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教案5篇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步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具有小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因为情感形式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教案1开国大典刘杨课型:单一课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四、教学步骤(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
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三)作者介绍: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的油画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
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
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
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
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
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
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
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
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
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
《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
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
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
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
(四)艺术欣赏: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
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作品欣赏: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
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_城楼上。
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这庄严的声音,响彻_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
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
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如果你到过_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
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_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_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
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
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
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
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非如此不可。
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
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
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
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2)《开国大典》的历史遭遇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云表现事物的本质,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
画家在处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上,掌握的分寸恰到好处。
然后此画曾两次被歪曲修改。
一次是1954年后,国家领导人中涂掉了高岗;第二次是1972年,去掉了刘少奇。
这都违反了历史的真实性。
所以,在197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使该画恢复了它的原状貌。
(五)艺术成就1、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历史性画卷。
2、是中国绘画的一个新起点-------是西方的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典范。
3、体现了文学艺术既高于生活,又忠于生活。
历史画,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又要进行艺术的提炼。
(六)结论《开国大典》是划时代的历史画卷,是西洋画(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结合的杰作。
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教案2《魅力扎染》课程分析:本课程为我区美术名师工作室尝试开发的校本课程,在我区翰文学校育才分校初中阶段尝试实施,进行学习,并希望能通过本区工作室的影响力,最终来辐射我区部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促进美术活动的开展,提高美术学科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兴趣。
课程内容以湘版教材七年级《第五课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为依据,来进行的一个课程延伸性的探究。
课程主要围绕民间艺术扎染的制作方法来进行展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同的扎法,简单了解扎染艺术的历史,了解扎染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尝试手工制作,感受扎染艺术的魅力,从而体会我们祖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魅力。
学生分析:本课教学选择七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演示,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把扎染的一些技法过程用手指灵活的制作出来,在思维上,他们刚进入初中,很多时候还保留着小学孩子思维的活跃性,不会受到太多的思维固式,这样他们能更加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创新和想法。
可以认识到中国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扎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扎染艺术,知道扎染的制作方法,尝试完成一件扎染作品。
2、过程与方法:可以尝试合作来完成一件作品,也可以通过创新尝试一些新的扎法,通过逐步了解扎和染过程中一些细节的把握,从而能形成不一样渐变效果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和制作扎染的过程,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体会成功的自信心。
同时,感受中国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体会了艺术服务于生活的终身实用性。
教学重点:能够制作一副扎染作品,了解扎染艺术。
教学难点:尝试一些新的有创意的扎法,并完成效果好的作品。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准备:1、扎染作品2、扎染染料、冷染剂、木夹子、皮筋、线、针、一次性手套、盆子、手帕、背包、围巾、布料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媒体运用一、情境导入布置:一副玻璃装框的扎染布、一个靠枕、一个背包、挂起的扎好的包、扎染的手帕、1、播放音乐,同学们进入教室,请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
2、上课打开小礼物在你打开的时候,你要关注2个小小的问题:、你是怎么样把他打开的?打开后有什么感受呢?像这样把织物部分结扎起来进行染制,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我们叫做扎染。
今天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来到我们的扎染工作室和我们一起走进民间美术——魅力扎染音乐+扎染作品背景二、初步感受扎染1、一起欣赏生活中的扎染图片和实物2、扎染的美在哪里?师:扎染的美正如刚才同学们的打开过程一样,每一次打开都有不一样的惊喜,她体现一种独特的变化美和痕迹美,同学们想知道这么美的艺术品是如何制作的么,请看三、学习扎染的制作方法1、师播放视频2、扎染的工具3、扎染的步骤是怎么样的呢?师总结:扎染步骤:折、扎、染、展示微课四、折法体现变化美1、讨论折扎的方法。
同学展示师总结:横条纹的扎法圆形放射纹的扎法2、我们来欣赏一下不同的扎法不同的作品。
图片展示扎法和染的规律五、自主学习1、完成学习任务单讨论学习总结学习任务单六、扎染的不同方法师:除了我们常见的捆扎法还有夹染法和缝制法。
图片七、复习美术色彩知识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同类色、近似色、互补色八、实践制作请同学们尝试扎染一块手帕。
我这里有一个背包和二条围巾,有没有同学想挑战一下实物的?九、了解扎染的历史文化1、扎染已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是白族的民族扎染,古老扎染的染制方法要经过印花、扎花、染色、晾晒的过程。
扎花是需要用针带笔进行缝制,染色有冷染和热然,每染制一次需要拿出晾晒,然后再染。
一件作品大约需要染制十来次。
现今,这种古法染制的师傅越来越少了。
需要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图十、作业展示与点评1、把作品用图钉按到我们的前面KT板上2、请你来说说:你对自己的作品满不满意,有什么更好的设想?3、师和同学一起说说自己喜欢的效果。
十一、总结1、师:今天我们制作了一副扎染作品,感受了扎染艺术的魅力,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加入到我们社团中来,更好的传承民间扎染艺术。
2、下课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教案3《唐代墓室壁画》一、设计思路为了更好的上好本课,我对本课的教材和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
1、教材分析《唐代墓室壁画》属墓室壁画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唐代墓室壁画进入中学美术课堂对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唐代丰富多彩的壁画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以及对个人品味和审美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前已经学习过了《敦煌莫高窟》,学生已经对壁画艺术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掌握了壁画的制作方法,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唐代墓室壁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