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闲话书斋联

闲话书斋联

闲话书斋联
读书人都有自己的书房,过去书房叫做书斋。

书斋是读书人自己的一片天地。

除了外出云游,除了吃喝拉撒,书斋几乎成了读书人消磨时光的唯一所在。

读书人钟爱自己的这方天地,于是为自己书斋命名或者题写书斋联,以表明心志就成了古今书斋史上的一道雅致的风景了。

古人读书大多和功名相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

所以不少的书斋联以苦读励志为内容,其中最直白的当属清代张英的一幅书斋联:保家莫如择友;求名最好读书。

苦读求名,果然成功,官至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不过张英也是个豁达之士,官至一品,却不以权势压人。

老家为了宅基地和邻居争执,驰书京城求援,而张英回书说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读书求名世代相传,其子大名鼎鼎的张廷玉后来也成了一品大臣。

安徽安庆流传的“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说法,指的是张家。

如果说张英的书斋联不加掩饰,直截了当,那么乾隆进士彭元瑞的书斋联则更加花哨和隐晦了,有点弯弯绕: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古代各省乡试均在八月,称为“秋闱”。

正是桂花飘香时节。

而礼部会试在二月,称作“春闱”,正是杏花盛开季节。

为了八月二月的科举考试,十年寒窗,三更灯火,五更鸡鸣,废寝忘食。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果然一举中的,步步高升,做官做到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彭元瑞也是个读书人中的幸运者。

读书人中的金榜题名者不过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饱受科举煎熬,最终抱恨众生,百般无奈,甘守平庸。

然后便聊以清雅自慰,仿佛从来就无意功名。

晚清文人徐照的一幅书斋联: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

功名不成,心如死灰,虽以风月自娱,孤芳自赏,清高之中透露着万般无奈。

家境不错之读书人尽管科举不就,衣食无忧还可以读书自乐,吟弄风月。

对于清贫之士来讲就不那么潇洒了。

清代有个贡生叫黄荔,他的书斋联就写的凄凄惨惨,悲悲切切:住三间老屋东头,安一榻,欹一几,煮一茶灶,随身一
灯,索性把四壁打穿,富贵功名皆粪土;拥万卷残书南面,坐而读,倦而卧,起而狂吟,濡毫而写,眼看双丸跳没,嬉笑怒骂成文章。

一幅家徒四壁,酸楚凄婉,贫困潦倒,无可奈何,放纵恣肆的场景,跃然而出。

凄凉中,折射着无奈与不满。

这个黄荔果然是“嬉笑怒骂皆文章”,后来他的一首散曲《鸦片曲》,深刻的揭露了鸦片的危害,作为警示愚顽瘾君子的“劝世文”,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莽乾坤一块大鏖糟,弄得人痰迷心窍。

甘心寻鬼趣,拼命赶时髦。

说甚消遥,平白地上圈套。

??????”科举不就的并非都那么自暴自弃,蒲松龄也是屡试不中,但是后来他愤而弃考,另辟蹊径,转而著文,埋头写作《聊斋志异》。

为了自勉,他把前明孝廉胡寄垣的一幅对联刻在镇尺上,悬挂在书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算是及时醒悟,不为科举所累,“自学成才”的明智之士。

古代读书人埋头书斋,不好交游的不少,较典型的是南宋进士楼大防,其书斋联: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闭门谢闲客,只为读新书,不为功名何至于此呢?
但是读书人中以书为真趣,忘情一卷,悠然自得,远离功名的也是大有人在的。

陆游的书斋联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陆游自幼好学,孜孜不倦,他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问他读书何为?他说:“一身报国有万死”晚年回归故里,年逾古稀,仍然苦读不缀。

一部《资治通鉴》,蝇头小字,还日课两万余言。

所谓“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雄”。

陆游是个读书到老不衰,爱国至死不渝的真豪杰!
无独有偶,明末崇祯年间的金声也是苦读无涯,爱国无边的一位可敬之士。

他未达之时自题的斋联是:穷已彻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读死;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练,文通既是运通。

写的真正是字字泣血,刻骨铭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读书!不过金声绝对不是书呆子,他也是个爱国义士。

清兵入关,金声组织义军抵抗,兵败被俘,英勇就义,死的十分壮烈。

看来他的确做到了“文通”道亦通了,运不通只是时不济而已。

爱国与读书相通自古至今都是有志书生的真谛。

孙中山先生的书斋联是:“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的一幅读书联是: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周恩来同志年轻时候也曾经写过一幅读书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中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是革命先驱们的共通之处。

他们读书的动力,绝对不是为了图官图利,功成名就,而是要从书本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文人读书的更多的还在于清雅自乐,寻求真趣。

比如郑板桥辞官之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他的书斋联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采菊东篱,持卷雅室,寻章摘句,安贫乐道,远离浊世,独自享受“难得糊涂”的真谛。

大画家刘海粟,首创男女同校,人体写生,在美术界自成一家,文革中饱受迫害。

但是他不悲不凄,仍然淡然处世,悠然自在。

他的书斋联更是家喻户晓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更美的书斋联还是语言学家王力的那幅: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醒明月下,梦魂欲度苍茫。

这是王力教授的一幅集句书联,那份超然,那份诗意,只有道中人体会的到。

文人的书斋联大多是以联明志,其中不乏做人处世,治学问道的警示名言。

作家冰心于书斋内悬有一副梁启超手书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她的书斋内还有一副对联为: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

”此联饱含人生哲理,深谙辩证法之精义。

已故书画家萧娴女士的书斋取名为“枕琴室”,可能是取自白居易的“向夕搴帘卧枕琴”一句的意境,她自题书斋枕琴室一联: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

其中表明的就不只是淡泊了,清贫乐道,寻求真理才是主人所追求的境界。

苏轼的书斋联是: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似名节,久而后成。

荣华富贵不过是时运所致,只有名节尊贵才靠长久修持而得,发人深省!
道光年间秀才朱景昭也写过一幅书斋联: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

他是李鸿章的同乡同学,联中所谓的“不因人热”本是不攀附权贵之意,宁可在书斋里读书自娱自乐,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

可惜此人不能恪守誓言,经不住邀请,最终还是做了两江总督李鸿章的幕僚。

古今名人的书斋联,精彩纷呈,赏心悦目,仔细读来,心神俱净,受益匪浅。

康熙时期的文人朱彝尊的一幅书斋联:不设樊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何等的襟怀!何等的气概!何等的潇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