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江南》,请大家来齐读课题。
2.学习“江”师:同学们来看课题中的“江字”是我们本节课的生字,“江”的偏旁是三点水。
我们第一次接触三点水,请同学们来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滴水的图,一滴水就像一个点,落下弹起的水滴就像下面的提]是啊,三点水这个偏旁就是由水的形状变化而来的,所以带三点水的字都是和水有关,你还知道哪些?下面跟老师再读读课题吧!3.了解汉乐府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歌距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首诗的作者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古诗都不一样,因为汉乐府不是一个人名,而是汉朝时收集古诗的一个机构,收集的都是民间朗朗上口、富有情趣的一些诗歌,我们今天学习的江南就是其中的一篇,他究竟讲了关于江南的什么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读一读,好吗。
二、初读课文1、教师领读。
[出示带拼音的诗句,生字变红]2. 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醒:请同学们摆好读书姿势,大声的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变红的生字,开始吧!3、小老师领读带拼音的生字。
4.去拼音同位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三、诵读诗歌,学习生字,感悟意境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读诗句,指导读好节奏师:谁能来给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教师评价:你读的真准确啊!读的真有古人的韵味啊,老师还听出来了你还读出了停顿(出示停顿)谁能在像他一样来读一读?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2)学生字①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个字,这个字你们能猜猜是诗句中的哪个生字吗?(采)你怎么猜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上面像手,下面像摘的东西]你观察的可真仔细,[出示采东西的图片]采这个字就是根据人们采花手部的样子而造出来的,上面的爪字头就像人们采东西的手,下面的“木”就是人们采摘的东西,多形象啊!跟老师来读读吧。
师:我们可以采什么?这节课是采的什么?②[出示图片:荷塘]师:同学们,看,这一大片荷塘中的一角,你看我们可以采什么啊?[学生说:莲蓬、莲花、莲叶]同学们,在这下面啊,还藏着一种美食呢[出示莲藕]。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都带“莲”字)是的,“莲”这个字是我们本节课的生字,他的偏旁是什么?是啊,就是草字头,你还知道带草字头的字吗?(生个别说)像这些生字都跟植物有关,所以他们都是带草字头的字,跟老师再来读读吧!③了解“田田”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莲叶吗?看(师出示一直荷叶)你看到了一片怎样的莲叶?(出示()的荷叶,学生自由说,接着出示一大片荷叶)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莲叶?师总结:像这样一大片一片,碧绿碧绿的莲叶的样子我们就可以说他是“田田”,谁能来读一读,读出荷叶茂盛的样子?(指导读得有感情)采莲姑娘划着小船从远处驶来,看着这么美的荷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啊?(相机采访)采莲姑娘你什么心情?你能划着船来读一读吗?全班同学划着船来读读吧!2.鱼戏莲叶间。
(1)师:老师听出来了,大家可真开心啊!水上采莲姑娘们很开心,水下谁也很开心啊?(小鱼)是啊,一群小鱼在莲叶间来回嬉戏、玩耍,游来游去,快乐极了!谁能来读读这一句?(指导读好节奏)(2)师:同学们看,谁来了?[小鱼]我们的这条小鱼啊,特别淘气,不但喜欢游来游去,还喜欢变化各种形状,来看小鱼变、变、变、变,变成什么了?谁能来说一说它怎么变得![引导学生说:小鱼的嘴、小鱼的肚子、小鱼的尾巴]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啊!同学们知道吗,像这样根据事物的形态而造的字就叫做象形字,我们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只要你们愿意去学习、探索一定会收获无穷的!(3)师:想象着小鱼可爱的样子,我们再来读读这一句吧!是啊,小鱼在水里来回的嬉戏玩耍,多开心啊,你猜,他们在玩什么游戏?他们又是怎么玩的呢?3.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读诗句。
师:(个别采访)小鱼小鱼,你和你的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呢?你开心吗?你能读出这种开心的感觉吗?(采访两人)小鱼们,你们玩的开心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那种开心吧!(2)学生字师:同学们来看东西南北这四个字,是我们本节课的生字 [光变红“东西南北”],他们都是表示方向的词,东和西是一对好朋友,表示相反的方向,南和北是一对好朋友表示相反的方向,认识了他们啊,我们就不会迷路啦!我们一起来读读吧!(3)唱全诗4.引读背诵,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读的太好了,看,调皮的荷叶把一部分生字遮住了,你还会读吗?[通过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帮助学生背诵古诗。
]⑴调皮的字宝宝躲到了荷叶下面,你能读吗?⑵又有一些字宝宝藏起来了,你还会读吗?⑶字宝宝都藏起来了,请同学们看着图一起来读读吧!老师给同学们配上美美的音乐,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请同学们起立!(4)这么美的诗歌我们把它唱出来肯定更美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播放视频跟唱]四、巩固生字师:看,我们的鱼宝宝非常喜欢同学们,又来跟大家打招呼啦,她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吐泡泡,每个泡泡里都有我们的生字宝宝,我们一起来叫出他们的名字吧!(出示生字读)五、写生字1、师:小鱼不但叼来了生字,还叼来了我们这节课的新的笔画(出示)你认识他吗?(了解名称,和弯钩区分)看老师来写这个笔画。
一边范写一边说:一条长腿直又直,往左伸出小脚丫。
[老师镜面带领书空2遍:竖钩]。
师:竖钩就藏在这节课要写的新生字里,2. 师: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写第一个字“可”,这个字的笔顺可很容易出错呢,请同学们仔细看着大屏幕上的笔顺,自己来数控两遍吧。
我们一起来书空一遍吧!同学们都会写了,那怎么能写篇亮呢?请同学们看视频。
3. 提醒执笔姿势:老大老二捏住笔,中间还要留缝隙,老三躲在笔后面,老四老五来对齐。
写字姿势:头正肩平背直臂开足安。
一尺一寸一拳头。
摆好写字姿势,请你认真地在练字纸上描一个写一个。
4. 展示评价。
五、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很美的诗歌,我们不但学会了诵读,还唱了出来,多美啊。
其实同学们还可以有很多的学习诗歌的方式,比如:编个故事、编首歌曲,有兴趣的同学同学们课下可以尝试一下!部编版一年级上册《3 江南》学情分析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新课标中提出要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天真好奇、爱玩好动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让课堂充满快乐,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
所以本节课我利用视频进行导入,在识字过程中采用开火车、看图识字等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
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课标对我们的识字教学提出了建议,“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本课要认的生字共有9个,分别是“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
一年级的学生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语文学习,所以没有掌握了许多的识字方法,但是,相信这四个生字对于学生来说,没有难度,所以在教学是不必再字音上过多讲解,而是抓住每个生字的特点,“鱼”、“采”两个字主要从像字入手方面,调动学习兴趣,“东”、“西”、“南”、“北”四个字再联系实际进行识记,“江”、“莲”两个字抓住了偏旁识记。
就课文内容来说,这首古诗对一年级的学生,在情境的理解上还是有一点困难的。
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肤浅,尤其是生活在北方的孩子,很难理解那种“人在莲间走,鱼在水下游”的美感,所以在讲解1-3句时我了大量的视频、图片等辅助手段,运用大量的情境创设,力求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情境。
与此同时,学生方位感很弱,虽然在数学课上学过辨别方向,但那是平面的,和本课的实际生活中的立体感知是有很大差别的。
课文第4-7句写了东西南北几个方位,如果生硬的讲解,那么学生知识被灌输式的教授了这几个方位以及它们的含义,我想要做的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于是,通过动作的引导,让学生大概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位规律,慢慢浸润到学生心中。
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且现在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
所以,我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可以运用更多的方法去学习古诗文化,探索中华奥秘,寻找中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3 江南》效果分析《江南》是一首短小的、优美、富有情趣的古诗,《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这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这堂课,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把“.通过情境创设,为诗配画的教学方法,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初知古诗大意。
激发学生的想象,初步感受古诗描述的意境与情趣,体会江南荷塘景色的美及小鱼在水中嬉戏时的活泼、快乐。
”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是“初知古诗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的表象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所以本节课老师恰到好处的运用了智慧教室的遮挡、拖拽、画笔、幕布等各种功能,简化并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使课文提到的各种识字的方法更直观,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了生字。
特别是学习生字时,老师巧妙的利用智慧教室中的拖拽功能,直观地展现了生字的发展、特点,如此形象高效的教学方式,轻松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老师还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老师将课文读好诗歌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各种情景的读诗的方法,而且在指导背诵时,引导运用唱古诗、阶梯背诵等方式,交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再通过小游戏检测学习效果,做到有教授、有检查、有运用。
这堂课里还要提到的是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
虽然这是一首独有童趣、贴近大自然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古诗,但经过老师的巧妙设计却让孩子觉得仿佛真的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化身为采莲人在采莲、小鱼儿在嬉戏,是那么开心、那么有趣……总之,教师在智慧教室的高效课堂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3 江南》教材分析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温儒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 《江南》是部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 3 篇课文,是孩子们在小学课堂上第一次学习古诗。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处于这样的一个位置,我们应该怎样和孩子一起阅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首先,文本解读要正确深入《江南》是一首汉代的乐府民歌。
诗的字面意思很浅显,不过是鱼在莲叶间嬉戏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