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基础落实】一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考点深化】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典例剖析】典例1.下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 )A.坚持传统B.崇洋媚外C.中西合璧D.洋为中用【答案】C【解析】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有穿长袍马褂的,女子有的穿旗袍,有的穿裙子,说明近代服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故C项正确。
【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典例2.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答案】D【解析】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
【构图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表现【真题在线】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是普遍现象,故C 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9)《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答案】A【解析】材料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及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风气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与删繁就简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海南高考·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5.(2018·海南高考·12)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6.(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针对训练】1.(2019·甘肃模拟)民国建立后,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
从中可以看出( )A.衣冠之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B.服饰洋化成为各阶层追逐的新时尚C.服饰成为展现个性自由的窗口D.中山装是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答案】A【解析】由“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通令改革服装,民众的穿着打扮不再受国家禁令的约束,中国社会从此进入自由穿着的时代”可知,国家法令对人们的服饰有很大的影响,故A项正确。
2.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 项正确。
3.《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这表明当时上海(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答案】D【解析】据材料“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和“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说明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故D项正确。
4.(2019·天津南开区调研)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农村传统势力强大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时空信息“1912年秋天”。
“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此时清政府灭亡、中华民国已成立,年轻人的行为反映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态,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