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德国的工业化
三、大规模工业化
• 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得益于对洛林的开发,19 世纪80年代后,德国将鲁尔与洛林结合 成为重要的煤钢基地。钢铁工业的高速 发展使其成为德国工业领域中最强大的 主导性部门。到1913年,德国已成为世 界上第二大金属生产国和最大的金属出 口国。
三、大规模工业化
• 电气工业
电气工业的兴起使德国成为先进 工业国家。19世纪80年代,以维尔 纳· 冯· 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企业家利 用电灯和电话等普及的契机,率先开 始大规模发展电气工业。到1896年, 德国电气工业中已有39家股份公司, 电气制造业的规模在欧洲是最大的。
后发优势
• 特点
1)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丰富得多。 2)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技术、设备以 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3)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 在技术方面。 4)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段,可使 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 5)先发国家可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
三、大规模工业化
• 企业的变迁
其二,德国企业进一步卡特尔化。 卡特尔组织的兴起始于19世纪80年代, 它们是由那些保持着独立地位的企业, 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 定自愿组成的同盟。1897年,卡特尔组 织的合法性得到帝国最高法院的肯定后 发展更为迅速,到1905年,该组织的数 量已增至385个。
四、德国工业化的模式
• 教育和科技的推动作用
早在18世纪末期,德国就确立了所有 6-13周岁的儿童都应该接受普通教育的原 则。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于 此同时,各邦(州)政府还兴办了多种中 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高等 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
四、德国工业化的模式
• 本国特色突出
(2)德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组织 具有创新性。一方面,卡特尔组织保证 了生产者和投资者的回报率,从而避免 过度竞争;另一方面,银行对企业贷款 和参股既解决了企业的资本短缺问题, 又由于参与企业的监事会,从而构成了 德国企业管理的双层管理体制。
四、德国工业化的模式
• 政府主导的工业化
为尽快摆脱落后局面,德国各邦政府 都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干预经济,如实行 高关税政策,保护民族工业;兴办国营企 业,资助私营企业;派遣官员出国考察; 招聘外国技术人员等。普鲁士在这方面表 现尤为突出。在工业革命准备时期,其政 府就成立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 两次派遣官员赴英国考察。此后,政府还 直接参与修建铁路,兴办煤矿和炼铁厂。
四、德国工业化的模式
• 本国特色突出
德国的工业化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 表现为:(1)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具有创 新性。德国没有完全照搬别国的模式, 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 采取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来实行工业化。 这使德国很好地抓住了后发优势,以重 工业为突破口完成了工业化。
后发优势
• 含义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起国家在推动 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 先发国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 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 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纬度,至于国家之 间在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 面的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 统的比较优势相关。
三、大规模工业化
• 化学工业
尽管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工业对 苏打和硫酸的需求导致英国最先建立起 现代化学工业,但德国却抓住化学研究 的最新成就,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使 自己在这一产业领域中取得了近乎垄断 的地位。到1896年,德国已拥有了108 家化工股份公司,总资本达到31329万 马克。
三、大规模工业化
二、工业化起步的要素
• 技术
一方面,德国通过无数的工业间谍 获取技术秘密,同时通过丰厚的待遇鼓 励技术工人移居本国。另一方面,德国 通过挖掘自身的技术传统和引进外国先 进技术,使得技术不断进步,在纺织、 冶金、钢铁乃至新兴工业方面都取得了 突出的成就。
二、工业化起步的要素
• 技术
此外,为了获得长久持续的技术优 势,德国还加强了技术教育。早在19世 纪20年代,德意志许多邦(州)就开始 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并大力兴办职业学 校。而且德国的高等教育既注重理论的 教学,又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得益于 此,德国在工艺技巧、科学文化水平及 实际运用能力方面都居欧洲之冠。
德国的工业革命
——国家主导的工业化
一、工业化起步的环境
• 关税同盟
以普鲁士为首的关税同盟于1834年 建立,该同盟共有17个德意志邦国,并 已具有了现代关税同盟的基本内涵,即 对内取消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 税。关税同盟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工业的 发展,促进了德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 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 企业的变迁
工业化过程中,德国企业的变迁有两 个突出的特点:其一,德国企业的规模和 管理方式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 而变化。在工业化初期,大部分企业都是 中小规模的,通常由单个人或是参与合伙 的有限几个人指挥和经营。而随着企业规 模的扩大,分工细化以及产品日趋多样化, 企业纷纷采取了科层制的策略安排。
一、工业化起步的环境
• 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的效应包括内部市场的统 一和海外市场的扩大。前者实际上是自 由贸易原则在德国内部的应用,它使交 易成本降低,资源配置便利,从而刺激 了国内消费和工业生产的扩张。而后者 是指关税同盟为德国的工业制品开辟了 宝贵的海外市场。
二、工业化起步的要素
• 铁路
德国虽然也是从棉纺织业开始其工 业化进程,但由于价廉物美的英国纺织 品的竞争和压制,因此从一开始就陷入 一种艰难、缓慢的发展境地。于是,在 学术界和各邦政府的推动下,德国迅速 将发展重心从轻纺工业转向铁路建设领 域,通过重工业拉动来经济发展。成就
1871年德国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后, 经济实力增强,国内市场统一,制度创 新成本降低,从而为大规模工业化提供 了条件。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已 经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一跃成为欧洲头 号工业强国,同时也证明了一个后进国 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快速推进工业化。
三、大规模工业化
• 银行对企业的参股控股
在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综合 银行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1870年成立 的德意志银行和建于1872年的德雷斯德 纳银行是比较重要的综合银行,其主要 功能是通过长期信贷的开展以及工业股 票的发售为工业企业融资。1913年,这 种资金量大约占到银行资产量的3/4。
二、工业化起步的要素
• 铁路
德国铁路建设起步虽然稍晚于英法 等国,但是建设速度很快,成本低廉, 造价相当于比利时的1/2、英国的1/3以 及法国的1/5。1840年,德法两国的铁 路里程基本持平,仅仅10年后,德国就 拥有了两倍于法国的铁路线,且布局更 合理。铁路建设也带动了煤炭、炼铁、 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