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内容摘要:“理实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一体化”教学试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中职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框架。
注重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模式;技能培养
自 17 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 课堂授课一直是各国各类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传统教学模式固有的育人目标克隆式、教学过程机械式、教学方法灌输式的弊端已越来越不适应中职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革。
这种缺乏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索的教学模式, 其结果一方面使学生产生厌学, 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僵化, 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言。
这个问题不解决, 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特点, 教学模式不仅仅存在上述种种弊端, 而且还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互不相干、互相割裂、自成体系等矛盾。
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二者截然分开, 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技能, 不能学以致用。
在理论教学时, 教师最多用简单的挂图、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 缺乏直观的操作展示, 所以学生往往对所讲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学起来枯燥无味, 因而教学效果差。
在进行集中技能训练时, 一方面由于时间上滞后, 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忘记较多, 另一方面由于课时和师资的限制, 实习教师又不能讲得太多, 因此学生往往没有掌握技能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 最终致使技能训练效果差。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与一定培养目标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从教学实践来看, 教学模式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杜威“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世界近代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 创建了实用主义教育体系。
“从做事情中求学问”、以“做中学”为基本原则的实用主义教学论体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取消了传统的教学大纲、教材, 在教学形式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 在教学方法上取消系统讲授, 采用以活动作业和答疑为主的方法。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其中“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
德国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德国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课堂讲授型教学法的根本性变革。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其核心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 而且要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 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框架的构建( 见图 1)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中, 我们构建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框图, 框图所展示的是“一体化”教学如何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
学体系整合为一个体系———“理实一体化”。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与特色
( 一)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不同的特点( 见图2) 。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也是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 同时,还包含教学场所的一体化。
因此, “理实一体化”绝不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 而是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及“学科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的框架, 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强调“实用、适度”, 技能训练则强调科学、规范及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 以技能训练为中心, 配制相关的理论知识构成教学模块, 并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 从而保证二者同步进行。
理论指导实践, 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 二)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特色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技能训练、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中职教育是以实现对社会劳动者职业技能开发为目的的教育。
在一定意义上讲,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由教师发出信息, 经过一定媒体传递, 再由学生接受并进行处理, 最后反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发出信息的强度、准确度、清晰度都会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传统教学中, 教学信息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传递, 弱化了信息的传递效果, 给学生接受与处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违背了技能形成的规律。
“一体化”教学在这方面显示了其合理性。
首先是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 理论指导与实习操作同步进行, 紧密结合, 相互印证。
其次是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 避免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上进入误区, 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保障。
由此可见, “一体化”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教育心理学认为, 知识是人脑的经验系统, 技能是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动作系统, 能力是个体完成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
它们之间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 互相转化与促进。
知识、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前提, 制约着技能形成的程度, 而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我们将此现象称之为知识、技能、能力之间的迁移。
由于“一体化”教学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了有机组合。
因此, “一体化”教学在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方面充分显示了其科学性。
“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显著区别在于: 前者是一种理性的认知活动, 后者是一种感性的简单模仿。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配置中职教育是由教师、学生、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学时间构成的资源系统。
合理地配置并充分利用宝贵的职业教育资源, 在人才紧缺、经费不足、设施落后、时间紧迫的中等职业学校显得极为重要。
“一体化”教学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
首先,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一体化师资, 统筹考虑师资配置, 减少岗位设置, 提高人员效率, 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其次, 由于“一体化”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体系重新组合, 剔除了那些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 节约了教学时间, 有利于补充新工艺、新技术,
有利于产教结合的开展。
再次, “一体化”教学保证了实际操作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提高了设备、教材的利用率, 杜绝了物质资源的浪费, 节约了教学经费, 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投入产出比”。
“一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 不仅很好地解决了中职学校技能培养过程中方法论的问题, 而且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必须具备中、高级工以上的操作技能, 从而挖掘了现有师资队伍的潜力, 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不足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
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一体化”方法进行教学, 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动力, 它将激发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 关心科技发展新动态, 以跟上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汝林.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