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方案XXXXX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年月,.环氧乙烷灭菌验证方案目录1. 概述2. 验证目的3. 相关文件4. 验证组织职责5. 验证实施时间6. 验证内容与方法7. 漏项、偏差的处理程序8. 验证周期9. 验证结果评定与结论10.附表附表1:环氧乙烷灭菌人员资格确认表附表2:产品灭菌适用性验证确认表附表3:生物指示剂检验记录表附表4:初始微生物负载检验记录表附表5:环氧乙烷残留量检验记录表附表6:漏项、偏差处理表1.概述XXXXX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XXXXXXXXXX将会直接与患者的器官和组织接触,器械以无菌的形式提供给医院。
XXXXXXXXXXX的包装总体分3层,从内向外依次是无菌包装、彩盒包装、瓦楞纸箱包装。
每一个无菌包装中放置一把器械,每一个无菌包装将放置于一个彩盒包装中,瓦楞纸箱包装也是最终的运输包装。
其中无菌包装是由两部分组成的,PETG材质的泡壳和Tyvek材质的盖材。
然后用专用的热封机将两者热封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阻菌屏障。
由于Tyvek具有一定的通气性,故EO 混合气体可以穿过盖材进入包装内,从而实现杀灭的目地。
2.验证目的通过本次测试,验证吻合器系列产品采用的热封工艺和EO灭菌工艺,产品能够达到以下标准:a)热封工艺有稳定可重复的输出结果,满足厂内标准;b)在合适的EO灭菌工艺参数下能确保足够的无菌保证水平;c)能可靠的在有效期内处于无菌状态;灭菌工艺对产品的使用性能不产生影响;3.相关文件3.1 环氧乙烷灭菌器作业指导书3.2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无菌医疗器械附录4.验证组织职责4.1验证人员职责管理者代表:负责验证方案、验证报告的批准;负责签发验证证书。
组长:审核验证方案、验证报告,制定验证计划;负责验证实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对验证过程的技术、质量负责;组员:负责验证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并做好记录工作。
4.2验证过程中各相关部门职责4.2.1质量管理部:负责组织验证方案、报告与结果的会审会签;负责对验证全过程实施监控;负责验证过程的取样、检验及结果报告;负责核查、汇总验证数据;负责建立验证档案,及时将批准实施的验证资料收存归档。
4.2.2生产技术部参加验证方案、报告的会审;负责指导车间相关人员做好验证记录;保证验证设备的完好运行及水、电、气供应;负责起草相关的作业指导书。
4.2.3生产车间负责设备所在操作间的清洁处理,保证运行环境符合设计要求;负责协助验证小组保证验证工作顺利进行。
4.2.4供应部为验证过程提供物资支持。
5.验证实施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
6.验证内容与方法6.1 确认前条件环氧乙烷灭菌验证前已通过人员确认、灭菌适用性确认、灭菌设备基本情况确认、生物指示剂确认、灭菌剂确认、操作文件确认、PCD(过程挑战装置)确认、PCD分布确认。
验证由试运行和性能确认两部分组成,其关系如下:验证试运行确认性能确认物理性能确认微生物性能确认6.1.1人员确认人员需经过环氧乙烷灭菌相关操作的培训和此确认方案的培训。
6.1.2灭菌适用性确认:确认包装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的适用性,主要指包装的材料、厚度等既能保证环氧乙烷的穿透,使灭菌产品达到灭菌效果,又能保证其经环氧灭菌后环氧乙烷残留量符合标准,同时其物理、化学性能不发生改变。
6.1.3灭菌设备基本情况确认验证前应对设备名称、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进行确认表1 环氧乙烷灭菌器信息表2 环氧乙烷灭菌器设备主要技术参数灭菌前应对生物指示剂的种类、有效期进行确认。
表3 生物指示剂信息表灭菌前应对灭菌剂组成进行确认表4 环氧乙烷信息表6.1.6 操作文件确认文件是操作执行的基础,通过对操作文件的检查,以确保与此相关的操作文件已经建立齐全,从而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准确执行操作,检验数据准确无误。
表6 文件确认表6.1.7 初始微生物负载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试验方法进行以下试验:a)对验证的每个生产批次初始微生物负载进行检测;b)对验证的每个菌落批次进行计数测试;c)每隔5天对产品初始污染菌进行检测,了解产品初始污染菌变化情况,确定产品从净化车间移出至进入灭菌室进行灭菌的最长滞留时间。
6.1.8 PCD(过程挑战装置)确认6.1.8.1 根据产品的结构进行分析,最难灭菌的区域应是细长的管子内部,验证中将生物指示剂放入套管内部,将管子两端用棉球塞住,正常包装。
以这个零部件作为本次验证的IPCD(内部挑战装置)。
根据参考标准要求3m3的环氧乙烷灭菌器,微生物性能鉴定至少需放置9个。
6.1.8.2 EPCD(外部挑战装置)则采用包装完好的菌片放置于塑料袋内密封。
根据参考标准要求3m3的环氧乙烷灭菌器,常规控制EPCD至少需放置5个。
注:IPCD是将生物指示剂放置于产品内部最难灭菌部位而形成的挑战装置;EPCD是生物指示剂放置于产品外部的某种载体中形成的挑战装置。
6.1.9 PCD分布确认在将器械放入灭菌器时,如图1,分为a/b/c三个维度,如果将每箱产品的位置用一个三维数组来表示其在柜内所在位置,表示为(a,b,c)。
从图1中可以看出,a∈[1,4]、b∈[1,5]、c∈[1,2]且a,b,c为整数。
按照(a1,b1,c1),(a3,b2,c2),(a4,b1,c1),(a1,b3,c2),(a3,b3,c2),(a4,b3,c2),(a1,b5,c2),(a2,b4,c1),(a4,b4,c1)放置单独标识的带有IPCD生物指示物的纸箱,其中(a3,b2,c2),(a3,b3,c2),(a4,b3,c2),(a1,b5,c2),(a2,b4,c1)放置有EPCD,依照分布图所示对纸箱进行分别进行编号,每个分布点放置1箱带有生物指示物的PCD。
每次灭菌,放置PCD的位置的纸箱内的彩盒确保是装有吻合器。
图1. 灭菌柜的装载示意图注:堆放产品时,纸箱与灭菌器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cm,灭菌器最底层应垫有一定高度的支撑装置,以便环氧乙烷遍布整个灭菌器。
PCD均放置在纸箱中央位置,圆点为(a4,b1,c1) PCD放置位置示例产品族描述:XXXXXXXXXX不同规格的产品,均采用同类型的包装设计,材质及工艺加工顺序及方式完全相同或相似,仅规格型号不相同;吻合器系列产品材质、尺寸、结构、型式、包装设计、加工均与XXXXXXXXXXX相同或相似,可以视为同一产品族,如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
代表产品描述:由于XXXXXXXXXX的生产工艺及包装方式完全相同,而生产过程中灭菌频率最高的产品应是具有代表性的XINGHAO。
因此,选择XINGHAO 作为代表产品。
替代产品描述:鉴于公司生产的器械均采用同样类型的包装设计,材质及加工方式也都非常类似,在装载器械入灭菌柜时,可以采用其他产品的器械来混合装入,特别是XXXXXXXXX器械尺寸/结构/型式/包装设计均与本产品较为接近,可以优先采用。
6.2灭菌器安装确认和运行确认参照GB 18279.1中9.1/9.2章节的要求对设备进行安装和运行确认。
6.3 灭菌验证的初始工艺条件根据车间生产环境监测及初始生物负载检测,结合其他产品的灭菌验证的经验,并配合灭菌供方的经验,预先初始设定的半周期灭菌工艺条件(表7)、初始设定的部分周期灭菌工艺条件(表8),以此工艺条件作为初始灭菌参数。
表7:初始设定的半周期灭菌工艺条件表8:初始设定的部分周期灭菌工艺条件6.4 物理性能鉴定在灭菌器满载的条件下,采用上文所述的确认的灭菌工艺参数,运行3个连续批次的灭菌,分别记录以下过程参数。
表9:灭菌器满载运行需满足的物理性能要求6.5 微生物性能鉴定(MPQ)6.5.1 MPQ试验方法6.5.1.1在灭菌器满载的条件下,按照GB 18279.1中附录B.1.2.a)的半周期法进行试验,6.5.1.2使用半时循环法进行微生物挑战性能鉴定,此方法确定了生物指示剂生存的暴露于环氧乙烷的最短时间,并连续重复两次灭菌均成功,则此时间为半周期时间;同时运行一次有微生物存活的部分周期验证,证实作为PCD的内外管内的生物指示物IPCD的有效性及复苏技术的可靠性,证实EPCD的有效性。
6.5.1.3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上文所述的初始灭菌工艺参数,调整定出一个最小的暴露周期,然后用该周期,总共连续运行3个周期,要求无菌检测结果均需是完全杀灭。
(如果未完全杀灭,需调长该暴露周期,从新连续进行3次试验,以最终的达到完全杀灭的暴露周期作为最短暴露周期,即半周期)。
6.5.1.4半周期验证成功后运行一次,部分周期试验;最后运行两次全周期灭菌循环。
全周期循环灭菌时间为半周期时间×2,其余参数和操作过程不变。
6.5.2 确认的灭菌工艺过程参数6.5.2.1冲洗通风灭菌完成后对灭菌柜进行通风,以减少环氧乙烷残留。
6.5.2.2环氧乙烷残留按确认的灭菌参数灭菌后的产品,在温度为室温,湿度:40-80%RH,良好通风的条件下贮存,每隔一时间间隔(设定为2天)检测一次产品中的环氧乙烷残留量,绘制EO残留量-时间曲线。
产品环氧乙烷残留量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中的规定数值,≤10ug/g。
通过EO残留量-时间曲线确定产品最佳解析时间。
EO残留量测量方法:按照GB/T16886.7-2015 的规定进行。
同时按照GB18279.1-2015的要求检测二氯乙醇级乙二醇的残留量。
6.5.3微生物控制6.5.3.1完成每次灭菌过程后,对生物指示物、产品进行无菌检测,结果均应为完全杀灭。
6.5.3.2每次灭菌均进行阳性对照试验(阳性对照为未灭菌对照)。
6.5.3.3对产品进行无菌检测时需进行加阳性试验,排除EO对无菌试验的影响。
6.5.4性能检测对产品进行成品检测,依照公司该产品的成品检验规范,其物理性能均应处于合格范围内。
6.5.5最终灭菌工艺条件的确定通过验证过程确定最终的灭菌工艺条件6.5.6不合格控制确认过程出现不合格,质量部提出适当的纠正措施,经质量部经理批准后,执行纠正措施,进行重新确认,且此全部过程的记录应包括在确认记录中。
7. 漏项、偏差的处理程序在验证的过程中若出现不符合验证方案要求的情况(偏差),应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纠正改进直至符合要求,否则该验证不得批准。
记录见附表6。
8. 验证周期8.1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应进行再验证:a)当引入新产品或产品的结构、材料发生变化时;b)当产品的包装形式、包装材料发生改变时;c)当灭菌室负载的装载模式发生改变时;d)当灭菌工艺发生改变时;e)当灭菌器发生大修后或连续出现灭菌质量事故(灭菌不合格)时;f)正常情况下,应至少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再验证。
8.2 再验证的组织实施8.2.1由验证小组成员按照再验证方案组织实施再验证;8.2.2验证小组负责对验证过程和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确认并形成验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