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l患者女.77岁,因溢淡血性液数月埘就诊。
乳导管造影j^L乳晕后方一支主导管显影,壁光整,距乳头约13.7mm的主导管截然中断,断端如杯口状.远端的导管未显影,考虑为乳头状瘤图2患者,女,45岁,因溢褐色液半月余就诊。
造影见显影的主导管粗细欠均匀.局部如细线状,管腔明显变细.距乳头约3.9em的的二级、三级导管扩张.最宽处内径约3.8mm.内可见多处的不规则的充{j}l缺损,导管周围及乳腺组织内.可见多数散在、簇状分布的斑点状、颗粒状钙化灶。
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癌图3患者.46岁,因溢黄色液体数日就诊.造影见乳头后方的主导管显影,直径约lm.埘i乳头约2.6cm处町I见二级导管发出.未见管径扩张,偏外侧一导竹远端巾断,断呵毛糙,距乳头约5cm处可见二级导管内杯口状充盈缺损.可见对比剂勾勒j|I一大小10.4mm×6.9ram的充盈缺损影,内侧可见一囊状对比刺充填,斜位导管壁欠规则.边缘欠光整,远端的导管不规则的显影,可见液平及充盈缺损改变。
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摄片表现为二、三级导管显影粗细不均,部分区域中断。
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
钝头针不可插入过深(约0.5锄),以免刺破主导管及掩盖近乳晕区主导管的病变。
在注入对比剂后进行摄片时嘱患者用对侧手轻托针筒以防止摄片加压时对比剂被挤出,压迫时注意不可让针头插入过深。
注射对比剂时应保持均匀较低的压力缓慢注射,避免混入气泡造成伪影,应注意注射器内事先已排空气体,排除气泡的存在。
如果摄片后发现有圆形或}隋圆形充盈缺损区,并不能就此判断它是真正的病变造成的充盈缺损,此时可挤出部分对比剂及存留在导管内的溢液后再次注入适量对比荆来观察前次的充盈缺损是否还存在以资辨别。
在注射对比剂过程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包括有无胀痛及胀痛不适的大致方位。
对比剂的注入量以患者自觉有轻微胀痛为宜,若过少则远端导管未显影,若过量则对比剂溢人间质。
3.2摄影技术条件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合适的加压是乳腺摄影中的重要一环(微软用户I),加压使乳腺前后部厚度差减小从而厚度均匀,提高影像对比度并且减少辐射剂量,使乳腺组织展开从而病变易于显示,使胶片距减少从而降低几何模糊,使受检组织相对固定防止运动模糊[3-6]。
但在造影检查过程中,如加压太大则势必造成对比剂外溢,导管内对比剂充盈不佳从而病变显影不良。
在插管成功并注入适量对比剂后不应立即取出钝头针,而是小心扶持针头以保证在摄片过程中针头仍插入溢液乳孔,避免加压过程中将对比剂轻易挤压出而难以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在压迫力和保证对比剞不外溢这二者间应寻求一个平衡点。
常规摄取头尾位(CC位)、中侧斜位(MID位,机架旋转6clo),并依据不同病例加拍其他体位如侧位(ML位)、外头尾位(XCC位)等【7.8】。
由于行乳腺导管造影之前已经摄取双侧乳腺平片,造影后摄片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病变导管的征象诸1074如形态、走行、粗细、分布等。
正常人有15—20支乳导管。
开口于乳头,呈放射状向乳腺深部走行并逐渐分支最后终止于腺泡,在病理的情况下例如导管内乳头状瘤,其瘤体凸向管腔或附着于管壁,其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充盈缺损,结合不同的摄影体位可较准确观察其形状大小,避免单一角度观察造成较大失真。
在工作站上进行各种图像后处理,如动态调节亮度、对比度,放大观察兴趣区等。
进行定量分析如测量导管的粗细、病变的大小及与乳头的距离。
参照相关文献报道正常乳导管直径的统计标准,一级导管的最大径2.5rrm,最小径0.5mm,平均1.28mm,二级导管的最大径2mm。
最小径0.5mm,平均0.93ram,三级导管的最大径lmm,最小径0.2mm,平均O.59mm。
本组检查中显示扩张程度最甚的主导管内径达5.2mm。
测量病变处与乳头的距离也是为临床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之一。
3.3乳腺摄影技师的QC职责
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乳腺摄影技师除了要熟悉钼靶X线机的性能、做好机器设备的口常维护、掌握正确的投照技术、具备对影像优劣的判断能力以外。
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
耐心细致,检查过程中与诊断医师共同探讨、密切配合,如此才能圆满完成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综上所述,乳腺导管造影作为目前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尤其对导管内病变的定位诊断上有较高价值,而乳腺导管造影技术的要素包括良好的插管技术、正确的摄影技术条件及乳腺摄影技师的QC职责等几方面。
如何进一步提高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的敏感性以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还有赖于影像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I]朱庆莉,姜玉新.刘赫,等.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对乳头溢
液病因诊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52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