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

第一章导论一、本章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理性、稀缺性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关系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二)难点混合经济中的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二、关键概念理性行为相对稀缺性假设与模型生产可能性曲线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混合经济中的市场和政府三、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B.怎样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问题均正确2.下列假设中不属于经济模型的关键假设的是()A.人们有偏好B.人们要实现最优化或经济化C.人们要受既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D.人们的选择是不协调的3.“富人的所得税税率比穷人高”是()A. 规范的表述B.实证的表述C.否定的表述D.理论的表述4.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时,这是指()A.人们不会作出错误的判断B.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作出最好的决策C.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而行事D.人们不会为自己所作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5.研究个别居民户与厂商决策的经济学称为()A.宏观经济学B.微观经济学C.实证经济学D.规范经济学6.下列问题中不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A.橘子汁价格下降的原因B.物价水平下降的原因C.政府预算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D.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7.稀缺性问题()A.只存在于依靠市场机制的经济中B.只存在于依靠命令机制的经济中C.存在于所有经济中D.意味着至少有某些物品价格特别高8.下列各项中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的一项是( )A.失业B.价格总水平提高C.技术进步D.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下降9.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A.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递增B.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递减C.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增D.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10.生产可能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表示:()。

A.可以利用的资源稀缺B.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C.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D.以上都不正确(二)判断说明题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

4.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5.“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6.稀缺性仅仅是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

7.经济模型对我们解释现实世界的价值是极为有限的,因为这些模型是从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8.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的。

9.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定的,永远无法增加。

10.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三)问答题1.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含义。

2.简述市场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状况。

3.为什么说产权很重要?4.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5.经济学研究能否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经济研究是否需要价值判断?6.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什么基本经济问题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7.理性选择的含义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联系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析。

“经济学帝国主义”,出自于贝克尔1976年的论著。

它是指什么意思呢?萨缪尔森谈到,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

这是说,在所有社会科学中,只有经济学是公理性的。

接受了公理,加上理论逻辑,推出可以被事实或行为或现象推翻的假说,然后验证其含意,是经济学解释人类行为的法门。

这与自然科学没有两样,只是经济学解释人的行为,而自然科学则解释物体的行为,现象不同,方法一样。

问题是,人的行为有多种,可以分门别类,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究竟是哪种类呢?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一般认为,经济学解释的是起于资源缺乏而导致的资源使用与财富分配等行为或现象。

这样处理,经济学集中于市场分析。

当然,很多起于资源缺乏的现象没有通过市场——无价不成市。

经济学帝国主义起于市场之外的另一面:好些表面看来与资源使用和财富分配扯不上关系的行为,可以同样地用经济理论作解释。

这观点起自经济学鼻祖斯密,而现代的首要推广人是贝克尔。

后者在20世纪50年代的博士论文《种族歧视的经济分析》,分析的是传统市场的题外话。

其后贝克尔进军家庭、生育、犯罪、离婚等现象,皆遵守着经济学的公理与逻辑。

这些行为在贝克尔以前主要是由社会学处理的。

遵守着经济学的公理与理论,把解释的范围推广至人类的所有行为去,是把萨缪尔森的社会科学皇后提升为社会科学皇帝。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了。

成功了吗?有的,但说不上有大成,因为分析着实不易。

大概来说,不成市的行为起于两种原因。

其一是因为交易费用过高而没有市价。

原则上可以有价,但没有。

政治上的权力,组织的需求,文革时搞关系等都是例子。

可以有价但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而不成价所引起的行为,处理虽然不易,但知道可以有价,知道利益最大化要选的是什么,我们还可以用金钱或财富来排列选择,分析不会太困难。

其二就较为困难了。

这是原则上没有市价的“物品”。

例如个人的声誉(捐钱可以买一点,行骗可以骗一点但一般买不到,骗不来),纯真的友情(李白要以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度量),儿女的爱(有些轻于鸿毛,有些重于已命)等,有关行为的经济分析很头痛。

我们还可以加上自杀、恐怖活动等行为,头痛要再加心痛了。

经济学公理说,损人不可以毫不利已,但我们有时不知损人的已利何在。

资料来源:根据《经济学消息报》:《经济学帝国主义》(张五常撰写)20XX年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D) 3.(B) 4.(B) 5.(B)6.(A)7.(C)8.(C)9.(A) 10.(B)(二)判断题1、对【解题思路】:本题考察稀缺性含义【解析】:稀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之一。

2、错【解题思路】:本题考察资源充分利用的含义【解析】: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主要取决于理性人的选择而不是资源是否稀缺,在任何经济制度下资源稀缺性都存在,但资源配置方法不同,实际利用效果不同。

3、错【解题思路】:本题考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解析】: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和资源稀缺性假设4、对5、错【解题思路】:本题考察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区别【解析】:“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

6、错【解题思路】:本题考察本题考察稀缺性含义【解析】:稀缺性存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均存在。

7、错【解题思路】:本题考察经济模型的意义【解析】:经济模型从现实世界抽象而来,对于解释现象和发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8、错【解题思路】:本题考察微观经济学的适用范围【解析】: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而不是整体经济的运行。

9、错【解题思路】:本题考察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和运用【解析】: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资源一定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也会外移,导致产量增加。

10、对(四)问答题1、【解题思路】:本题考察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解析】:(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稀缺性的具体化;(2)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任何一个经济都必须作出选择;(3)生产可能性曲线还说明选择的具体内容;(4)生产可能性曲线可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5)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密切相关。

2、【解题思路】:本题考察市场经济的构成与运行【解析】:市场经济由经济主体与市场两部分组成。

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厂商和政府。

居民户是产品的需求者和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厂商则是产品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政府则是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进行收入与财产再分配的组织。

三者都要独立作出选择或决策。

市场则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居民户与厂商的活动就是通过这两个市场联系起来。

3、【解题思路】:本题考察产权的作用【解析】: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与厂商之所以有动机,是因为他们拥有财产和保留其工作和生产的一部分利益的动机。

产权的界定、转让、保护及其相关的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会产生重要影响。

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

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

显然,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以及如何受损,因此,产权和外部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

产权能够解决激励问题。

4、【解题思路】:本题考察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解析】: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前者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采用个量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经济资源配置问题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后者研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以国民收入核算为核心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充分利用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理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稀缺资源配置的节省和经济效率,取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区别主要在各自的研究重点和论述的方式不同。

在微观经济学中,总产量、价格总水平、总就业量是作为已知变量看待,侧重用个量分析方法分析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而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正是微观经济学假定不变的经济总量。

如果宏观达到充分就业,又实行了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微观又实现了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国的经济就达到了福利最大化。

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就好像森林和树木之间的关系一样。

5、【解题思路】:本题考察经济研究中的价值判断问题【解析】: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超脱和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价值中立”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是将经济学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的任务是如何客观地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它需要保持“价值中立”原则;而规范经济学的任务是怎样按人们意图改善经济运行状况,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原则。

尽管经济学主要是一门实证科学,但它依然需要价值判断。

当西方经济学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经济学体系时,他们很快就发现,经济学面临着一个在自然科学中通常不会遇到的问题,即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往往会做出好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即价值判断。

6、【解题思路】:本题考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解析】:经济稀缺性是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产生的基本经济问题。

西方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不论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如何,也不论它处在什么历史时代——经济问题都导源于一个基本的经济事实或矛盾,即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资源的稀缺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