2、古義重,今義輕。 古義重,今義輕 古義重
• 例1 怨: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
1.從字形上分析: 從字形上分析: 從字形上分析 • 勸:從力不從言。古義不是用言語勸說, 而是勉勵,鼓勵。
2、從語境上分析 從語境上分析
• 子:古代“子”可指女兒,女子。 《詩經•碩人》: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 宮之妹,邢侯之姨。
3、從成對使用的反義詞或同義詞上分析 從成對使用的反義詞或同義詞上分析: 從成對使用的反義詞或同義詞上分析 • 反義:不得富而得貧……不得治而得亂。 達者未必知,窮者未必愚 。 4、同義連用、並舉 同義連用、 同義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