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
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
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
例如: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
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
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
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
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
例如: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
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汉王逸注:“该,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
《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
或从手。
”(“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
”现代“找”义为“寻找”。
绸——古代是“缠绕”之义。
《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拍兮蕙绸。
”宋洪兴祖补注:“绸,缚束也。
”成语“未雨绸缪”中“绸缪”二字,义为紧密缠绕。
《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孔颖达疏:“郑(玄)以为鸱鸮及天之未阴雨之时,剥彼桑根,以缠绵其牖户,乃得有此室巢。
”后常以“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
“绸”在现代指“丝绸”。
抢——古代义为“突过”或“撞”。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句中“抢”为“突过”义。
《战国策·魏策四》:“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句中“抢”是“撞”义。
现代“抢”是“抢夺”义。
叔——上古作“拾取”讲,如《说文》:“叔,拾也。
”《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
”现代“叔”只用于亲属称谓。
完——古代是“完整”、“完好”之义。
《说文》:“完,全也。
”《荀子·大略》:“食则饘粥不足,衣则竖褐不完。
”成语“完璧归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完”都表示“全”义。
现代汉语中“完”是“完了”、“终结”之义。
交通——古代是“勾结”义,贬义词,如《汉书·江充传》:“(赵太子丹)交通郡国豪猾,攻剽为奸,吏不能禁。
”现代则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对于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要下功夫一一记牢。
3 古今意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有同有异,这是古今词义对比中最常见的情况。
“同”,指古今词义有联系、有继承;“异”,指古今词义有发展、有变化。
学习古汉语词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掌握古今词义之间的差别,特别是细微的差别。
例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
但古义侧重于积极提倡,即“鼓励”、“勉励”,如《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赦之,以劝事君者。
”今义则侧重于消极阻止,即“规劝”、“劝告”、“劝解”。
(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
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
)爱——古今皆有“喜爱”之义。
但古代“爱”还有“吝啬”、“舍不得”之义,如《孟子·梁惠王上》:“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这一含义是现代“爱”所不具备的。
给——古今皆有“以物与人”之义。
但古义是“供给”、“供应”、“使……足”,即把物质生活资料给予需要的人使用,如《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义则是一般的“给予”。
再——古今均有“第二次”之义。
但古义只表“第二次”或“两次”,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今义则是“再来一次”之义,表示动作反复进行,可指“第二次”,也可指“第三次”、“第四次”等。
暂——古今均有“时间短”之义。
但古义还表“突然”、“仓猝”,《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暂腾”是“突然(一下子)腾跃起来”的意义。
此义现代已无。
信——现代指“书信”,古代则指“信使”、“使者”,即传递信息(含书信)的专人。
如《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看书竟,默然无言。
”句中“信”指使者,“书”指“信”带来的书信。
等等。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情况十分复杂,在学习中要特别留意,防止以今义去解古义。
二、古今词义差异的主要表现我们这儿讲的“古今词义差异”,指的是“古今词义有同有异”中的“异”。
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词义范围的差异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1 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范围的差异,是词义所概括的对象的外延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三种表现形式: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1) 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指的是词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即由部分变为全体,由个别变为一般,由狭窄变为宽广,词的古义被今义所包含。
例如:菜——古义仅指蔬菜。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今义则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
《现代汉语词典》:“菜,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蛋品、鱼、肉等。
”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
《说文》:“睡,坐寐也。
从目垂。
”段玉裁注:“知为坐寐者,以其字从垂也。
……此以会意包形声也。
目垂者,目睑垂而下,坐则尔。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句中的“睡”即“坐着打瞌睡”之义。
“睡”之今义,既指打瞌睡,更指躺下睡觉。
匠——古义专指木匠。
《说文》:“匠,木工也。
”段玉裁注:“百工皆称工、称匠,独举‘木工’者,其字从斤也。
以木工之称,引申为凡工之称。
”今义为一切工匠,即段注所云“凡工之称”,如:木匠、皮匠、泥瓦匠、剃头匠等。
响——古义指回声。
《玉篇》:“响,应声也。
”今义则指各种声响。
江——古义专指长江,如《孟子·滕文公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现代则泛指大的河流。
好——古义专指女子貌美。
《方言》卷二:“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或谓之好。
”《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
”现代泛指一切事物的美好。
等等。
(2) 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指的是词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缩小了,即由全体变为部分,由一般变为个别,由宽广变为狭窄,词的今义被古义所包含。
例如:宫——上古泛指一切房屋。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说文》:“宫,室也。
”《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
”现代“宫”专指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庙宇名称及人民文化活动或娱乐用的房屋,如:宫殿、碧霞宫、青年宫。
瓦——古义泛指一切陶器。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段玉裁注:“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坯,已烧皆谓之瓦。
”今义主要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如“银”叫“白金”,“铜”叫“赤金”,“铁”叫“黑金”,等等。
今义专指“黄金”。
禽——古义是飞鸟和走兽的通称,如《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今义专指飞鸟。
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包括香气、秽气。
《玉篇》:“臭,香臭总称也。
”《诗经·大雅·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郑玄笺:“天之道难知也,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
”今义专指秽恶难闻的气味。
(“臭”表古义读xiù,今义读chòu。
)子——古义泛指儿子、女儿。
《仪礼·丧服》:“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郑玄注:“凡言子者,可以兼男女。
”《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少子”指“小儿子”。
《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其子”指“孔子的女儿”。
今义“子”专指儿子。
等等。
(3) 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指的是词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一般来说,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但旧新(古今)二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例如:暂——“暂”最初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
《说文》:“默,犬暂逐人也。
”意即犬不吠而突然向人扑去。
又:“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意即犬突然从穴中出来。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杜预注:“暂,犹卒也。
”后来,“暂”由“突然”、“一下子”转移为“不久也”,此义是“暂”在中古的常用义。
《集韵》:“暂,须臾也。
”王勃《滕王阁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暂”即短暂之义。
中古以后,“暂”义又转移为相对“将来”而言的“暂时的”之义,如“暂不答复”、“暂缓执行”等(隐含着“将来答复”、“将来执行”之义),此义一直保留到今天。
汤——古义是热水。
《说文》:“汤,热水也。
”《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刘宝楠正义:“探汤者,以手探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汤镬”即“开水锅”。
成语“固若金汤”、“金城汤池”,“汤”均指热水。
今义“汤”专指米汤、菜汤,与“热水”所指有异。
府——最初表示贮藏文书、财物的地方。
《说文》:“府,文书藏也。
”金文“府”字或加“贝”,也表藏财之处。
《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孔颖达疏:“府者,藏财之处。
”后来,词义转移,专表官府、官署,《广雅·释宫》:“州、郡、县、府,官也。
”王念孙疏证:“皆谓官舍也。
”现代指国家政权机关,如“政府”、“市府”。
涕——上古指眼泪。
《说文》:“涕,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