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总结:从胎儿期到老年期完整总结

发展心理学总结:从胎儿期到老年期完整总结

胎儿期胎儿期:指从受孕到出生的这一时期,胎儿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 胚芽期(0—2周) 2胚胎期(2—12周) 3胎儿期(13周到出生)胚(芽)期(0~2周)—受精卵也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到第四五天时形成一个充满液体的球状体,成为胚泡。

到第七天左右,受精卵与子宫内壁相接触并附着于其上,成为着床胚胎期(3~12周)——组织和组织分化期:受精卵此时被称为胚胎。

胚胎发育成三层,它们最终会形成不同的身体结构。

发展非常迅速,发展模式为从头到脚,由内及外,也就是说头,血管和心脏等发展要早于胳臂、腿、手、脚的发展。

一般认为这一阶段是胎儿器官、四肢和其他生理系统分化、生成的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不能发生,将来也不会再形成和发展。

这一阶段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区,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感染及新陈代谢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时期胎儿的死亡率很高。

胎儿期(12周-出生)——器官和功能分化期:胎儿正式开始主要器官进行分化。

胚胎此时被称为胎儿。

影响胎儿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1母亲的身体状况:年龄,身高体重,营养,药物,烟酒毒品,疾病,其他因素(出生次序)2母亲的情绪状况:孕妇不良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营养的摄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生成分,以至血液中有害于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物质剧增,并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

3环境污染包括1电离辐射 2噪声 3超声波 4高温 5电磁场等婴儿期婴儿期:0-3岁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关键时期,其突出特征是种种简单反应整合为协调的,富有意义的行为模式。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婴儿期是建立信任的阶段。

婴儿期总是依恋他们的照顾者。

动作发展:分为大运动发展和精细动作发展1基本原则:头尾原则、远近原则、简单复杂原则。

2意义:(1)行走动作发展的意义:首先,不仅使婴儿能主动去接触事物,而且有利于感觉器官的发展,扩展了认知范围,扩大了视野;其次,可以发展空间知觉,使知觉从二维形体像三维形体发展;第三,能使动作精细的分工有利于知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最后,为游戏,早期学习和劳动准备了条件。

(2)手动作发展的意义:首先,逐步掌握承认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促使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开始把手作为认识的器官来感觉外界事物的某些属性,为人类智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三,导致动觉和视觉的协调运动,发展对隐藏在事物之间的复杂属性和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不仅提高知觉的概括性,也为具体形象思维与概念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3作用:(1)动作对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做用(2)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且是感知觉精确化。

(3)动作使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

4影响婴儿动作发展的环境因素:(1)大脑的发展,大脑的可塑性即发展中的结构或行为随着经验改变的可修改程度对到闹相当重要,也就是婴儿的感觉经历影响个体神经元的大小也影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2)有机体在敏感期阶段对环境影响特别敏感:良好的环境,不良的环境。

语言发展;1三个阶段:(1)语言准备阶段(0-1):简单发音阶段;连续发音阶段;咿呀学语阶段;(2)语言的理解阶段(1-1.5);(3)语言的表达阶段(1.5-3):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2影响语言发展的环境因素:其一是生理因素(婴儿听觉和知觉的发展、声带的发育、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等都会影响到婴儿的语言能力;婴儿的气质特征也会对婴儿的语言发展产生影响);其二是社会环境,所接受的教养方式,照顾者是否在语言交流方面为婴儿提供机会。

认知的发展1图式的发展:原则:同化和顺应。

最早的图式是反射2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1)简单反射:出生-1月,决定婴儿与世界交互作用的各种反射是他们认知生活的中心。

(2)最初的习惯和初级循环反应:1-4月,婴儿开始将个别的行为协调成单一的整合的活动。

(3)次级循环反应:4-8月,婴儿主要的进步在于将他们的认知区域移至身体以外的世界,并且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产生总用。

(4)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8-12月,婴儿采用更具计划性的方式引发事件,将几个图式协调起来生成单一的行为,了解客体永存。

(5)三级循环反应:12-18月,婴儿反展出有目的的行为的改变,这样的行为将带来想要的结果。

(6)思维的开始:18月-2岁,婴儿想象出他们看不到的物体可能在哪儿。

2信息加工理论:致力于确认个体获取,使用和存储信息方式的模型。

三个基本方面:编码存储和提取。

对智力的评估以来与婴儿加工信息的速度和质量上的差异。

3思维能力发展:1条件反射建立期2知觉性常生时期3直观行动思维时期4词汇调节型直观行动思维时期4记忆能力发展:个体记忆发生在妊娠末期。

新生儿具备了特定的长时记忆能力5学习能力发展:婴儿的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习惯化;(2)经典条件反射;(3)言语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复杂类型的学习。

特点:(1)学习的发生最早发生在胎儿末期。

(2)生下来就有学习的能力(3)3个月时学习种类和范围变广技能多样6感知能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情绪发展1、情绪的分化:(1)情绪表现如婴儿的微笑:反射性微笑(0~5周);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14周);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2)情绪与环境有较多联系:(4~6个月)好奇的情绪,受到阻碍愤怒的情绪。

(3)随环境不同表现愉快,愤怒,犹豫,悲伤和恐惧的情绪(7-12月)。

(4)对他人情绪作出积极反应,出现有关自我意识方面的情绪:(13月起)理解,骄傲,挑战,难过,羞涩,内疚2情绪的解释:哭,微笑,出声笑,面部表情3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情绪互动:社会性微笑,社会性参照4自我知觉:关于自我的意识,在12月开始发展社会性的发展1婴儿情绪的社会化:(1)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2)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产生依恋。

(3)伙伴关系发展阶段。

2社会行为系统:(1)依恋行为子系统(2)惧怕警觉行为子系统(3)交往行为子系统(4)探究行为子系统3社会性参照行为意义:意义分享:丰富感情;掌握行为标准4依恋:(1)阶段: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的正性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

(2)类型:一.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型玩具,并不总是依偎母亲,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微笑或有距离地交谈;二.回避型依恋: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离开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三.反抗型依恋: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离开时表现得苦恼、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5早期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幼儿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4)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

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6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儿童特点(人格),文化因素7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尊,自我意识产生是一个生物、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总体推进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产生:“红点实验”,15个月的婴儿可以意识到自己,18~24个月的婴儿的自我认知很完整。

7婴儿自我评价的特点:依从性和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情绪性和不确定性8同伴的作用:同伴是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动因9早期同伴交往的阶段: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地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第二阶段“简单交往”时期,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时期,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

人格的发展1人格:区分个体的持久性特征总和。

开始出现与婴儿期2气质:个体持久而一致的环形水平和情绪性特征。

气质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发动缓慢型3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主要受到环境影响,差异显著,形成源于父母的期望与行为。

问题行为与矫正拒食;吮吸手指或啃指甲;心理自闭学龄前期(幼儿期)幼儿期:(3-6岁)生理机能不断发展,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与成人,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技能不断成熟和完善,动作和语言能力发展迅速,认知和社会性也不断有低级向高级发展。

生理发展:身高和体重发育速度变慢,体重增长落后于身高增长;乳牙开始脱落;活动量大;头围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大脑皮层基本成熟。

动作发展:特点:1大肌肉发展逐渐成熟:增进儿跑跳能力2小肌肉与手眼逐渐协调:控制身体能力(利手)语言发展: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在智力测验中,言语能常常是作为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语言的发展体现在从以表达机能为中心向以思维机能为中心的转换1特点:掌握本土语言;词汇发展迅速,词汇数量的增加,词汇的内容为断扩大,积极词汇的增长;初步掌握语法结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从情景性语言过渡到连贯性言语;内部语言的发生发展;开始掌握书面语言2培养时注意的问题:照顾者应该规范自己的语言;努力扩大儿童的词汇量;加强对儿童语言训练认知发展:属于批押解的运算思维准备阶段:感觉直觉记忆注意学习观察思维想象1感觉的发展:视觉,听觉,运动觉,触摸觉(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2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对物体空间特性的进一步感知,辨别形状区分方位;时间知觉:发展但不稳定不准确;观察力:逐渐持久,逻辑性概括性逐渐增长。

3记忆的发展: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记忆态度是指记忆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

(2)记忆方法的发展主要是指机械识记忆和意义识记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