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名词解释
一、快乐之家
【答案要点】
(1)维多里诺是文艺复兴时期影响较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孟都亚创办了“快乐之家”宫廷学校,成为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学校和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
(2)快乐之家学校环境优美,招收贵族子弟和部分天才贫苦学生,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即“受过良好教育的完全公民”。
在教育内容上,古典学科和古典语为中心,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教育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体罚,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启发式教学。
二、人文主义教育
【答案要点】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表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人文主义教育。
其内涵是: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经历了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贵族性和宗教性为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复兴了古典的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要求培养具有资产阶级绅士的品质。
三、耶稣会学校
【答案要点】
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称为耶稣会学校。
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力量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但不重视初等教育。
在教学内容上: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
在教育管理上:耶稣会学校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
在师资准备上: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耶稣会的教学方法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
耶稣会学校的许多措施都为后世所继承,成为人类宝贵的教育经验。
但是,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
简答题/分析论述题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答案要点】
(1)含义: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被称为人文主义文化,指文艺复兴运动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世界观。
(2)内容:①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文主义文化的核心是提倡人道,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尊严。
②宣扬人的思想解放与个性自由。
要求把人从教会的教义、教规和其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③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肯定现世享乐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来世说宗教教条的悖离。
④提倡学术,尊崇理性。
文艺复兴带来了学术的繁荣,理性得以弘扬。
(3)特征:①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
②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③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④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是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⑤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综上所述,人文主义世界观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有鲜明的反映。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影响和贡献
【答案要点】
(1)教育内容。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经典著作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使美育和体育复兴并关注自然知识学习。
(2)教育职能。
从训练、束缚自己服从上带到使人更好地欣赏、创造和履行位所赋予人的职责。
(3)教育价值观。
重新发现人、确立人的地位,强调人性的高贵,复兴了古希腊个人主义价值观。
(4)教育目的。
形成了全面和谐的完人的教育观念,从中世纪培养教士的目标转向文艺复兴培养绅士的目标。
(5)复兴了自由教育的传统。
推崇理性,复兴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6)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用自然取代《圣经》,按照人的天性生活,按照人的需求和本性设置课程,尊重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欲望和天性,出现了直观、游戏、野外活动等新的教育方法。
(7)出现了新道德教育观。
以原罪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开始解体。
人道主义、乐观、积极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和合理的享乐等新的道德观在人文主义的学校中开始取代天主教会的道德观。
尊重儿童,反对体罚,成为某些教育家的强烈要求。
(8)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在某些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首次提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