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教育
名词解释
一、智者派
【答案要点】
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智者的出现为标志,希腊(尤其是雅典)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所谓“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期,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后来,各行各业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具有治国能力的人,同样被称为智者。
后期,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二、美德即知识
【答案要点】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联系。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掌握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
评价:①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②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相对于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来说,是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的;③但“美德即知识”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三、苏格拉底法
【答案要点】
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一种师生对话的方法。
由于苏格拉底曾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因此又称为“产婆术”。
这一方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强制灌输,而是师生共同讨论。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
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四、《理想国》
【答案要点】
《理想国》是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集中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内容、教育体制。
柏拉图认为一个完美的国家和社会,必须由三部分组成:执政者(哲学王)、军人、工农商。
三个阶级的人应服从各自的天性,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以此来保证国家的正义。
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理想国的四大美德。
该著作表现了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可以说是近代“乌托邦”思想的源头,尽管历经千年,但依然具有无穷尽的教育价值,值得后人深刻地去探索和研究。
五、自由教育/文雅教育
【答案要点】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又称博雅教育,是指对自由公民所实施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
自由教育的教学内容为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自由知识,也称自由学科(七艺),包括音乐、文法、修辞、几何、算术、天文和辩证法(逻辑)等。
自由教育成为西方经典的教育模式之一,对于西方教育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