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

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

人文西阳梦里水乡—麻城西杨镇杨氏纪事杨立新网名西阳之老土(湖北省直研究员)文配图“西杨镇——谁还知道在哪里,有过怎样的人物和往事?五十年代建水库,决绝地让它与未来告别,如今碧浪连天三十里烟波一派永恒的气象,水底西杨镇的枪声有谁能够听见,连同它的恩恩怨怨熙来攘往刀光剑影,谁曾用目光细细打量?”这是我在互联网上读到一个叫三流诗人的博客文章里关于西杨镇的记载,是啊,西杨镇,曾经有过怎样的荣光,可谁曾用目光细细打量?西杨镇,现只为麻城市浮桥河水库下游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庄,默默无闻,渐渐淡出历史深处,风华已过,留在风尘烟波之中,留下的是无限的记忆……一、西杨镇纪事西杨镇,原名为西阳镇,翻开清光绪八年麻城寨堡图及民国二十四年麻城地图可以清楚看到西阳镇为湖北麻城进入河南光山大路上的重要集镇,清光绪八年麻城寨堡图中所标示通往河南光山的大路无疑应为光黄古道,认识西阳镇,揭示西阳镇,甚至可以揭示出许多发生在麻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关于西杨镇,有必要先交代一下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据民国三十五年《杨氏族谱》记载,该支杨氏由江西入麻,始祖为明初万户侯杨仲祥公支系,《麻城县志》(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搜集再版1999年12月第一版乾隆六十年刻本第143页)记载:“明武勋,杨仲祥,万户”。

该支族谱应为明洪武十四年由仲祥公封万户第二年首修;二修为六世祖杨润公,关于杨润公,《湖广通志》、《麻城县志》、《杨氏族谱》皆有记载,为明成化十九年癸卯亚魁,初任四川广安知州,后升浙江佥事、山西提学副史;三次编修为九世祖杨王庭,关于杨王庭,最早见于康熙九年《麻城县志》仕绩中,《杨氏族谱》记载王庭公为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初任江西德化南直桃源知县,山东莱州通判,江西广信府同知,署饶州府知府,崇祀乡贤,德政载牌位,乡进士,奉政大夫;康熙十二年由杨氏十一世儒士百龄公第四次编修,此次编修杨氏族谱时将西阳镇易阳为杨,始名为西杨镇;经明清至民国三十五年麻城西杨镇杨氏族谱续编九次,九修由六房第十八世孙大福字桂芳主持。

据一九九二年《杨氏族谱》十修族谱记载,截至1959年兴建湖北省麻城市浮桥河水库以前,此地仅杨氏居民就多达500余户,修建浮桥河水库后,整个古西阳镇及周边被淹没,为了兴修水利,支援祖国建设,西杨镇杨氏及周边居民再一次背井离乡,仅留下少数居民沿河岸而居,大多数居民迁移到麻城各乡镇及周边县市,历经风雨数十年,再提起西杨镇,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西杨镇不应也不能被遗忘,考证历史典籍及西杨镇杨氏族谱发现,西阳镇在古麻城史籍记载、乃至在黄麻起义初期革命活动中,西杨镇都有光辉的亮点,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值得人们记忆与回味。

据杨氏族谱文献《明洪武壬戌敕封万户侯始祖仲祥府君叙》中记载,仲祥公曾追随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中功勋卓著,封护驾将军,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鄱阳湖大战中激战六昼夜,一举打垮了陈友谅军,陈中流矢而亡,鄱阳湖大战虽艰难取胜却遭朱元璋猜忌,遂学古人,功成身退,隐居麻城西阳镇(现湖北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晏店村西杨镇湾),朱元璋屡求不至,八十三岁即明洪武十三年庚申封万户,仲祥公年八十五无疾而终,葬卧牛大蛇形山,配夏戴汪周四房夫人,生子十三公,分别为福一、福二……福十三,后被朱元璋封为“十三太保”。

由于元末明初的动荡与迁徙,十三兄弟的后人分别居住在湖北麻城,黄安、蕲春、蕲水、孝感、黄冈、河南光山、罗山、商城、固始,淮滨、潢川、安微六安及四川、江苏、浙江等地。

到了民国初年,十三兄弟的后人已有十几万户,仅居住在湖北麻城、黄安(今红安)、河南新县、光山、安徽六安一带仲祥公第十七世孙德字辈的、第十八世孙大字辈的、十九世孙业字辈(亦有谱载为传字辈)的和二十世孙仕字辈的、二十一世孙志字辈、二十二世孙恢字辈(又作辉)的青年就有一万多人。

在革命大潮到来之时,他们纷纷投身于革命。

据不完全统计,仅麻城乘马岗二世祖福五公、顺河二世祖福六公后人当过农会会员的就有上千人,参加红军的最少有六七百人。

在《乘马顺河革命史》一书登载的红军英烈名录中,有传记的杨家英烈12人,只有英名无传记的140人,红军流落人员57人。

据长征出版社《乘马顺河革命史》一书记载,“早期麻城县委领导成员徐述凤(1931年,调任罗山县委书记,1933年被敌杀害。

),为了发动群众经常奔走各地。

有一个时期,他一人身带短枪深入到西阳镇工作。

在那里他不仅秘密地组织了群众,而且把几个伪甲长都拉过来,后来被“清乡团”发觉,遭敌搜捕,多次与敌发生激战。

其中一次,突遭国民党匪军100多人包围,他挥枪连毙两匪,自己奇迹般地突出了重围。

”,文中提到徐述凤到西阳镇发展群众开展革命工作,同时该文提到的杨家冲等地及杨德维、杨立忠、杨四才等早期麻城共产党员皆为西杨镇杨氏福九公、福六公后裔,可见西杨镇在麻城早期革命活动中为重要的据点,也可想象到西杨镇当时的地位,为赤白区争夺之地。

研读《汉书·郾地理志》:“西阳属江夏郡,魏属弋阳郡,晋因之。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谓“故西阳在光州光山县西二十里。

”明《一统志》亦记载:西阳“在光山县西二十里,汉置县,属江夏郡。

晋弋阳郡治此。

”《光州志》和明、清两代《光山县志》亦记载西阳在县西二十里。

研读历代《麻城县志》关于麻城建置沿革的文字,文献记载西阳位置为“古黄国光山、仙居,古弦国而黄州之黄冈、麻城皆黄国地界(古光州),介光、黄间"。

研读西杨镇杨氏族谱,同族迁川前辈明正德辛未状元杨慎(号升庵)为麻城西阳镇杨氏族谱序中写道:“吾族之谱,岂可妄言哉。

自伯彦公入籍江西,传之太祖,十七世矣。

太祖同胞有三。

伯一公之子孙,安守故土。

伯二公之子,即仲祥公也。

伯三公当仲祥镇麻之日,慕居数载,旋已相与家焉。

因元季余乱,避而入蜀,遂庐于新都,后以武功封益州侯,即慎之太祖也。

独记仲祥公除元乱而创明业,膺封拜而镇光黄,嗣续多人,皆善继善述。

甫及六世,登甲科者已有八矣。

其六世长孙润公,先司牧广安,与家君细查世派,本一族兄弟。

后家君升浙江经略,润公升浙江佥事,同寅数载,相待益真。

两人即不乎同胞,万世讵可忘其本始。

慎今奉命入河南,过湖北,特录世谱以志之,庶令传之不朽云。

”从该族谱文献中可读到这样的信息:“一是杨慎家族与西阳镇杨氏一脉相承,这已由作者另一篇文献专门作了论证(提交2011年7月“湖广填四川”学术研讨会,论文题名《明代状元杨升庵家族迁徙轨迹详考》),两地杨氏已于2011年5月完成对接,两地杨氏族谱所载先人名讳及居所葬所,以及个中细节均吻合一致,由此将两地杨氏家族连接在了一起。

两枝终合一,本为同树生。

二是仲祥公除元乱而创明业,膺封拜而镇光黄,记载了西阳镇这个地方元未明初亦为军事重镇,扼守光黄。

”根据上述文字得出,一是古麻城一个时期为黄国地界,介光、黄间,二是西阳距光山县西二十里。

查阅资料知截止1932年10月划出麻城、光山部分乡镇形成经扶县前,经扶县(现今新县)一直是光山县地域,且与麻城县接壤,通过清光绪八年《麻城县志》寨堡图可看出西阳镇正好位于光黄古道中心节点上。

《魏志满宠传》载西阳三国时为重镇,魏明帝太和二年申戊蒲宠增西阳戌兵,吴扬言欲猎江北,孙权拟自出豫州刺史,满宠度其必袭西阳,预为之备,权闻之乃还。

《吴志陆逊传》载麻城在三国时魏名西阳,属弋阳郡,俊属吴,吴赤乌四年陆逊以三万人守西阳,逊以西阳为重镇,国之藩蔽,故置重兵以守之,按这段文字记载,结合当时的地形地貌及道路河流情况,西阳镇都具备这个条件,扼守光黄古道要地,进可攻,退可守,这也可解释入麻始祖杨仲祥公居西阳镇而镇光黄之原因,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西杨镇所在地域可能为古西阳国或西阳县所在地,一个时期为古麻城县治(见麻城文史2009年第四期47页)。

二、西杨镇纪人说了西杨镇的事,再来说一说西杨镇的人,西杨镇第一人当数我们的始祖仲祥公,查历代《麻城县志》可知,封为“万户”的在麻城只有杨仲祥一人,辅助大明建立江山,功成身退,不求名利。

见于康熙九年《麻城县志》仕绩中的九世祖杨王庭公,在江西任职同知时,兴利除害,服务百姓建江堤,被当地百姓称之“杨公堤”,流芳后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大气磅礴的《临江仙》,伴随着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广为流传,传唱千古。

这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的词作者您知道是谁吗?他就是我们麻城西阳镇杨氏迁蜀后裔,被称作“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大明状元”杨慎。

不惟如此,杨慎所属的杨氏家族,更是以“一门七进士,两朝宰相家”显赫一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其父杨廷和十二岁登科中举,十九岁进士及第,时人惊为“神童”。

后来历仕三朝,做了十八年宰相,为有明一代重臣,“颇以镇静持重,为中外所折服”。

《明史·杨廷和传》称赞他的治国才能说:“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

”并引前任内阁首辅李东阳的话说:“吾于文翰事颇有一日之长,若经济事须归介夫。

及武宗之终卒,安社稷者,廷和力也。

”据民国三十五年《杨氏族谱》记载本支杨氏蕲黄孝昌西陵富阳宦谱进士9人,其中8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有载,族谱记载杨德理为进士知县,前誌麻城开科进士(前誌应指明人毛凤韶所著的《麻城志略》),今誌失佚。

《杨氏族谱》记载且清.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记载有名录的本支杨氏人员:明武勋.万户1人,明清举人10人(明8人,清2人),明荐举(洪武年间例)8人,明恩选4人,清举荐录用1人,其中佥事、提学副史1人(省层面),同知3人(地区层面),知县5人。

由此可见,本支杨氏在明代可谓辅助朱氏打天下(仲祥公),辅助朱氏坐天下(庭和公),忠心报国,留名青史照后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由江西庐陵一路迁徙来湖广麻城的杨氏始祖仲祥公及夫人居所葬所均在西杨镇,迄今六百余年,大蛇形山风水天佑,仲祥公后裔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文武双全。

据《乘马顺河革命史》人物志及麻城市博物馆编印《麻城籍将军名录》等书中记载,在1931年至1947年间牺牲的团职以上人员就有杨业广、杨业华、杨业珍、杨业谋、杨志栋、杨仕富、杨仕福等宗亲,解放后又成长出了如张汉丞(原名杨业龙,开展革命工作需要更名)、杨业奎、杨志义、杨志宏、杨志雅等一批中共省军级干部,其中杨一德(原名杨业德)为我党培养的第一代飞机驾驶员,全国解放后历任空军第五航校、第四航校训练处副处长、十四航校训练处处长、民航机械专科学校副校长,副军级(行政12级)。

改革开放以后,发扬勤奋读书的好传统,一批宗亲纷纷走进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湖南大学等一批重点大学深造,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成为专家教授,有的成为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为行政领导,有活跃在亚洲美术界的常务理事,还有活跃在国际外交领域的小字辈(就杨氏辈分而言),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