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概述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记
地貌是地表外貌各种形态的总称。是内、外营力地质作用在地表的综合反映。
“地形”和“地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形”是专指地表既成形态的某些外部特征,如高低起伏、坡度大小和空间分布等。这些形态在地形图上以等高线表达。“地貌”则含义广泛,它不仅包括地表形态的全部外表特征,更重要的还要分析和研究这些形态的成因和发展。
1)内力地貌:以内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为内力地貌,它又可分为:
(1)构造地貌: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其形态能充分反映原来的地质构造形态。
(2)火山地貌:由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堆积所形成的地貌为火山
地貌,如溶岩盖、火山锥等。
2)外力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为外力地貌。根据外动力的不同它又分为以下几种:
教案用纸
学
科
路基
路面
工程
第四章地貌
第一节地貌概述
审批签字
授课时数
授课方法
教具
授课班级
教学目的
1、了解地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本要素
2、掌握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分级和分类
教学重点
和难点
1、地貌的基本要素
2、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分级和分类
复习提问
1、岩层产状的要素是什么?2、断层可以划分为哪些基本类型?
3、地质构造对隧道工程有什么影响?4、简述阅读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
1)巨型地貌: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所以又称大地构造地貌。
2)大型地貌: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3)中型地貌: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内力作用产生的基本构造形态是中型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地貌的外部形态决定于外力作用的特点。
3、地形点:两条(或多条)地形线的交点,或由孤立的微地形体构成地形点。例如,山脊线相交构成山峰点或山鞍点、山坡转折点等。
四、小结:本次课介绍了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分级和分类及其基本要素;通过学习我们要了解地貌的基本要素,掌握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分级和分类。
五、作业布置:
1、试分析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规律和影响要素。
地貌条件与铁路及公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有着密切的关系,道路常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貌条件是评价道路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道路勘测设计,道路选线、桥隧位置选择等技术经济问题和养护管理等。
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1、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地壳表面的各种地貌都在不断地形成和发展变化。促使地貌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产生的结果。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貌形态,就是地壳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展到现阶段的形态表现。
2、地貌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首先取决于内、外力地质作用之间的量的对比。2)此外,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也决定于地貌水准面。3)地貌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上述规律制约外,还受地质构造、岩性、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二、地貌的分级和分类
教案用纸附页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记
1、地貌分级:不同等级的地貌,其成因不同,形成的主导因素也不同。地貌等级一般划分为:巨型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小型地貌四级:
2、简述地貌类型的划分。
3、地貌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此外,还有黄土地貌、冻土地貌等。
三、地貌基本要素:地貌形态是由地貌基本要素所构成的。地貌基本要素包括地形面、地形线和地形点,它们是地貌形态的最简单的几何组分,决定了地貌形态的几何特征。
1、地形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或波状面。例如山坡面、阶地面、山顶面和平原面等。
2、地形线:两个地形面相交构成地形线(或一个地形带)。地形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或折线。例如分水线、谷底线、坡折线等。
4)小型地貌: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2、地貌的形态分类:地貌的形态分类,就是按地貌的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及地面的平均坡度等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表4-1是大陆上山地和平原的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共两大类八小类。(见表4-1)
3、地貌的成因分类: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地貌成因分类方法,这里介绍以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基础的方案,这个方案比较简单实用。
(1)水成地貌:以水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2)冰川地貌:以冰雪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3)风成地貌:以风的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4)岩溶地貌: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教案用纸附页
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
附记
(5)重力地貌:以重力作用为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