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及治理对策学院商学院专业会计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一、前言部分(一)相关背景自世界上首家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出现以来,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就如影随形。
21世纪初期,发生了“安然公司破产案”,严重损害了资本市场的信誉,动摇了投资人的信心。
在2001年11月,曝光了安然公司的会计丑闻后又出现了世界通信、施乐等公司的会计作假,使纽约股市大跌,造成了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公司的破产,又使美国股民甚至全球的投资人都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
同样,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也是屡闻不鲜,先是90年代初期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假财务报告(验资)案件”,随后1997年到1998年又发生了新“三大案件”——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
步入21世纪,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财务报告舞弊事件浮出水面。
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未完全消失,2001年又曝出麦科特舞弊案,银广夏风暴更是将财务报告舞弊推到了高潮。
自“银广厦”、“蓝田”财务造假事件被揭露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屡有财务丑闻曝光,这些财务造假事件引起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为各国证券市场的公害。
财务舞弊对市场参与者在财务信息上的信心是一个严重威胁。
财务舞弊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公共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关注的一个严重问题。
事实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已经威胁到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甚至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
这就使得对财务舞弊的研究显得之分的有必要和有意义。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法、诱因,从而为我国防范和控制财务舞弊行为提供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务舞弊的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概念财务舞弊是财务造假主体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手段故意谎报具有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质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
对于企业舞弊的涵义,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
袁晓勇曾作如下定义:“企业中的舞弊,就是指企业职员或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账目上、凭证上的处理技巧,或利用交易过程中非法活动等欺诈手法,达到以窃取资财或粉饰(掩盖)其贪污盗窃行为为目的的一种违法乱纪行为。
”这个定义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企业经济犯罪行为,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概念。
从审计的角度来讲,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指故意编造虚假的财务报告,如管理人员蓄意虚报,有时指管理人员的诈骗、盗用财产,有时称作盗用公款。
…”而我国2001年7月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错误与舞弊》中对“舞弊”的定义是:“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侵占资产;(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
(三)综述范围本文参考了2000-2008年间发表于《会计研究》、《财务与金融》、《商业会计》、《审计与经济研究》、《财会月刊》等学术杂志中的研究论文,借鉴了浙江大学学报等大学学报文章及部分硕士论文,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体把握。
二、主体部分(一)国外研究状况财务信息是具有经济后果的,自从财务信息作为一种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舞弊行为就如影随行。
1、舞弊动因的研究美国学者对财务舞弊的成因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冰山理论、三因素论、四因素论、舞弊风险因子论。
冰山理论说明,一个企业是否可能发生舞弊性财务报告行为,不仅取决于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严密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该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压力,是否有潜在的道德败坏可能性。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该理论是Bologna, Jack(1997)等人在GONE舞弊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迄今最为完善的关于形成财务舞弊的风险因子的学说。
它认为财务舞弊风险因子由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组成。
一般风险因子包括:(1)舞弊者进行舞弊的机会;(2)舞弊发生时发现舞弊的概率;(3)舞弊发生后舞弊者受惩罚的性质和程度。
个别风险因子是指那些因人而异的因素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
动机,舞弊者进行舞弊的动机有很多,多数与经济需要有关。
道德品质与个人的内在特性息息相关。
尽管舞弊的原因和动机不能作为公司一定发生舞弊的证据,但是研究动机有利于发现警示舞弊的相关指标。
2、舞弊手段的研究在财务报告的舞弊技术手段方面,Besaley,M等(1999)发现典型的财务报告舞弊技术涉及高估资产和收入,有一增以上的舞弊涉及通过提前或虚假确认来高估收入,并发现这些收入舞弊中许多发生在重要期间(季报或年报)。
Beasley, Mark S(1996)在对麦道夫骗局研究中分析到其实麦道夫式骗局模式是抄袭典型的“庞氏骗局”,这并不新鲜,即用高额回报引诱投资者,同时用后来的投资者资金偿付前期投资者。
“庞氏骗局”这种模式一般只能维持两三年,而麦道夫竟然运用简单的骗局长达20年、数额高达500亿美元,愚弄了华尔街的诸多投资家,欺骗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受害者。
3、防范理论研究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Green, Scott(2003)通过对法案的研究和理解,指出该法案旨在重建投资者的信心和保护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他认为强烈的内部控制防范财务报告舞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树立投资者信心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是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估,要求内部控制报告应表明公司管理层有建立和维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及相关控制程序充分有效的职责,包含财政年度年底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系统及有效性进行评估的结果。
美国Treadway委员会的著名“1987报告”中提出企业反舞理论。
该报告全面阐述了企业反舞弊的防范体系,认为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防范企业财务报告造假应该从四个层次入手,它们依次是:公司层面、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监管和执法层面以及教育层面。
任何组织实体,也可以通过建立下列四道防线来防止企业舞弊,它们包括:公司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内部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计。
(二)国内研究状况对于我国来说,尽管财务舞弊问题已经引起举国上下各个有关部门的充分关注,且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处罚和证券报的披露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
1、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的研究《我国财务舞弊行为分析及控制模式研究》(王海侠,2005)认为虚假确认收入、虚记资产价值、制造假文件、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虚增利润、隐瞒重大事项等在我国企业财务舞弊手法较为常见。
《安然事件的反思一对安然公司会计审计问题的剖析》(葛家澎和黄世忠,2002)通过剖析安然案例发现,利用“特别目的实体”高估利润、低估负债;通过空挂应收票据高估资产和股东权益;通过有限合伙企业,操纵利润;利用合伙企业网络组织,自我交易,涉嫌隐瞒巨额损失。
朱海林和冷冰(2002)通过分析施乐财务欺诈案分析发现:提前确认收入、违规准备等是企业会计舞弊的重要手段。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统计特征分析》(韩文明,2005)以1994年至2004年涉及会计造假被曝光的117家上市公司以及被证监会公开处罚的65家上市公司为总体考察对象研究了上市公司造假行为统计特征发现:上市公司最突出的造假方式是业绩造假,而在业绩造假行为中以虚拟交易为最;股票发行制度和配股政策直接影响上市公司造假行为;上市公司造假问题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黑龙江、辽宁和吉林)和南部沿海二省(广东、福建和海南),集中在制造业、综合类和批发零售业等行业,这些地区和行业应是监管层治理和防范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重点;罚款和警告处分是监管层处罚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主要方式,年报是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要载体;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从整体上表现为大股东的行为,会计造假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内部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2、关于财务舞弊认别的研究阎达五、王建英(2001)对可能存在利润操纵的上市公司进行总体财务指标特征分析,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毛利率、资产质量指标、销售额增长指标、折旧率指标、费用率指标、资产负债率指标、应计项目占总资产比例等指标可为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会计舞弊提供参考。
《经济研究》(陈信元、张田余、陈冬华,1999)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总结出极有可能有会计舞弊的公司特征:前两年连续亏损,当年的业绩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的公司(为避免被ST处理);前两年平均净资产报酬率达到10%。
章美珍(2001)以银广厦舞弊案为例,分析行业政策频繁变化者、盈余减去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差值指标为负数者舞弊可能性加大。
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公司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差异具有预警作用,他们通过对36家存在盈余操纵公司进行T检验,表明:资产盈利率、净资产现金差异率在违规前后存在显著差异;违规公司的净利润现金差异率显著低于未违规公司。
3、关于财务舞弊治理对策的研究《财务舞弊的成因和对策研究——基于科龙舞弊和德勤审计失败的解释》(徐哲华,2008)加强诚信教育证券市场需要制度安排对参与者和监管者进行制约和威慑,但如果缺乏诚信,无论多么严密完善的制度安排与严厉的惩罚措施也会有人以身试法。
而且,在对行为的和违法行为的防治方面,非正式制度的成本要比正式制度低得多。
因此,证券市场文化和道德建设以及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市场参与者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与财务舞弊分析》(廖沁芳,2006)认为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方面。
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决定了公司内部的权力分配以及公司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层的制衡关系,是一种解决公司内部各种代理问题的关系安排,它的本质是公司与其利益主体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
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是通过竟争,规范的外部市场治理机制(即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外部政府治理机制(即政府对一、二级市场的管制)以及外部社会治理机制(即中介机构的信用机制)三方面来约束管理者行为的制度。
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业绩的关键,对公司的运营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外部治理机制可以约束公司内部人的行为,通过对内部治理结构的作用间接的影响公司治理效率。
《企业舞弊及其审计研究》(彭虎韬,2006)针对我国目前独立审计现状的几点考虑。
提出建立起舞弊注册会计师的专门组织的观点。
在国外,有类似美国注册舞弊检查联合会这样的组织来提供业内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