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自主练习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反映出A.皇帝制的建立B.分封制的衰落C.郡县制的推行D.宗法制的瓦解2.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滲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3. 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指出:“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而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
”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A.民众利益至上 _________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实行贵族政治 _________D.王权与族权的结合4. 1789年,华盛顿在首任总统就职演说中说:“任何地方偏见或地方感情,任何意见分歧或党派敌视,都不能使我们偏离全局观点和公平观点,即必须维护这个由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所组建成的大联合政权。
”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是A. 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 _________B.维护联邦的统一与稳定C.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_________D.王权与族权的结合5. “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A. 近代化史观B.全球史观C. 革命史观 ________D.社会史观6. 对联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讽刺。
近代史上的某次谈判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己玉帛相将”。
李鸿章对曰:“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这里“帝王度量”是指A.开埠通商 ________B. 协定关税C.割地赔款 ________D.允许驻军7. 下面是民谣《炮火声战号声》的歌词对白。
该民谣的流传反映出A.红军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发动民众B.人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与拥护C.长征成为播撒革命火种的播种机D.共御外侮是全体国人的共同心声8.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该材料认为二月革命后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 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9. 有一记录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的 1 2集纪念光盘,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
其中反映了 20世纪后半期中苏关系特点的标题是A. “求同存异” “患难与共” “情深意长”B. “分道扬镳” “冤家路窄” “峰回路转”C. “若即若离” “冰释雪融” “锦上添花”D. “一往情深” “风云突变” “重归于好”10.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
”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B . 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C. 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D. 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11. 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 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
青楼弦管酒如渑。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 . 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12. 某学者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釆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下列属于运用式创新的有A.铁犁牛耕的应用 ________ B .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新经济”的出现 ________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13. 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________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14. 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在北美生根开花?”这主要说明A. 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B. 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 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D. 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15. “这种不是来自古典时代的商人,也不是来自买办和洋务前辈。
这些企业家与他们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政治家有着同样的精神追求,只不过,他们是用企业来作为实现自己社会政治理想的工具材料中“精神追求”是指A.实业救国 ___________B.独立富强C.君主立宪 ___________D.民主共和16.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
这一时期指的是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改革开放初期D.中共十四大之后17. 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后明显增加。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全球化时代各国联系不断加强B.多极化时代国家之间利益之争淡化C.谈判协调己经代替了战争对抗D.各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逐步趋同18.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 ....... (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书籍出版业的管理受到政府的重视19.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 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
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 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20. 针对“万物始于水”的观点,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
对其中“人”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活于希腊的所有国民B.古希腊男性公民C.忠于城邦的雅典人 _________D.社会层面的每个人21. 在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一—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
要想揭开“ 纱幕”而卖现“人”的解放,欧洲人首先要做的是A.推翻王权统治 ________B.宣扬人文主义C. 否定宗教神权 ________D.注重内心反省22.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怀疑缘于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 , 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这一信仰危机引发了A.文艺复兴 ___________B.新航路开辟C.宗教改革 ___________D.启蒙运动23. 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
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量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是A.皇帝的随从顾问B.国家的权力中心C. 朝廷的咨议机构D.政府的执行机构24.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25. 中共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① 道路的内容相同___________ ② 领导力量相同③ 面临的社会矛盾相同④ 依靠力量相同A. ② ________B. ②④C. ①③④ D . ①②④二、综合题26. 近代以来欧美国家长期居于世界政治舞台的核心,其兴衰更替承载着过去,也昭示着未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美国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上半期。
以 1 898年美西战争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并且在经济总量上接近头号强国英国;在此后50年美国越来越深刻地卷入两洋战略,并开始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
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取代英国而成为世界霸权国家。
……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
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材料三人们在描述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时,常常使用“欧洲的衰落”这样的提法…… 欧洲的衰落是相对19世纪它高居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优势地位的“黄金时代”而言。
现在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展与进步。
欧洲,或者说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仍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基地,它的作用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可或缺。
——据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1)据材料一指出在“革命与妥协”的方式下英国君主制的发展演变历程。
有人认为17世纪以来的英国之所以能够傲视全球、引领世界潮流其渊源就在于 1 688年的革命,据此谈谈“光荣革命”对开启现代英国之路所起到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