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物权法
举例:
王某和林某为邻居,1962年王某全家迁往外地,因 不知以后是否回来,遂将其4间房屋借给林某使用, 并托林某妥善管理。1980年林某因儿子结婚需住房, 即将王某的房屋整修一下,并在王某房屋占用的院内 新盖厢房三间,共花费1500元左右。1993年王某因 年龄已大,即回老家居住,让林某腾出房屋。于是, 林某将王某的原4间房屋还给王某,自己仍占据其盖 的3间厢房。王某让其归还厢房,林某称该房为他所 盖,归其所有,如王某愿意可以卖给王。但王某认为, 该房虽未林某所盖,但在自己院内,应归自己所有, 何况林某多年使用其房屋也未付过房租,而修房的费 用,他已付给林某。双方争执不下,诉诸法院。
1、受让人取得财产时是出于善意。 2、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对价。 3、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
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后果是所有权转移。 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实践,赃物和遗失物等不适用善意
取得制度。
某招领处将招领期已过的一块瑞士罗马表以拍卖的方 式卖给公民甲,公民乙将该表盗走并以较低价格卖与 公民丙。公民丙又将表丢失,被人捡到送到招领处。 经查,该表原为公民丁所有。现公民甲、丙、丁都向 招领处主张该表的所有权,该表应归谁所有? A.应归公民甲所有 B.应归公民丙所有 C.应归公民丁所有 D.应由公民甲、丙、丁共有
问题:拾得人的报酬和费用请求权问题。
2005年甲在盖房挖地基时,发现一个瓦罐, 内有500块银元和一张棉布,上面写着“为防 日寇搜查,物埋此。王天民,1938年7月8 日”。王天民是王大水的爷爷,1938年7月15 日被日寇杀害。该500块银元归( )。
甲有天然奇石一块,不慎丢失。乙误以为无主 物捡回家,配以基座,陈列于客厅。乙的朋友 丙十分喜欢,乙遂以之相赠。后甲发现,向丙 追索。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 )
1、按份共有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分别对 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
按份共有人都有权以要求将自己的份额分出或者转让。 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共有财产的处分,必须取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如果 共有人不能达成协议,则可以按照多数共有人或拥有 半数以上份额的共有人的意见处理。
(二)财产所有权的取得
1、劳动生产。
2、收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等合法途径取得。
3、添附,民事主体把不同所有人的财产或劳动成果 合并在一起,形成新的不可分离的财产形态。加工, 是指在他人的动产上进行劳作而使其成为新的价值更 高的动产的活动。
例:承租人将承租的房屋进行了装修,但未告诉房主。 不久,租赁期满,准备搬出。问:承租人装修房屋有 权要求房主承担装修费用吗?
四、财产所有权
(一)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
和处分的权利 。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
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 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
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物权法是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 关系的法律规范,是一部“定分止争”的民事
基本法律。“有恒产才能有恒心” 。
我国《物权法》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7年10月1 日起施行 ,共247条。
物权的特征
1、物权的法定性 是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只能由法律来确定,而不能由
A.乙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属于无效合同
B.乙与丙之间的买卖合同属于效力未定的合同
C.甲对该幅字画享有所有权
D.丙对该幅字画享有所有权
举例:甲因出国留学,将摄像机一台交好友乙 保管。乙因生活拮据,急需用钱,遂将照相机 卖与丙,丙以为摄像机为乙所有,遂以2000 元的价格成交。两年后,甲回国,要求乙返还 摄像机。甲在得知乙将摄像机卖与丙以后,遂 以乙无权处分摄像机为由,要求并返还摄像机, 丙拒绝返还。甲遂诉诸法院。
甲以100元购买一台收录机,交由乙保管,乙 擅作主张将收录机以200元价钱卖给丙,丙照 管不善,收录机被小偷偷走了,卖给了不知情 的丁。现在收录机的所有权应该归谁?
(四)财产共有
财产的所有形式可分为单独所有和共有两种。 单独所有是指一个人单独享有对某项财产的所 有权。共有,是指某项财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权利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共有有两种形式: 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征收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拆迁补偿, 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 居住条件。 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 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
私人合法的储蓄、投资及其收益受法律保护。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私人的继承权及其他合法权益。 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D.应由甲单独赔偿乙的损失
例,甲因出国留学,将自家一幅名人字画委托好友乙 保管。在此期间乙一直将该字面挂在自己家中欣赏, 来他家的人也以为这幅字画是乙的,后来乙因做生意 急需钱,便将该幅字画以3万元价格卖给丙。甲回国 后,发现自己的字画在丙家中,询问情况后,向法院 起诉。下列有关该纠纷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 )
A.奇石属遗失物,乙应返还给甲
B.奇石属无主物,乙取得其所有权
C.乙因加工行为取得奇石的所有权
D.丙可以取得奇石的所有权
(三)善意取得制度
是指占有人无权处分其占有的动产或者不动产,却又将 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受让人基于善意依法可以 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善意取得制 度在我国《民通意见》第89条和《物权法》第106条中 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具有严格的适用条件。
甲乙丙共有一套房屋,将其出租给丁。以后三 人协商将该房屋出卖,在出卖何人时产生了争 议。
1、甲乙要将房屋卖给戊。 2、丙根据其物权主张优先购买权。 3、丁则根据其债权主张优先购买权。
那么,假如在同等条件下,房屋到底该卖给谁 呢?
物权的效力
1、物权的排他效力 是指在同一个物上,不能有性质不相容的两个物权
举例:本案中的抵押权是否有效?
1994年,吴某要求银行贷款20万元,银行提 出以其房产作担保,吴某即交出房产证,房产 证记载吴某为产权人。该房屋为吴某兄弟年幼 时,其父母为其兄弟二人所购置,但只以吴某 姓名登记,其间并无其他记载。基于此,银行 与吴某签订了借款合同和抵押合同。借款期满 后,银行正准备拍卖房产时,突然接到一纸诉 状。吴某之兄在诉状中指出抵押房屋系其父母 购置,应归他们兄弟俩人所有。现在吴某私自 抵押,请求法院判决抵押无效。
三、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
所谓公示,是指物权在变动时,必须将物权变 动的事实通过一定的公示方法向社会公开,从 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以避免第三 人遭受损害并保护交易安全。
所谓公信,是指一旦当事人变更物权依法进行 了公示,即使依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不存 在或存在瑕疵,但是对于信赖该物权的存在并 已从事物权交易的人,法律仍然承认其具有真 实的物权存在相同的法律效果,以保护交易安 全。
在一定时间内找不到失主的,可推定为无主财产,由 国家取得所有权。
5、当事人还可以通过买卖合同、赠与、互易、继承、 接受遗赠等方式取得所有权。
举例:某甲在上班路上将一台手提电脑遗失在 出租车上。发现后,他迅速与出租车公司联系 并得到证实,该电脑被出租车司机乙拾到。当 甲提出要回电脑时,乙以公司有相关规定为由 索要1000元,即电脑价值的10%的报酬,而 甲只愿付500元答谢金。据查,由于司机为保 护该手提电脑,曾与两位欲将电脑据为己有的 顾客发生争执并被打,希望得到1000元酬金。
如甲乙丙共有一套房屋,分别拥有1/3份额,为提高
房屋的价值,甲主张在房屋的地面上铺设木地板,乙
一个或几个共有人未经全体共有人同意,擅自对共有 财产进行法律上处分的,对其他共有人不产生法律效 力。但第三人善意取得的除外。
刘某和赵某合伙开办一家洗衣店。双方商定, 每人出资比例为50%。刘某以其购买的洗衣设 备入伙,赵某负责置办洗衣店的其他设备。另 外,俩人各出现金1万元,以维持洗衣店的日 常经营。但一段时间后,生意不佳,两人商定 暂停营业。此时,另一家洗衣店主张某请求刘 某转让其洗衣设备,刘某未经赵某同意,同意 以市价出让。赵某得知后阻止。但刘某以洗衣 设备为其购买,所有权归己为由,执意转让。
例,甲借用朋友乙的自行车数月。期间,甲因急需用 钱,向同事丙借200元,并就自行车设定质押,但丙 不知此自行车非甲所有。后甲逾期未偿还债务,丙即 变卖该自行车实现债权。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因丙不知甲无处分权,故适用善意取得,质权设 定有效 B.因甲对自行车无处分权,且质权不适用善意取得, 故该质权设定无效 C.甲、丙应共同赔偿乙的损失
权利主体任意创设。如以法律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必须 办理抵押权登记,未经登记,抵押合同不能生效,抵 押权就不能产生。 2、物权的公示性 指确认物权设立、变动的依据,如登记。物权公示是 为了让他人清楚地知道谁是权利人,以维护权利人、 与交易有关的人的合法权益。除有相反证据证明的以 外,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上的人是该不动产的权利人, 动产的占有人是该动产的权利人。 3、物权的优先性
举例:本案中的质押权和抵押权能否实现?
刘某因生意需要,向其朋友胡某分别借款5万和10万。胡 某碍于情面答应刘某的要求,但要求刘某提供担保。刘某 对上述两笔借款分别以劳力士手表一块设定质押和住房一 套设定抵押。但对于5万元借款合同,刘某以此期间手表 自己需要使用为由,请求胡某允许自己不交付手表,如该 笔欠款不还,愿将手表作为质押物清偿债务。对于10万元 的借款合同,刘某以房产证暂不为自己保管为由,请求刘 某不进行抵押权登记,并保证如欠款不还,胡某仍享有优 于他人受偿的权利。胡某碍于情面,勉强应允,双方就此 分别在质押和抵押合同中予以规定。刘某的两笔借款超过 清偿期,不能归还,胡某便依约要求行使质押权和抵押权, 遭拒绝。胡某遂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