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机《文赋》论“天机”的特点
姓名:聂国群
班级:文学11-3班
学号:20110101010
摘要
陆游在《剑南诗稿·文章》中说到:“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其中的“妙手”正是对于灵感与创作直觉的具象表达,然而对于创作灵感的研究,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在其《文赋》中已经进行过探索。
灵感是一种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抵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状态,本文通过对陆机《文赋》中对于天机(灵感)的探索,来讨论灵感的突发性与不可控性两个特点,并且通过对艺术家对于创作经历的总结和阐述,得出灵感的本质特点——创造性。
从而引发我们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文赋、天机、灵感、特点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
西晋时著名文学家。
关于《文赋》的写作年代,历来说法不一。
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1,后有人提出怀疑,认为是万年的作品。
他全面系统的讨论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对与灵感的产生、特点以及作用进行了精彩而具体的描述。
《文赋》中关于灵感这样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
纷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拟。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
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2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灵感的两个特点——突发性、不可控性。
一、突发性
在文艺创作中,灵感的出现是难以预期的,正如陆机所描述的那样“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
”其大意是:灵感到来的时候,文思的畅通和阻滞,不能阻挡也无法挽留。
消失的时候就像景象的消逝,出现的时候好像声音的响起。
当天机(灵感)降临的时候,什么样纷扰的思绪无法解开呢?”。
陆机用形象的言语描绘了灵感到来时的感受,这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自然之势”。
这是一种长时间积累后的一种顿悟。
艺术家对过去的一次豁然开朗的解读。
作家笛福的创作经历可以说明灵感的突发性。
笛福一生的道路十分坎坷与颠沛流离。
在这艰难的艺术体验后,当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军官被遗弃到荒岛,四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这则新闻时灵感毫无征兆的降临,他回到住所思如泉涌般的写出了《鲁滨逊漂流记》这部伟大的小说。
3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的:“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重点来调节的,是不会依靠预定的日子和钟头迸发出来的。
”4
从生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灵感降临时大脑状态。
作家在1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4页
2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1页
3引自《鲁滨逊漂流记》,李杰译,哈尔滨出版社,2008年版
4引自《艺术概论》,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247页
那一瞬间“因为受到某种信息的有力诱发而在瞬间沟通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激活了原先储存在大脑中思维材料而骤然获得的。
”5然而能够促成这种顿悟的最根本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艺术积累与艺术体验。
正如柏拉图描述的那样:“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是去平常励志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6长期积累的艺术积淀与体验,在这一瞬间迸发而出。
艺术家这种“迷狂”的状态下,就会涌现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活力。
二、不可控性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灵感在它降临的时候,很难受到艺术家人为的控制。
“思风发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齿”。
陆机说道:“文思有如风那样迅速发于作者的心中,文词如喷泉那样流于唇齿之间。
”当精美的词句,画面、曲调在脑中喷涌而现时,这一刻却“非余力之所戮”。
正如德国大文豪歌德在完成《少年维特的烦恼》时,灵感突如其来的降临,他将自己关进一个密闭的小阁楼里奋笔疾书。
“像一个梦游者似的,在差不多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本小册子”7。
这导致歌德在完成创作后,连他自己都十分惊讶。
当他试图在此进入那种“空灵”的状态时,却怎么也找不回当初的感觉了。
这就是灵感不可控性的表现。
陆机形象的描述灵感的不可控性。
“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
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於自求。
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
这段的大意是:文辞就像清泉流淌似的从口中涌出。
丰盛的文思纷纷涌现,络绎不绝,只须尽情落笔成文,但见满目是富丽的辞藻,充耳是清越的音韵。
及至感情凝滞,神志停塞,像干枯的树木兀立不动,像干涸的河床流水断绝;只能聚拢精神,凝聚思绪,再去探求。
那灵感隐隐绰绰,愈加掩蔽,那文思涩若抽丝,难以抽理。
所以有时候竭心尽力构思成文反而多有懊悔,有时候随意挥洒反倒少有错误。
陆机通过创作实践提出的“天机”,虽然只是抓住灵感表象的某些特征,当然,在其所处的时代,苛求他另案作出准备的科学把握也是缺乏实际的。
他能首先提出关于灵感的问题,且形象描述出灵感来
5引自《艺术概论》,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93页
6引自《艺术盖伦》,彭吉象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136页
7引自《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临时的复杂精神活动现象,并重视灵感是一个极大的贡献。
虽然陆机因为其深处时代的局限性,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去解释灵感的由来与本质。
但他以一个严肃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局限性:“虽然文章出自我手,但文思灵感却绝非我所能把握,所以常独自慨叹,我哪能知道文思开阖通塞的缘由?”。
这就是陆机所描绘灵感。
突发性与不可控性是灵感的两大特点,但从众多艺术家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灵感的本质特点——创造性。
灵感创造出的艺术作品,往往是独创和跳跃的。
与之前的积累相比,是一种质的飞跃。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待灵感的创造性。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枯燥、乏味、思维枯竭,这都是“量”的积累。
量变的必然结果是会引发质变,那么灵感就是“质”的飞跃。
这种顿悟打破了在量变过程中的惯性思维与常规想法,是一种对于规律的把握。
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有规律的,并且规律又是可以被主观意识所认知的。
因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消极的等待灵感的降临,而要积极去累积艺术体验与知识。
大千世界,万物都可以触发各式各样的灵感,而获得灵感并转化实现为作品服务,那就必须深入活动,才顺利进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
要相信在我们拥有足够的底蕴之后,灵感会如期而至。
课堂建议
其实在大一的时候就听过老师的名字。
听过学姐们谈论过老师上课时的状态。
那投入而又乐在其中的状态,让我这一个学期中深刻的感受到古代文学批评的真正魅力。
因为爱,所以沉迷。
我想这是老师能够进入这种状态的原因。
我想对我们而言,老师的状态是我们很难达到的。
但我很喜欢听老师说对于周围事物的看法,这是一种另类的人生体验。
听着老师你讲述在美国发生的事情,让我见识到另外一个国度的生活。
老师你说:地球变小了,世界变小了。
但对于我们而言这个世界太小,也太大。
我们可以从网络上获得任何角落的信息,然而我们却不能像思想那样停滞在我们向往的地方。
我羡慕老师能够完成“去远方”的梦想,而老师传递给我们的只字片语,就是那从“远方吹来的风”。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去远方”的梦想,这个梦想也许从物质条件来说很容易实现。
然而,真正能够放下一切,去接受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我想对于我而言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我敬佩老师的勇气,还有那追求一生所爱的毅力。
老师的上课方式也许受到了西方教育方式的影响,并不是中国传统式的“照本宣科”。
而是以一种谈话的方式,聊天的方式传授知识。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方式。
尽管古代距离现在太过遥远,但先人精炼的语言似乎已经将世间的一切都已说破。
从孔子到庄子,从曹丕到陆机,尽管时代不同,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们智慧的魅力。
这学期即将结束,大学生活也快要结束。
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能在大学时光的尽头与老师相遇;我想我们是幸运的,能够与老师分享对于整个世界看法;我想我们是幸运的,在这珍贵的时间里再沐浴先人的智慧。
愿老师保持现有的讲课风格,不断的将最新潮的思想与我们分享。
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业顺利,越来越年轻!
聂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