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外科急危重症抢救流程

普外科急危重症抢救流程

普外科急危重症抢救流程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普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流程普外一科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流程目录目录 (1)1. 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流程图 (2)2. 心肺复苏 (3)3. 过敏性休克 (7)4. 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 (8)5. 上消化道出血 (10)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流程图[定义]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就是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在开放气道的情况下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的一种急救技术。

[目的] 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对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

[步骤] 开放气道(A airway)、人工呼吸(B breathing)、胸外心脏按压(C circulation).二、程序:1、评估(1)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如意外事故:溺水、车祸、触电等;器质性心脏病:急性广泛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手术和麻醉意外;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的高血钾和低血钾、严重的酸碱中毒等;药物中毒或过敏:洋地黄类及安眠药中毒、化学农药中毒、青霉素过敏等。

(2)心搏、呼吸骤停的判断a、突然意识丧失;拍打、摇动、大声呼唤患者无反应。

b、大动脉波动消失:颈动脉或股动脉触摸不到搏动。

c、呼吸停止(在保持气道开放的情况下):抢救者耳朵贴近患者口鼻部,听有无气流声;头侧向患者胸部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

通过以上三项即做出心搏、呼吸停止的判断应立即抢救。

其他还有有瞳孔散大、皮肤黏膜呈苍白或发绀,心音、脉搏和血压消失,伤口不流血。

2、计划(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

(2)用物准备,①治疗盘内放血压计、听诊器、纱布、治疗碗、弯盘、手电筒。

②必要时备一木板、踏脚凳。

(3)环境准备,①光线充足、病室安静。

②患者床单位周围宽阔,必要时屏风遮挡,避免影响其他病人。

3、实施A步骤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

立即使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卧于软床上的患者,其肩下需垫一心脏按压板), 去枕,解开患者领口,领带,裤带, 清除口腔、气道内分泌物或异物,有义齿者须取下。

急救者一般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手法开放气道]托颈压额法:抢救者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肌侧按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头、颈部损伤者禁用)仰头抬颌法:抢救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使劲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指置于患者的下颌骨下方,将颌部向前抬起(解除舌后坠效果最佳)托颌法:抢救者双肘置患者头部两则,将双手食、中、环指放在患者下颌角后方,向前抬起下颌,双拇指推开患者口唇,用手掌根部及腕部使头后仰(用于颈部损伤患者)注意事项: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

B步骤口对口吹气,也就是人工呼吸。

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分钟14次、每次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

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作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

下次吹气按上一步骤继续进行,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

还有口对鼻人工呼吸,主要适用于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口对口鼻人工呼吸,主要适用于婴幼儿。

呼吸频率:成人 14~16次/分,儿童(1岁~14岁) 18~20次/分,婴幼儿30~40次/分。

注意事项:1、判断呼吸要做到一听二看三感觉(耳听气流声,眼看胸廓起伏,面感有无气息)。

2、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

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

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C步骤如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

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击一次。

如心脏不能复跳,就要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

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可用中、食指触及肋下缘,向上滑动到剑突,再向上移动两横指。

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

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

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3~4cm,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

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80—100次。

另外,如果是儿童心肺复苏(1岁~14岁),按压方式改为用单手每分钟100次频率按压,深度只需要3~4cm,其余方法同上;婴儿的心肺复苏,测动脉时取肱动脉(肱二头肌下方),首先将双手的食指置于二乳头上作为基点,而心脏就在此连线中央偏下,接近胸骨基底处;按压改为食指和中指按压,每分钟100次频率,深度只需1~2cm,其余方法同上;注意事项:1、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2、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3、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

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

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4、放松时,抢救者的手臂不能离开按压部位,以免造成错位。

按压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胃等内脏。

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于推动血液循环;过重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

5、B、C步骤应同时进行,按压30次之后做2次人工呼吸,通常一个抢救周期为五次。

6、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三、评价瞳孔有效:瞳孔由大变小无效:瞳孔由小变大、固定、角膜混浊面色(口唇)有效: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无效:如患者面色变为灰白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一次按压可以摸到一次搏动,如若停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应继续进行心脏按压。

如若停止按压后,搏动仍然跳动,则说明患者心跳已恢复。

神志复苏有效时,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典型的第I型变态反应。

是由于抗原物质(如血制品、药物、异性蛋白、动植物)进入人体后与相应的抗体相互作用,由IgE所介导,激发引起广泛的I型变态反应。

发生在已致敏的患者再次暴露于同一异种抗原或半抗原时,通过免疫机制,使组织释放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和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导致全身性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迅速内渗到组织间隙,循环血量急剧下降引起休克,累及多种器官,常可危及生命。

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1、起病突然:约半数患者在接受抗原(某些药品或食物、蜂类叮咬等)5分钟内即出现症状,半小时后发生者占10%。

最常见受累组织是皮肤、呼吸、心血管系统,其次是胃肠道和泌尿系统。

2、症状:胸闷、喉头堵塞及呼吸困难且不断加重,并出现晕厥感,面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后期可出现意识不清、昏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此外尚可出现皮疹、瘙痒、腹痛、呕吐、腹泻等。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程序:1、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2—0.5ml,此剂量可每15—20分钟重复注射,肾上腺素亦可静注,剂量是1—2ml。

2、脱离过敏原,结扎注射部位近端肢体或对发生过敏的注射部位采用封闭治疗(0.00596肾上腺素2~5ml封闭注射)。

3、苯海拉明或异丙嗪50mg肌注。

4、地塞米松5~10mg静注,继之以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滴。

5、氨茶碱静滴,剂量5mg/kg。

6、抗休克治疗:吸氧、快速输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等。

7、注意头高脚底位,维持呼吸道通畅。

以上几点是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基本步骤。

在抢救中应强调两点:一是迅速识别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二是要积极治疗,特别是抗休克治疗和维护呼吸道通畅。

创伤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1 诊断要点入院后即时采用“一看”(神志、面色、口唇和皮肤色泽、毛细血管充盈等)、“二摸”(脉搏、肢端温度)、“三测压”(血压、中心静脉压),“四尿量”(观察尿量及必要的CT、X线、检验辅助检查等):“一看”:(1)看神志:休克早期,脑组织缺氧尚轻,伤员兴奋、烦躁、焦虑或激动。

随病情发展,脑组织缺氧加重,伤员表情淡漠、意识模糊,至晚期则昏迷。

(2)看面颊、口唇和皮肤色泽:当周围小血管收缩、微血管血流量减少量,色泽苍白,后期因缺氧、淤血,色泽青紫。

(3)看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者可在1s内迅速充盈,微循环灌注不足时,则充盈时间延长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二摸”:(1) 摸脉搏:休克代偿期,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

收缩压下降前可以摸脉搏增快,这是早期诊断的生要依据。

(2)摸肢端温度:周围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肢端温度降低,四肢冰冷。

“三测压”:血压:临床上常用脉率/收缩压(mmHg)计算休克指数,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指数为0.5多表示无休克;>1.0-1.5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

中心静脉压(CVP):CVP正常值为0.49~0.98kPa(5~10 cmH2O)。

当CPV<0.49kPa时,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1.47kPa(15 cmH2O)时,则表示心功能不全、静脉血管床过度收缩或肺循环阻力增高;若CPV超过1.96kPa(20 cmH2O)时,则表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四尿量”:正常人尿量约50ml/小时。

休克时,肾脏血灌流不良,尿的过虑量下降,尿量减少,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指标。

2 抢救流程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关键是:及早作诊断,同时采用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扩容、输血,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准备手术,及时纠正各种并发症。

1)、简单、明了、迅速了解病史,估计受伤部位出血情况及休克程度,使各种抢救措施更有针对性。

2)、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吸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应及时松开患者衣扣,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道畅,给予高浓度的氧的吸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状态,纠正缺氧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3)、迅速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首先应快速滴注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45分钟内输入1000~2000ml。

若病人血压恢复正常,并能继续维持时,表明失血量较小,且已停止出血。

如果病人的血细胞比容为30%以上,则可继续输上述溶液(补充量可达估计失血量子力的3倍),不必进行输血。

如果失血量大或继续有失血则应接着输注已配好的血液,但仍应补给一部分等渗盐水或平衡盐溶液,输血可采用新鲜的全血或浓缩红细胞。

还可采用血浆代替部分血液,以维持胶体渗透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