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日电影观后感1000字本文为紫日电影观后感10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如果大家都拍战争片了,我决不起哄。
战争片成本高,拍摄难度大,而都市题材的影片拍摄、构思都讨巧,大家都去讨巧了,战争题材的影片就荒芜了。
我希望自己一直奔难题而去,并一次次做好,这也是我必须坚守的艺术表现力。
”这是冯小宁的原话,如果按其意思不过是他拍的片子是大家忽略的题材,自己可以弥补电影界的不足,同时有自己的个性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
但我更愿理解为是一种责任,电影界的同仁们有一种责任把中国在二战中所遭受的灾难,以及每个自由的生命所遭受的灾难反映出来。
虽然此片并不完美,但它却可以与任何一部世界大片媲美。
中国需要有一部自己的二战片,但可惜《紫日》不是。
一、《紫日》不是纯粹的战争片为什么说此片不完美呢?因为它的特殊时间和典型环境,他把时间选为战争结束前,且几个主人公在一个相对隔离不用面对战争危险的环境中。
虽然导演也用纪录片的手法展现了很多战争的残酷性,如日本人对生命的随意摧残与虐待,尤其是军国思想对人性的扭曲。
但不得不说,影片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下,显示敌对的三人在面对共同的危险时人性的不同侧面,不知道导演是否意识到此问题。
但从根本上说,此影片是在唯美的环境中展示了人性的原始形态、扭曲形态以及相互碰撞融合形态,导演对特殊环境、危险环境中人性的不同形态及发展阶段进行了深度的挖掘,至今的任何一部影片中,其可谓出类拔萃的一种。
那么,此影片讨论的主旨是什么?是人性。
战争只是背景,只是催化剂。
他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战争片,其无法于《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其中的战争场面)、《兄弟连》、《我们曾经是战士》、《全金属外壳》等一系列二战影片相比较,其主旨不同,典型环境太过典型。
后者是向人们展示的真实的战争,展示战争的残酷,战争中的微笑,优待俘虏,保护同伴以及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
他们多向我们宣传一种价值观,即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对人类之爱的推崇。
《紫日》不是,他讨论的是三个不同思想有民族仇恨,大国沙文主义,睥睨别人习惯的人在面对共同的危险时所表现的人性的不同形态以及融合,讨论以秋叶子为代表的日本青少年被军国主义所毒害的思想以及其扭曲的人性,讨论了有民族仇恨的中国农民在面对事件和问题时的态度和人性,讨论了俄国国际友人在其文化下支配的人性。
他并没有展示普通战争中的残酷与无情、人的野蛮和血腥,同伴的团结于互助等等。
它展示的不是普通战争,时间的特殊,环境的特殊使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战争片。
二、《紫日》片名为何意“《紫日》是探讨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象征生命的太阳蒙上了战争的阴影就变成了紫色。
电影里共出现了四次紫日,每一次都寓意着某种象征、某种启示、某种预言。
”“正如影片所述:太阳本来是人类共同的生命象征,一旦蒙上法西斯的阴影,就会改变颜色,降临灾难,只有消灭了法西斯,鲜红的太阳才会重新照耀人间。
”这是“试论《紫日》的人文关怀——兼论影视对大学生的影响(范国英,龚奎林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中的一段话。
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
难道题目的意义只是“象征生命的太阳蒙上了战争的阴影就变成了紫色,只有消灭了法西斯,鲜红的太阳才会重新照耀人间”。
那么战争结束时,一杆杆杀人的枪被抛弃,黄昏中有一轮太阳,如果依上述作者的分析,这轮太阳应是红色的,因为消灭了法西斯,鲜红的太阳应该重新照耀人间。
但我记得原画面是一轮紫日。
实际上,我认为紫日的含义是指人类处于自由、和平、幸福时,大地回到宁静,一片纯洁时,那纯而又纯的散发光和能源的太阳是紫色的,紫色的太阳,即紫日。
中国的汉语里有“红得发紫”,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红的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紫呢(可惜我学力不够,否则我可以用训诂的方法列举更多的例子)。
所以,紫日象征的是什么呢,是黄昏或早晨时人们处于和平、宁静、幸福的世界中,大自然一片宁静,人的生命一片宁静(灵魂的宁静,生活的安详),没人能打破这静美的世界。
紫日不多见,而人的宁静,大自然的宁静,世界的宁静也不常常拥有。
而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所应珍惜的,我们如何去实现和珍惜呢?正如影片中那样,用爱去实现,珍惜我们的世界,那时,紫日就会出现。
三、八音盒“电影选取了小角度,却共同演绎,探讨了战争与和平的大道理。
一双粗糙的中国乡村老汉的大手,捧着八音盒,这八音盒在日本少女的手上、在俄罗斯老妪的掌心传递,最终息在落叶缤纷的黑土地,那是对战争中死去的无辜百姓亡灵的祭奠,是对狂妄的战争分子的诅咒,也是对和平与友爱的真诚企盼”如此的理解八音盒,我觉得还意兴未尽。
我认为八音盒与紫日一样,也是对自由、和平、幸福的象征。
只不过其承载的对象是一份爱情,最后作为主人公友情和共同经历的见证者。
这是大西耕送给秋叶子的定情信物,当大西君当兵走时,秋叶子匆忙的化妆,拿着八音盒,疯狂的跑,最后也没见到大西君。
其后,这个八音盒一直陪伴着秋叶子,一直让这个少女珍藏着爱情的希望。
单纯的用好与坏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有时就会失效,如秋叶子,其具有被军国主义思想扭曲的人性,睥睨任何非本族人种,在三人的路程中,他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暴露自己会说中国话,如此阴险可怕,其带领三人走出森林却是带领大家回到了军营,到最后仍然有拿枪杀人的想法,而人性扭曲的她仅仅为了战争结束了,就可以回家了,回家见到那份期盼很久的爱情了。
爱情,在此刻,是如此神圣,纯洁,她在任何一个人的心里都如此高尚。
所以,当秋叶子跑向自己的同胞时,高喊着“战争结束了!我们可以回家了!”,枪响,倒地。
鲜花如此美丽,洒满天空,为一个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小姑娘,为一个在最后思想又回归纯洁的人,送葬。
如花一样美丽的生命,逝去。
一个唯军国思想是命到最后醒悟的人,其生命忍让毁于军国主义的手下。
情节是如此惨酷,使人想哭,又如此凄美,使人反问自己,质询自己的人生,我们珍惜生命了吗?当八音盒从秋叶子手中滑落,向前滚去,声音依然如此脆丽,甜美,纯洁得无一丝杂念。
美丽的音乐在结束秋叶子的爱情,大西君也死了。
我们是如此心伤,不愿接受此画面,而他又是那样合情合理。
我们要问,是什么打破了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扭曲了人性,让那些军官在自杀前鼓动士兵自杀,或去杀害无辜的同胞。
或许说,战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被军国思想所控制的人,永远不能省悟的人。
如杀杨玉福母亲的那个士兵,他只是一个孩子,在他眼中,人类之间充满爱,在长官的训斥中,在杨玉福的吼叫中,他刺出了刺刀。
痛苦的思想挣扎已经完成,或许不久以后,他就能体会到杀人的乐趣,或在睡梦中惊醒后把替他盖被子的中国母亲当作敌人杀死,他那颗对世界存有爱的心已不复存在,其最后或许就像那群日本兵一样,或自杀,或自杀前鼓动别人,并杀害无辜的人,或许他还活到现在。
这样的人已无可救药,他们有宗教般的虔诚,他们永远记着自己的使命,他们效忠天皇,效忠大日本帝国。
这样的人正是我们今天要警惕的人,他们带有军国思想,如果我们不去警惕其行为,不能有效的防止他们,战争还会再来。
当八音盒的音乐响起,音乐是如此清纯、响亮、脆丽,宛如世界初现一样,世界最初的模样是什么?是和谐,宁静,美丽。
不要让世界的和谐,宁静与美丽被破坏,不要让人性去扭曲,小心存在的军国主义思想,这是每一个爱好自由、民主、和平的人所必须警惕的,应该去奋斗的。
四、结语战争已结束,军国主义还存在,自由与和平仍须我们的珍惜与努力。
紫日还会出现,只要你我珍惜生活,热爱生命。
八音盒音乐里纯粹的世界会一直都有,只要你我珍惜。
愿死去的魂灵得到安息,愿生的人享受和平,得到幸福。
电影《紫日》,第一次观看的时候是在部队的时候,当时在荧屏下的每一位都心痛忧存,刚又看了一篇,再一次感受了心情的激情澎湃,其中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知道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集体枪决--可以说他对日本人的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面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
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
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
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
秋叶子也是善良的,可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仅凭这一点,《紫日》就可以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现在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因为这不符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符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冯导在影片中刻意刻画了好几个片段,大肆渲染了这种可怕的思想,尤其是片尾那些已经知道战败的军民自相杀戮的片段--他们丧心病狂了吗?他们在互相杀戮时还要彬彬有理的说一声"对不起了"!这个片段中,日本军官悲痛欲绝地说战败了,这是亡国灭种的奇耻大辱......这应该就是日本人内心深处比较切合实际的想法。
这种思想无疑也深深地烙在秋叶子的精神深处!被俘伊始,她就抱着同归于尽的想法将"敌人"引入了雷区,而就是在三个人已经成为患难朋友,她受到最大程度的呵护之后,她在白桦林中依然想要夺下机枪,同时她始终在带领他们往军营的方向走,理由只有一个:你们是好人,就算做了俘虏也不会有事的,因为我是日本人,我会让他们放了你们。
直到最后当她拿枪抵住杨的胸膛时,她仍然顽固地保留这种意识!直到听到电台里用日语宣告日本投降后,她才彻底放弃了抵抗。
在这部电影中,最痛苦的也许是娜加--杨和秋叶子最起码还有共同的语言可以在争吵和闲聊中发泄自己的苦痛,而她呢?却只能把丧子之痛深深埋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