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度自评报告(公章)2018年12月21日—1—一、总体情况(一)党委统筹推进建设情况。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学校主体责任,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情况。
学校成立由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发展规划处,由发展规划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一流学科的日常管理工作。
发展规划处由党委书记直接管理,亲自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各项工作。
各一流学科所在学院成立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小组,由院长和学科带头人担任组长。
负责组织落实本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工作;制定本学科建设资金使用方案并负责实施,确保完成建设目标。
(二)学科体制机制创新情况。
健全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优化一流学科运行方式,完善一流学科建设保障体系,构建一流学科协同发展机制,深化一流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改革、构建学科特区以及一流学科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以项目化目标管理为主,加强对“一流学科”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对建设进程、任务、措施、目标等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考核。
一流学科建设实行“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教授专家委员会”负责建设运行的评估、论证、验收的模式。
一流学科建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学校党政领导为—2—学校主体责任人,一流学科建设学院党政领导为建设学科主体责任人,学科带头人为建设学科直接责任人。
出台《右江民族医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右江民族医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经费使用及管理暂行办法》《右江民族医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方案》。
(三)目标完成与经费使用情况。
学校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度任务完成总体情况、资金到位与配套以及经费使用情况等。
学校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度任务完成总体情况良好,对标广西一流学科建设任务书的主要建设指标,我校在学科方向与水平、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一级指标都完成了既定的建设目标任务,其中,高层次人才有突破,获广西高层次人才D层次1人;人才培养质量有提高,如国家级规划教材完成率260%、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完成率为800%、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比例完成率为340%。
经费到位情况。
学校2018年一流学科建设总经费283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经费1400万元,学校配套1430万元,资金全部到位。
经费使用情况。
学校2018年一流学科建设总支出2130万元,总体支出进度为75%。
其中,财政专项经费1400万元已全部使用完毕,专项经费支出进度为100%;学校配套经费支出730万元,配套经费支出进度为51%。
—3—经费总体支出情况。
经费总支出2130万元,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支出435万元,科学研究354万元,人才培养273万元,学科平台36万元,公共服务体系970万元,学术交流60万元,社会服务2万元。
二、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一)学科方向与水平。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
临床医学集中精力建设神经病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内分泌科、肾脏病学、临床病理学、骨外科学、肝胆外科、妇产科学等8个重点学科和感染性疾病科、消化内科、儿科学、神经外科、急诊医学、麻醉学、重症医学、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新生儿科等12个重点建设学科,实施重点学科优先发展战略。
二是推动泌尿外科、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心胸血管外科、中医科、眼科、康复医学科、肛肠科、腺体外科、胃肠外科、血液风湿科等11个重点培育学科协同发展,全部参照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标准进行建设。
三是扶持风湿免疫科、小儿外科、输血科、药剂科等4个重点关注学科健康发展。
四是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重点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凝练出3-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重点培育学科凝练出2-3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重点关注学科力争凝练出1-2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4—基础医学的学科方向有: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广西少数民族体质人类学与分子人类学研究;(2)广西少数民族环境人类学与地方常见病流行病学研究;(3)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人类学与医药文化研究;(4)骨发育与骨健康研究。
2.病原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有:(1)耐药性微生物(幽门螺杆菌等)及其相关疾病防治研究;(2)疱疹病毒感染相关肿瘤发病机制研究;(3)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癌干细胞研究。
3.免疫学,主要研究方向有:(1)DNA病毒与宿主天然免疫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2)骨细胞生长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免疫分子机制研究;(3)自身免疫性疾病分子机制研究;(4)分子免疫学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研究。
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有:(1)生殖系统肿瘤免疫调控机制研究;(2)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3)中草药抗肝癌机制研究。
5.医学神经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有:(1)铝暴露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2)广西道地中草药防治老年性痴呆分子机制研究;(3)骨关节炎痛机制研究。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突出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优化人才规模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自治区品牌专业,推进研究生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到自治区重点行业领域就业情况等。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及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努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我校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青年英才。
学校开启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通过开展全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根本遵循和工作指南,注重推进“四个回归”,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教改班。
将专业学科交叉、知识渗透等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试点,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摸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
通过教改班的实践,以点带面,指导全院教改工作,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不断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从专业群建设、广西双一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出发,推进本科教育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推进专业集群发展。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临床医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助产学(拟申报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等专业集群发展的初步格局。
在本科专业总数维持在14个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布局广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紧缺的专业。
其中,儿科学、助产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已申报,等待教育厅和教育部审批。
学校获得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6项,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6—术、药学项目建设瞄准“双一流”,从专业特色培育、专业群建设、实验实训教学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力,着力把相关专业建设广西区域一流专业和行业的标杆专业。
学校团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和就业能力,激发我校学生创业热情。
获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1项(华南赛区);获自治区级优秀硕士毕业生1人,在校学生发表SCI收录论文18篇、CSCD论文26篇。
(三)学科队伍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改革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学科团队和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及领军人物、中青年力量的培育等。
学校党委坚定不移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资源作为学校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育、用、管、服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于2018年5月23日,学校召开了《右江民族医学院人才工作大会》,强力实施“112369130工程”,下大力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推进“人才建设工程”,实现领军人才的重点突破和青年英才的有效集聚。
通过实施引凤项目、提升项目和育苗项目,加大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学校党委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右江民族医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激励实施办法》《右江民族医学院资助教师出国(境)外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科学术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右江民族医学—7—院学科学术带头人管理办法》《右江民族医学院“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等23个人才工作相关制度和配套文件。
在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计划未来3年投入近2亿元经费到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中。
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激励机制。
探索实行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绩效工资分配方式,统筹考虑引进高层次人才与现有高层次人才工资待遇,建立符合实际、水平适当、发展均衡、管理规范的薪酬分配体系。
实行特殊人才专业技术职务直聘制度。
对于引进人才支持措施实行一人一议,增强竞争力和吸引力。
设立人才工作贡献奖和“伯乐奖”。
改善人才居住条件,加快推进危旧房改住房改造二期项目,修建改造人才公寓,争取落实新校区教师公寓建设项目,努力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
(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科研平台、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情况,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协同创新,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改革创新等。
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科研平台的投入,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整合教学、科研资源,优化和配置现有教学、科研资源,建设临床科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
获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1个、组织申报了第二批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西神经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添置一批先进仪器设备,价值约1000万元。
—8—通过加强科研项目申报、论文撰写和科技申报等环节指导,截至目前,2018年度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计12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23项,共获得资助经费1303万元。
;省级成果奖3项,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研究报告类三等奖1项;新增国家专利22项;共发表论文514篇,其中SCI、EI、ISTP 等收录论文21篇;CSCD论文105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科研项目结题73项;决策咨询报告被当地政府采纳3件。
举办学术讲座41场。
(五)国际合作交流。
重点包含但不限于: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学术交流与合作,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师资、留学生规模及层次、吸引国际生源,提升办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等。
实施师资队伍“国际化”计划。
完善教师出国留学选拔、审批和管理制度,拓展教师出国留学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