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陆机的《文赋》
陆机的《文赋》 陆机的《文赋》
一、陆机其人及其时代 二、神思 三、应感
陆机其人及其时代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 生于三国吴永帝永安四年(261), ),卒于 人。生于三国吴永帝永安四年(261),卒于 晋惠帝太安二年(303)。 )。他出身于东吴显贵 晋惠帝太安二年(303)。他出身于东吴显贵 家庭,祖父陆逊为丞相,父亲陆抗为大司马, 家庭,祖父陆逊为丞相,父亲陆抗为大司马, 他们都是东吴名将。生于这样的家庭, 他们都是东吴名将。生于这样的家庭,陆机 从小就接受深厚的文化熏陶,博览群书, 从小就接受深厚的文化熏陶,博览群书, 服膺儒术” “服膺儒术”。
应
感
应感是《文赋》讨论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思维范畴。 应感是《文赋》讨论的又一个重要的艺术思维范畴。 这一范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 这一范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陆机比 较充分地认识到应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较充分地认识到应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形象地 描述了这一艺术思维的特征。他说, 描述了这一艺术思维的特征。他说,应感是一种莫 名其妙的艺术思维现象,它的到来是不可预期的, 名其妙的艺术思维现象,它的到来是不可预期的, 它的离去同样不可预期。当应感到来时,一切创作 它的离去同样不可预期。当应感到来时, 意象都变得十分清晰,无数美妙的想象停留在胸际; 意象都变得十分清晰,无数美妙的想象停留在胸际; 语言像泉水一样从唇齿中流出, 语言像泉水一样从唇齿中流出,使自己的笔很难完 全记录下来;幻觉中的物象出现在眼前, 全记录下来;幻觉中的物象出现在眼前,幻觉中的 声音回响在耳边;这一切仿佛都是真的, 声音回响在耳边;这一切仿佛都是真的,使作家进 入一个神仙的境界。而当应感消逝, 入一个神仙的境界。而当应感消逝,一切都变得鸦 雀无声,笔底枯涩,精神恍惚, 雀无声,笔底枯涩,精神恍惚,苦苦思索也难以寻 求到所要得到的物象,自己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求到所要得到的物象,自己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神 思
陆机神思理论的独特意蕴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陆机神思理论的独特意蕴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凭虚构象。由于中国传统史官文化的影响, 第一,凭虚构象。由于中国传统史官文化的影响, 古人对历史写作尤其注重,人们普遍推崇“实录” 古人对历史写作尤其注重,人们普遍推崇“实录” 的创作方法,即按照事物的原本面貌去描摹、刻画, 的创作方法,即按照事物的原本面貌去描摹、刻画, 历史观念远远领先文学观念。即使在陆机的时代, 历史观念远远领先文学观念。即使在陆机的时代, 这一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这一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与陆机同时的著名作 家左思就坚持这么一种态度。 三都赋序》 家左思就坚持这么一种态度。在《三都赋序》中, 他讲到他写作《三都赋》的体验: 余既思摹《 他讲到他写作《三都赋》的体验:“余既思摹《二 而赋《三都》 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 京》而赋《三都》,其山川城邑,则稽之地图;鸟 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 兽草木,则验之方志;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魁梧 长者,莫非其旧。”“美物者 贵依其本;赞事者, 美物者, 长者,莫非其旧。”“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 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 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这是典型的实 这不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而是历史写作的方法, 录!这不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而是历史写作的方法, 是对王充创作观念的继承。 是对王充创作观念的继承。
应
感
应感是一种奇妙的心理活动, 应感是一种奇妙的心理活动,这一心理活动具有以 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突发性。 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突发性。应感的到来是突 发的,没有任何先兆。它突然迸发,力量非常强劲, 发的,没有任何先兆。它突然迸发,力量非常强劲, 而且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且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活动的空间范 围非常大,具有异常的活跃性。 神秘性。 围非常大,具有异常的活跃性。2、神秘性。陆机 称这种现象“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让人无法预 称这种现象“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 期,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就是言述这种现象的神 秘性。人们无法理解这种现象, 秘性。人们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但又不得不承认这 种现象的创作价值。 创造性。 种现象的创作价值。3、创造性。应感的到来能够 使作家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 使作家艺术家的创造能力发挥到极致,使他的文思 如泉涌,进而, 如泉涌,进而,很快地创作出艺术价值很高的文学 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这就决定应感是一种理论价值很高的理 论,应感能够成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的 理论范畴。 理论范畴。
神 思
陆机充分意识到神思起始发展的特点: 陆机充分意识到神思起始发展的特点:“其 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 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 心游万仞。其致也, 曈昽而弥鲜 而弥鲜, 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晰 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摅六艺之芳润, 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摅六艺之芳润,浮 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浅浸。 在陆机看来, 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浅浸。”在陆机看来, 神思开展的前提是虚静。 神思开展的前提是虚静。作家艺术家在进行 艺术思维时首先要保持内心的虚静, 艺术思维时首先要保持内心的虚静,使自己 的思想情感保持集中。 的思想情感保持集中。
陆机其人及其时代
陆机是当时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 陆机是当时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 文赋》是他的文学理论著作。 《文赋》是他的文学理论著作。关于这篇文 章的写作年代,历来看法不一。杜甫《 章的写作年代,历来看法不一。杜甫《醉歌 有诗: 陆机二十作《文赋》 行》有诗:“陆机二十作《文赋》,汝便小 年能赋文。 年能赋文。”
陆机其人及其时代
文选》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 《文选》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机少 袭领父兵,为牙门将军。年二十而吴灭, 袭领父兵,为牙门将军。年二十而吴灭,退 临旧里,与弟云勤学,积十一年。誉流京华, 临旧里,与弟云勤学,积十一年。誉流京华, 声溢四表,被征为太子洗马,与弟云俱入洛。 声溢四表,被征为太子洗马,与弟云俱入洛。 司徒张华,素重其名,旧相识以文。 司徒张华,素重其名,旧相识以文。华呈天 才绮练,当时独绝,新声妙句,系从张、 才绮练,当时独绝,新声妙句,系从张、蔡。 机妙解情理,心识文体,故作《文赋》 机妙解情理,心识文体,故作《文赋》。” 文选》P761,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选》P761,上海古籍出版社)只是讲 二十岁吴国灭亡。 二十岁吴国灭亡。
神 思
陆机认为,文学是虚构的。 陆机认为,文学是虚构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 过程中,应该做到“虽离方而遁圆, 过程中,应该做到“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 什么是“离方” 遁圆” 相”。什么是“离方”、“遁圆”?这就要求文学 创作不要拘泥于事物的表面形象, 创作不要拘泥于事物的表面形象,应充分发挥自己 的文学想象。就像王元化解释的那样: 的文学想象。就像王元化解释的那样:“方者不可 直言为方,而须离方去说方;圆者不可直言为圆, 直言为方,而须离方去说方;圆者不可直言为圆, 而须离圆去说圆。 文心雕龙创作论》 而须离圆去说圆。”(《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 古籍出版社)也就是说,不求其形似而求其神似。 古籍出版社)也就是说,不求其形似而求其神似。 只有做到了“离方遁圆” 才能“穷形尽相” 只有做到了“离方遁圆”,才能“穷形尽相”,即 准确、艺术地表现事物的形象。 准确、艺术地表现事物的形象。 清人刘熙载说: 按实肖像易,凭虚构象难, 清人刘熙载说:“按实肖像易,凭虚构象难,能构 象乃生生不穷。 艺概·诗概 诗概》 象,象乃生生不穷。”(《艺概 诗概》)
神 思
第二,重视和强调情感因素。 第二,重视和强调情感因素。神思的过程离 不开情感,神思/ 不开情感,神思/想象的过程一直有情感参与 没有情感的参与,文学的神思/ 着,没有情感的参与,文学的神思/想象不可 能成功进行。陆机非常精通此理, 能成功进行。陆机非常精通此理,在言说神 思的时候,他说“ 曈昽而弥鲜 而弥鲜” 思的时候,他说“情曈昽而弥鲜”,言外之 情感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 意,情感贯穿文学创作的始终,情感无处不 这导致陆机对文学本质特征认识的革命。 在。这导致陆机对文学本质特征认识的革命。 他说: 诗缘情而绮靡。 他说:“诗缘情而绮靡。”文学创作的冲动 本来就是情感激发的, 本来就是情感激发的,是情感推动着文学的 创作。 诗缘情”是一个响亮的宣言, 创作。“诗缘情”是一个响亮的宣言,它标 志着中国传统“言志”观念独霸天下时代的 志着中国传统“言志” 结束,也标志着文学本质特征认识的进步。 结束,也标志着文学本质特征认识的进步。
陆机其人及其时代
陆云《与兄平原书》之九云: 文赋》甚有辞, 陆云《与兄平原书》之九云:“《文赋》甚有辞, 绮语颇多;文适多,体便欲不清,不审兄呼尔否? 绮语颇多;文适多,体便欲不清,不审兄呼尔否?” 又说: 感逝赋》愈前。 可见, 文赋》 又说:“《感逝赋》愈前。”可见,《文赋》与 感逝赋》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感逝赋》 《感逝赋》是同一时期的作品。《感逝赋》就是今 天所存《叹逝赋》 在这篇赋的序中,陆机这样说: 天所存《叹逝赋》。在这篇赋的序中,陆机这样说: 昔每闻长老追记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 “昔每闻长老追记平生同时亲故,或凋落已尽,或 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亡多存寡;昵交密友, 仅有存者。余年方四十,亡多存寡;昵交密友,亦 不半在。 同上P724 可见, 文赋》 P724) 不半在。”(同上P724)可见,《文赋》是陆机四 十岁以后的作品。 十岁以后的作品。
陆机其人及其时代
天纪四年(280),西晋灭吴,陆机二十岁。 天纪四年(280),西晋灭吴,陆机二十岁。 ),西晋灭吴 他与弟弟陆云回到故乡华亭, 他与弟弟陆云回到故乡华亭,闭门苦学达十 余年。其间,写了不少诗文,声名渐渐远播。 余年。其间,写了不少诗文,声名渐渐远播。 晋武帝( 太康十年(289), ),陆机与陆云 晋武帝(炎)太康十年(289),陆机与陆云 一同到了洛阳去寻求功名,到洛阳之后, 一同到了洛阳去寻求功名,到洛阳之后,遍 访洛阳名士。 访洛阳名士。他们首先拜访的是著名文学家 张华,在张华的引荐下,结识了很多名人。 张华,在张华的引荐下,结识了很多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