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

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A.工厂里举办周末晚会,中老年职工和青年们一起轻歌曼舞....,共度良宵。

B.辩论赛上,李明引经据典,夸夸其谈....,最终毫无悬念地夺得“最佳辩手”称号。

C.在沪上各大加油站,进出车辆络绎不绝....,每到高峰时间,还需排队入场。

D.两个星期来,形势的发展真如天际风云,瞬息万变....,表现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特有的复杂关系。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A.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他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B.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

C.本文以朴实而幽默的文笔,如实地记叙了马克·吐温登欧洲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的经过。

D.文章对自称“车夫之王”的车夫及车夫朋友的言行举止的描绘,体现了马克·吐温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

(一)这热辣辣的生命之美(12分)梁衡①一般来说,好风景给人的是陶醉,是沉思。

但我一到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却被这里的风景激动得直想狂呼高歌。

②班加罗尔的风景,全在街上的花和树。

我们平时说花,不外乎桌上瓶里的插花,窗前盆里的鲜花,还有花圃里精心侍弄的花,田野里烂漫绚丽的花。

可这里却是轰然一树的花,满街满城的花,而且是一色火红的花。

一出机场,迎面就是几株叫不上名的大树,满树不是绿叶,全是火红的花朵。

车子进了城就在花树搭成的胡同里钻行。

后来我才辨清,这红花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我国南方也有的木棉树,花很大,且常年四季地开;另一种是火把树,类似国内的绒线树,有叶,很细碎,花却是特别硕大,红肥绿瘦,反显不出树叶。

怎么可以想象,街上合抱粗的巨木擎天而立,不是绿叶扶疏,而是红花万朵,在明媚的阳光下如火苗狂舞,直拥到五六层楼的窗前;又如红绸飘落,直垂到路边,扫着车顶和行人的头。

向来赏花,人为主,花为次,花是人手中的玩物,眼中的小景。

请供一枝在案头,玉色闲情相共品。

而现在,反次为主,这花上下半空,前后一街,将人结结实实地裹在其中。

席卷天地八方来,红花热血共沸腾。

好像一个酒徒,平时能有一两杯好酒已庆幸不已,现在一下被推到酒海里游泳,醉了,醉了,醉得不知东南西北。

③成树的红花之外,还有一种藤类的明丽亚花常爬在墙头,紫色的花朵如小儿的拳头,枝叶茂密,曲虬纷挂,往往几十米、上百米地盖过墙头,密密匝匝,叠翠压锦。

论其色彩,珠光宝气,明媚照人,其势态却如蓬蒿弃野,生灭由之。

每见此景我不觉生出一种惋惜之感,这样的花朵要是在国内就是案头一枝也足可斗室生辉,要是公园里能有一株也会叫游人流连驻足的。

而在这里却随意委弃,开得这样烂漫,可见好花之多,多到抛金撒银的地步。

④红花之外便是绿树,树个个大得惊人。

苦楝树一伸臂就护住半块蓝天,棕榈树矗立着就是一根旗杆,大榕树的根接地通天,要是照一个特写镜头,你准以为是一片小树林子。

总之,一棵树就是一个停车场,就是一个绿色的庭院。

一行树就是一条蜿蜒的堤坝,就是一座逶迤的山脉。

树浓荫蔽日,层绿无边。

人在树下,如在一座神秘的教堂里一样。

对中国大地上的绿色我本就十分留意,天山风雪中松柏的凝绿,华北平原上春风杨柳的新绿,江南池塘中荷叶的碧绿,但是,无论我头脑中的哪种绿都无法形容眼前这异国巨木的绿。

这是在北纬12度的骄阳下被烘烤着的泛着光闪闪亮晶晶的油绿。

举目之中所觉的已不是颜色,而是一种释放着的能量了。

⑤这许多从未谋面的树中有一种阿育王树最引我注意。

阿育王(前273—前232)本是第一个统一了印度的国王,其历史地位相当于我国的秦始皇。

他为记功而立的阿育王柱,柱头四面雕着4个雄狮,一直保存至今,印度的国徽就是以它作图案的。

现在这种树取了他的名也真够匹配的。

我一踏上印度的土地就被这种树的神威所感召。

在维多利亚博物馆的大院里有两行阿育王树,树干挺立如柱,树冠庞然如山,树叶密不透风,一团神秘的墨绿透出古老、深沉、庄严。

树旁是碧波荡漾的水池,再远处是藏有历史见证的博物馆大厅。

我仰头看这擎着蓝天的神树,仿佛阿育王在半空中正注视着他的臣民。

草木之物能长出人情神威来也真是天地之灵了。

我在班加罗尔街头见到的阿育王树却别是一种风度,树冠一离地面,就被修成一座铁塔,昂首直立,而枝条却披拂而下,长长的叶片闪着亮亮的新绿,像一个威武的壮士披着新制的铠甲。

原来这是一种倒栽的阿育王树,类似中国的倒栽柳,不过没有那种婀娜,倒有一种英武之气。

这树也是有灵性的吗?如古人所说牡丹富贵,菊花隐逸,那么,这阿育王树便够得上雄浑博大了。

⑥在印度的日子里,无时不在与红花绿树相伴,出门车在树下钻行,进宾馆先献你一个花环,访问完再捧上一束鲜花。

一天,我深夜归来,桌上插着一束红玫瑰,茶几上放着水果篮和一洗手小钵,钵中可人的清水上飘着三片殷红的花瓣。

灯下,对着这三瓣迷人的馨香,我独坐沉思,竟不愿上床了。

我本无心,这红花绿叶却枝枝叶叶拂不去,直追客人到梦中。

我想红花绿树是专为来装扮我们这个世界的。

造物者之所以选了这两种颜色,是因为它代表着生命。

你看所有的动物,哪个能离了血红素?所有的植物哪个能离了叶绿素呢?难怪红花绿树这样叫人激动。

它是热辣辣的生命将自己奔腾不息的力,借了红绿两色来显示给我们的啊。

生命不息,花树就永远伴随着我们。

⑦我明白了,当我们爱红花绿树时,其实是在爱自己的生命。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好像一个酒徒,平时能有一两杯好酒已庆幸不已,现在一下被推到酒海里游泳,醉了,醉了,醉得不知东南西北。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街的红花比作“酒海”,将人比作“酒徒”,从侧面表现出红花的烂漫醉人。

6.文章第④段从哪个两方面描写了班加罗尔的树?其各有何特点?从外形、颜色两个方面。

班加罗尔的树在外形上大得惊人,其颜色是光闪闪亮晶晶的油绿。

7.第⑤段为什么要重点介绍阿育王树?①阿育王树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②阿育王树古老、深沉、庄严,是天地之灵;③倒栽的阿育王树,有一种英武之气,雄浑博大。

8.文章热情讴歌了生命之美,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热辣辣的生命之美”美在哪里。

(3分)美在具有奔腾不息的力,并且将这奔腾不息的力,借红花绿叶来显示给我们,给人带来无限的激励与生命的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