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3篇《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13篇《给予是快乐的》出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科书,作者是丹·克拉克。
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的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篇 1 《给予是快乐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准备之前,心里一直有些担心会把这篇课文上成精读课文,不能很好的把握两种类型课文之间的不同的“度”。
因此,在之前听了指导老师沈老师上的一篇略读课文《卡罗纳》,争取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安排《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流程时,我有好几种设想。
第一种,我的设想是把重点放在“谁”给予“谁”上。
课文中有好几对给予关系:保罗哥哥给予保罗、男孩给予小弟弟、保罗给予男孩和小弟弟。
在这种设想中,我想分别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去体会,最终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第二种,我的设想是从保罗的角度出发,由保罗从误解到理解男孩为线索,分别通过:①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②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③保罗眼睛湿润了……展开,来体会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由此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对给,永远比拿快乐。
第三种,我的设想是从男孩的角度出发,直接感受男孩对弟弟的关心和爱,分别通过:①男孩睁大了眼睛…… ②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 ③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展开,由此来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理解。
通过比较,我觉得第二种设想更好一些,在处理教材的手法上也更合理些,因此在采用这种思路来展开教学。
从课堂实际效果看来,我总结了几个可取之处。
(1)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始终把握住重点段,如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从保罗为什么这么“以为”,男孩的“希望”,明白保罗的“吃惊”——为男孩美好的心灵。
这是保罗第一次误解。
再从保罗眼睛湿润了,找出原因①找到了描写男孩举动和语言的段落,更深入的体会到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②找到了保罗再一次误解了男孩的想法。
(2)四年级字词教学把握上,有了一定的度。
刚开始上四年级语文课时,这个环节一直是我非常担心的,怕自己上成低段的字词教学。
在这篇略读中,我找了几个在文中比较关键、比较难理解的词,简单的读、简单的做些分析。
因为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读写和理解能力,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到。
(3)拓展延伸处理的较为全面。
除了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并且希望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之外,我给出示了巴金爷爷的一段话和朗读了一篇《父亲的爱》,进一步体会“爱”的伟大。
每一堂课总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
通过这节课,我归纳了几点自己的不足之处。
(1)很多课上下来,指导老师每次都要提的是——课堂语言的丰富性,可能本身肚子里的墨水不多,积累少的缘故,在课堂上总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话,不仅使课堂有枯燥之味,更使学生语言接受过于平乏。
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
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
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2)备课不充分。
很多课上,我总会忘记一些流程。
我想这无疑就是备课没有到位,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每一堂语文课后,我也像个孩子一样,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有所收获。
针对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会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篇2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
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
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
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
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
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
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
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篇3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
《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章不仅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
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
只有用这个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
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
引导学生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
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学生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
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学生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
三、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及保罗的心理活动。
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
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
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
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在这里教学时,也不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进行讨论,可专门设计练习。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
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己又错了呢?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
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
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
这句话是作者讲的。
必须让学生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能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能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仅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
同学们要经过想像,想像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四、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
我们不仅要学生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谁给了谁什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懂得给予别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
只要你能够给别人一点帮助、安慰,别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篇 4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
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
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
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
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采取引导着学,后完全放手的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两个人物的思想变化,抓住重要词句,进行教学,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