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摘要]: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主体性;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3、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4、激励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性能动性主体性意识学习品质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
自主性:首先表现在小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能动性:首先表现在能够根据社会的要求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其次,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情意结构去主动同化外界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改造、加工或加以排斥,更新、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实
现主体结构的建构与改造。
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像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喜欢小发明、小制作、小设计等。
选择性:突出表现在对学习对象(客体)、学习方式、互助学习伙伴、评价方式的选择上。
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在课堂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只有爱每一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况且,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依赖性强,他们非常渴望老师像父母一样爱他们,关心他们;也非常想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学生们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听他的课,就喜欢听他的话。
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我就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这时学生们笑得非常甜,师生情感浓浓,学生学的非常轻松,认真倾听,这个好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
得到了培养。
有了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我的课堂就成了和学生共有的课堂,我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分子,学生是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这样给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一片沃土。
2、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
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
对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了相关问题上,才能从内心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就会主动地去研究和讨论课本上的问题。
3、活动参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
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这样的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整理、修正与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
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提供参考。
学生
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让数学课堂更多地呈献出开放与生成的精彩。
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4、激励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如:在教学“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首先出示一道即可以用分数计算也可以用小数计算的计算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练习完毕,就可以把评价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及不足,从而认识到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
接着在学生自由提问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既用分数计算,又用小数计算,该怎么办?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经过实验学生们发现这种题只可以将小数转化成分数进行计算。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这样的评价不仅能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更重要的地张扬了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和课堂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
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
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在课堂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并使他们有一种共同参与的喜悦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新理念》,主编袁振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3]《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