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传统文化与教育[谦让是一种美德]
谦让是一种美德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许多让的佳话,如“尧舜让位”、“相如让廉颇”、“孔融让梨”等。
现在就以孔融让梨为例看看中国传统美德中的“让”。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翻开《辞海》,“让”字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这里还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厚人自薄谓之让”。
可见,“让”字里面包含着讲文明,讲礼貌,讲团结,讲道德,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的丰富内容。
“让”作为一种精神,是国家加强安定团结的胶合剂。
在古代,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就把互相谦让的事当作古今佳话,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也和谦让有关。
如果人人都能从大局出发,宽怀让人,美德就会蔚然成风,大家就会感到温暖,社会问题就会减少,构建和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如果缺乏让的风格,相互间斤斤计较,白眼相视,攥拳相持,那社会生活的车轮就不能正常运转。
其实说到底,有的人之所以不让,主要还是怕吃亏。
让,是要吃一点亏的,但作为情操高尚的人,还是应该有敢于吃亏的精神。
梅之所以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是因为它对冰雪的谦让;荷之所以赢得“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对于污泥的谦让;竹之所以赢得“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美誉,是因为对于陡崖的谦让。
其实,谦让就是一种心平气和的谦卑与互让,就是一种心明眼亮的谦虚与互利,就是一种心比天高的谦逊与互惠,就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谦敬与互存。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谦让,谦让是一种品质。
我们在学会谦让别人的同时,更要学会谦让自己,谦让人生。
面对生命的挫折,我们要学会谦让,必要时,我们更要感激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不能因为挫折而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不能因为挫折而失去了活下来的勇气。
学会谦让,它将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风帆。
然而,谦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软弱可欺,并不是面对委屈、误解甚至凌辱无动于衷;而是在不伤害别人或危及社会的情况下,作出合理的让步,对于没有道理,存在伤害的对峙,我们是不应该谦让,应当肯定的坚持。
人生的旅途总有坎坎坷坷,带上“谦让”,总能找到避风港;人生的小路总有弯弯曲曲,握住“谦让”,总能披荆斩棘,看到胜利。
相互谦让,让社会更和谐,世界更和平。
出处:1.《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辞海》“厚人自薄谓之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