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氓》教案

《诗经氓》教案

5课《诗经·氓》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章几个重要字词的用法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歌曲《在水一方》,询问学生歌词出处。

明确:歌词出自《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
学生自由发言。

(2)陌生而又熟悉的瑰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教师:我们今天再
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部作品。

(板书:《诗经•氓》)
二.《诗经》知识回顾(20分钟)
让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教师补充总结。

明确:
(一)《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
只称《诗》,汉代儒者把它奉为经典,于是就称《诗经》。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
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二)《诗经》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

(1)“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
歌谣,160篇。

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
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
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105篇。

它是朝廷的
正统音乐。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40篇。

2.《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
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是借
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兴同诗歌内容有一
定的联系。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
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为主,如《伐檀》。

《诗经》常常采用叠层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之间,仅有个别字的改换,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
的抒发。

三.阅读课文 10分钟
四.小结 5分钟
第二课时
一、文章梳理(40分钟)
(一)正音
分组朗读课文,纠正易读错字音。

(课件展示)
匪fēi我愆qiān期乘彼垝guǐ垣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隰则有泮pàn
(二)明义
第三课时
一.研读——明其意 10分钟
(一)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三)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

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
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

(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

(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

(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

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
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
子偕老”)
二、品读——识其人10分钟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
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

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
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讨论:秋以为期,婚期
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

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
可说也。

——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
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
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
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
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

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三.美读——诵其文 10分钟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

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

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四.布置作业 5分钟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五.推荐阅读 5分钟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