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

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

对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公元768年查理继承法兰克王国,开始南征北战,建立了著名的查理帝国。

查理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签定《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

东法兰克王国为莱茵河以东地区即德国,西法兰克王国占有罗讷河、索恩河及默兹河以西的土地即法国。

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上幅员辽阔的两个大国,从中世纪开始就相互较劲,双方数百年间有战有和,都想攫取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直到工业革命的爆发。

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这种态势促使欧洲其他国家学习英国,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工业化建设。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老牌的封建国家,由于小农经济发达和高利贷资本主义盛行等原因,决定了它所走的是一条较缓慢较沉重的渐进式工业化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国始终畜疫人类工业发展的第一梯队。

德国与法国截然不同。

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国工业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后来德国人创造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走上了具有日耳曼文化特点的国家主导工业化道路。

那么接下来就具体对法国和德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对比。

一.首先对工业化前夕的法国和德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进行对比。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典范。

比较有特点的当时法国的全国土地的占有情况:贵族20%-25%,教会10%-15%,资产阶级大约20%,其余一半不到的土地归占总人口数80%的贫困农民所有。

好在法国土地富饶,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其农业就可以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裕的食品并且出口大量的粮食和葡萄酒。

同时法国也具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毛纺织业的生产遍及全国各地。

丝织产品可以大量出口到全欧洲。

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法国积极的引进英国的技术发行,来改造自己的能源和冶金工业。

1756年建立的昂费煤矿,规模大,技术先进,开始利用蒸汽机进行作业。

但是与英国相比,法国的煤炭资源并不丰富,产量更是有限。

在国内外市场方面,由于国内的社会结构没有孕育出中产阶级,所以市场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不如别国。

法国受到专制政体的影响,商业贸易没有自由,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基础性驱动。

在海外市场上法国是第二大殖民帝国,但是它的贸易结构却有着自身的弱点,法国的海外贸易多市殖民地贸易,而与东方和欧洲的贸易比例不断缩小。

18世纪的德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水平不如法国。

在欧洲工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德国各个邦国的政府也开始关心工业发展。

1740年普鲁士成立了工业,商业和交通部。

一些邦国政府也积极引进英国的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式工厂。

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关税同盟建立,该同盟共有17个德意志邦国,并且已经具有了现代关税同盟的基本内涵,即对内取消关税壁垒,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

关税同盟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德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但是当时德国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还是严重阻碍了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二.进一步说明导致法国和德国走上不同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法国之所以后来走上了发展较为缓慢的渐进式的工业化道路是有其独特的原因的。

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广泛的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法国的重商主义政策,如国家进行部分投资,并且给予新企业销售垄断权和关税保护等不能引起私人资本的兴趣,他们宁愿讲资本用于包税或者买官职。

所以,重商主义政策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

法国工业没有得到广泛的发展,商业的反站也受到限制,其社会结构,制度环境都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就是法国工业化先天不足。

与民族国家想结合的重商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通过资本积累催生工业革命,也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究其原因还是君主专制的政体容易导致权力至上,特权和垄断盛行,腐败滋生的局面,结果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法国如果进行工业化,必须先一场社会大变革,以破除专制政体对工商业发展的种种桎梏。

于是后来在1789年爆发了反对专制制度的法国大革命,但最终由于外国的干预和国内政治派别的分歧没有成功。

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催生了一个帝制国家,并且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国内环境,为后来走上渐进式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德国走上国家主导的工业化道路则要归功于前面提到的德意志关税同盟,虽然当时的德国政治上仍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关税同盟却在社会经济上将各个邦国紧密的联系起来了,为将来普鲁士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德意志关税同盟盟约规定,废除同盟境内所有的关税和过境税,在各成员邦国之间将实行贸易和交通自由。

这实际上是自由贸易原则在德国内部的应用。

按照这一原则,同盟国家建立了统一市场,并逐步实现了制度的统一,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在关税同盟联结起来的广大区域内,市场扩大创造的需求极大的促进了德国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在自由市场中,各邦国可以不受约束地进行工业原料的买卖活动,从而弥补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的不足,为关税同盟地区普遍彻底的工业化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

更为重要的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和资源配置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和商品的价格,进一步刺激了国内消费和工业生产的扩张。

除了统一内部市场,促进国内贸易畅通外,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德国的工业制品开辟了宝贵的海外市场。

关税同盟成立后很快取得了国际地位,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

普鲁士代表同盟积极谋求同外国的经济合作,与许多国家签定了一系列的商务条约。

几乎在所有的条约中,德意志关税同盟都赢得了减免税款的优惠条件,从而促进了德国工业生产的不断扩张。

内部市场的统一和海外市场的扩大,为后来普鲁士一统德意志,走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路线埋下了伏笔。

三.法国与德国不同的工业化进程对比。

法国的工业化没有明显的年代标记,只能从法国大革命算起,被称为“渐进”的工业化,即其工业化没有明显的起飞阶段,经济以一种平稳的,没有大起大落的状态增长。

虽然工业化没有“起飞”,但是法国工业从拿破仑时代就表现不俗,拿破仑实施的“大陆政策”使法国工业免除了英国商品的竞争,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整个19世纪,除最后30年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增长速度放缓外,都处在平稳的发展中;法国工业化的结构特征是二元的。

它表现在产业构局方面伴随现代工业和企业蓬勃发展,大量的古典成分(传统工业)被保存了下来;在企业结构方面,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平分秋色。

然而,在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中,则是大中型企业占优势。

因此,法国的工业企业结构呈现多样性,不能简单称之为“中小企业占优势”。

由于法国生产长期来的强项是高质量的消费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尽管其工业的机械化程度远低于英国,但劳动生产率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并不低。

金融业优先发展是法国19世纪初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在19世纪初,相当于国家银行的法兰西银行,并没有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

此外银行的功能也不健全,专门化程度不高,大多数银行从事相同的业务而没有侧重点,大致都以贴现和国家贷款为主。

货币使用也不普遍不充分。

总之,法国金融体系的发育似乎并不完善,它的发展相对工业发展来说,是滞后的。

德国则是在普鲁士统一整个德意志之后,开始以国家力量主导发展重工业来宣告走上了国家主导的工业化道路。

在重工业中,有一个产业——铁路业,担任了工业化道路的先锋。

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普鲁士政府在这场交通革命中是目光远大的。

它首先想要发展一个“东方铁路网”,是不能仅仅依靠私人经济力量完成的。

这不仅由于私人难以有如此巨大的金融实力来完成更长的铁路修筑,并且国家也必须将如此有前途的事业控制在自己手中。

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私有与公有相辅相成。

普鲁士政府采取两项措施将自身与铁路建设联系在一起:首先,所有私人对铁路修筑的参与,必须有国家颁发的许可证,并且首先颁发给福分公司,也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人事也需要接受国家的安排,这个是国家对铁路的间接控制。

同时,国家也以贷款的形式直接投资铁路建设。

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其他方面来看,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从而也推动德意志的工业现代化和扩张。

四.对比分析为何法国与德国会走上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法国作为一个工业化进展比较缓慢和沉重的国家,动荡不安的政局和不当的经济决策是法国工业化的重要障碍。

16—18世纪,法国是较为强大的殖民大国,在海外殖民掠夺和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工场手工业也较发达。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打破了旧封建制度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法国在大革命后的20多年中,一直政局混乱,征战不断,内忧外患拖延了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开展。

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在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的政策扶持下,法国工业革命才在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展开。

法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60年代末基本完成。

但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法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损失达130亿法郎,加之50亿法郎的战败赔款和工矿业区阿尔萨斯、洛林的割让,经济力量大为削弱,造成资金短缺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法国工业的发展。

同时,资本外流现象严重,使国内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缺乏。

国内工业生产成本较高,国内资本大量外流或投向非生产领域,使工业生产部门更新设备或技术改造乏力。

小农经济广泛存在致使农业资本主义化进程缓慢,严重影响到法国工业化的正常进展。

小农经济广泛存在直接导致工业化的迟缓,工业发展迟缓又反过来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存在,工业和农业相互牵制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小农经济对工业化的不利影响表现在:一是小农经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整个19世纪法国没有出现过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工业转移的现象,导致工业部门劳动力的严重匮乏;二是阻碍了大机器生产的发展,为了能够利用散居在农村的劳动力,法国在19世纪上半叶仍然实行分料到户制,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不利于大规模利用新技术进行大机器生产;三是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拓展,小农经济天生具有自然封闭的特点,农村中的手艺人为农民提供工具、衣着、建筑等方面的需要,工业品在农村没有市场。

而工业革命所以能在德国迅速展开并导致工业的高涨,主要得益于两大原因:第一,经过1848年革命,封建因素在德国进一步遭到削弱。

在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

以普鲁士为例。

在19世纪初,普鲁士通过施泰因-哈登堡改革已经走上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普鲁士式道路”。

然而,普鲁士统治当局为了维护容克地主的利益却一再拖延改革进程。

到1848年,在普鲁士仅有6/7的富农、1/5的中农和贫农获得赎免封建义务的机会,从农奴地位中解放出来。

直到1848年革命后,尚没从惊恐中恢复过来的普鲁士统治阶级才加速了解放农民的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