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 课后作业

六年级语文开国大典 课后作业

7.开国大典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有多名zhèng xiéwěi yuán()参加了这次会议。

2.举行开国diǎn lǐ()时,观礼台上有许多wài bīn ( )。

3.今天,我们去zhān yǎng()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汇集聚集1.几个人( )过来,站成一个圆圈。

2.丁字形的广场( )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肃立站立5.三十万人一齐脱帽( ),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6.他( )在那儿,一动不动。

三、将下列句子按先后顺序排列。

( )升国旗,鸣礼炮。

( )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 )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典礼开始。

( )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四、课内阅读。

丁字形的广场(汇会)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画去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汉字。

2.用“”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3.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后的方法,重点写了、。

4.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第7课一、1.政协委员 2.典礼外宾 3.瞻仰二、1.聚集 2.汇集 3.肃立 4.站立三、4 1 2 5 3四、1.画去:会摩 2.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3.概括具体工人队伍农民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模拟检测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附加题卷面分总分得分★卷面分:2分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10分)1.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翻越了无数大山,有连绵wēi yí的五岭山脉,气势páng bó的乌蒙山,冰雪皑皑的 mín shān ……历经 qiān nán wàn xiǎn ,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2.傍晚,太阳qīn wěn 着西山,田野里一片jìng mì。

没有了太阳的hōng kǎo ,qiào lì的小野花也仰起了笑脸,qín miǎn的甲虫也开始准备回家了,蜜蜂嗡嗡嗡,优美的yīn yùn 飘荡在整个田野。

二、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6分)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是(2分)( )A.襟飘带舞意味深长自做自受呆头呆脑B.庞然大物斩钉截铁悬涯峭壁跌跌撞撞C.全神贯注粉身碎骨排山倒海五颜六色D.戚风凛凛技高一筹大步流星心满意足2.下面是根据句子意思写出的相应词语,其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指一个人的修养很好。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一般指老人。

②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③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

④比喻见到事物的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A.①温和可亲②轻手轻脚③浩浩荡荡④少见多怪B.①温柔可亲②蹑手蹑脚③浩如烟海④可见一斑C.①和蔼可亲②悄无声息③浪涛汹涌④以小见大D.①和蔼可亲②蹑手蹑脚③波涛汹涌④可见一斑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呼起来。

B.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在朝鲜战场上光荣殉职和牺牲了。

C.下午三点整,参加典礼的群众全部到齐了。

D.因为红军战士有勇往直前、乐观豁达的精神,于是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三、判断下列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8分)1.《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提到科学家们有许多设想,如到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

如果科学家们的设想实现了,我们就不用担心地球遭到破坏了。

( )2.“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 )3.《丁香结》的作者以奇异的想象,描写了自己想象的丁香盛开的美景,表达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 )4.《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 )四、按要求写句子。

(8分)1.同学们渴望进步、爱读好书的热情,又一次深深地印在了老作家的心上。

(缩写句子)2.桑娜对丈夫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3.《七律·长征》一诗中,点明中心、总领全诗的诗句是:4.每当读到抗日英雄的故事,我就会想起宋代李纲说的话:五、思考表达。

(5分)据天气预报,明天晴转多云,最高气温38℃。

请想象并描写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注意用上比喻或拟人的方法,至少三句话。

六、课外阅读。

(共31分)榆树我喜爱花草树木,但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

每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那满山遍野的榆树,就好像与鲜艳的桃杏争艳竟美似的,柔软碧绿的枝条上挂满了微红的小骨朵,在春风的吹佛下,骨朵中间吐出嫩嫩的、圆圆的,惹人喜爱的小榆树荚。

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人们捋完它的叶,扒光它的皮,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不!榆树只要有根,就能战胜死亡,倔强地生长。

榆树从不夸耀自己。

在百花争艳的公园里,它并不招引游客,但它像哨兵一样,往往生长在公园四周,似乎在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

榆树在不见人烟、一望无际的沙丘上,也能顽强地生长。

它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能在那里愉快地安家落户。

榆树的品格勇敢、坚强,我赞美榆树!1.根据拼音,找出文中相对应的词语。

(4分)(1)luō( ) (2)jué jiàng( )2.第1自然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4分)(1) (2)3.从文中摘抄出两个成语,并用这两个成语分别造一个句子。

(6分)4.作者为什么说“在众多的花草树木里,我更爱榆树”?(5分)5.文章第2自然段中“你认为它再也不能活了吗?”改成“它也一样能活。

”你认为好吗?为什么?(6分)6.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6分)七、作文。

(30分)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由于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往往会有许多奇思妙想、美好愿望或远大理想,请以“我好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如“我好想有个知心朋友”“我好想有个自己的小天地”“我好想有个温馨的家”……②展开丰富的想象,做到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③500字左右。

附加题。

(10分)1.填人名,补足歇后语。

(5分)(1)( )借东风——巧用天时(2)( )借荆州——有借无还(3)( )进曹营——一言不发(4)三个臭皮匠——顶个( )(5)(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2.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5分)成语: 人物及故事:成语: 人物及故事:期中模拟检测卷一、1.逶迤磅礴岷山千难万险 2.亲吻静谧烘烤俏丽勤勉音韵二、1.C 2.D 3.C三、1.✕ 2.✕ 3.✕ 4.√四、1.热情印在心上。

2.桑娜对丈夫说,他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她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解析:本题是句型变换的练习,也考查教材中所学名句的积累与运用。

]五、示例:今天,人们终于体会到什么叫酷热难耐了。

大街上的柏油马路在太阳的炙烤下变得软软的,走在上面仿佛踩在橡皮泥上;街边的梧桐树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给伞下的居民带来一丝可怜的阴凉时,自己也泛着耀眼的绿光;整个街道如同一个巨大的蒸锅,路上的行人在蒸锅里大汗淋漓……[解析:这道写话练习题考查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把话写具体、写生动。

①读懂题意。

紧扣“最高气温38℃”,读懂题目的要求是围绕“炎热”,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把画面写出来。

②想象画面。

同学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夏日里炎热的场景,抓住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现炎热的特点,比如柏油马路、梧桐树、路上的行人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用比喻或拟人的方法来描写。

③通读检查。

写好后,把句子连起来读一读,检查是否通顺连贯。

]六、1.(1)捋(2)倔强 2.(1)“竟”改“竞”(2)“佛”改“拂” 3.示例:满山遍野花儿都开放了,大红的是映山红,粉红的是桃花,雪白的是李花,满山遍野都是。

安家落户毕业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到西藏安家落户了。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与运用。

] 4.因为榆树美丽、坚强、勇敢,从不夸耀自己。

5.不好。

因为原句运用了设问,强调指出榆树的生命力是很强的。

[解析:句子中运用的设问、反问、双重否定都可以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6.(1)只要有根就能生长;(2)为百花挡风、驱赶寒冷;(3)生长在沙丘上,经得起寒冷、暑热和干旱。

七、略附加题 1.(1)诸葛亮(2)刘备(3)徐庶(4)诸葛亮(5)周瑜黄盖 2.赤壁之战三顾茅庐刘备三请诸葛亮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