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启示: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
要掌握音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
(2)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
3.语言有生成性(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媒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3)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
心理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1 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德)典型代表人物:铁欣纳(英)观点:主张通过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结构,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并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2 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士(美)代表人物:杜威等人观点:主张研究意识,但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着重研究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3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观点:该派反对把意识化解成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刺激——反应”模式)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刺激——反应——强化”模式)观点: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的方法。
5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奥地利)观点: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
6 认知心理学:创始人: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观点:认知心理学不是把人看做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7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代表人物:罗杰斯发源地:美国观点:强调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既不要把人神化,也不要把人兽化。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有自由的意志,有发展自身潜能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要真正掌握一种第二语言,单学语言本身还不够,必须同时学习该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第二,对外汉语教学要培养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需要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语言教学。
第三,外国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一般都要求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甚至要学习专业性的文化知识。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
(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1.跨文化交际的特点(1)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2)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3)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
(4)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5)交际的结果:文化的互相影响。
2.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1)蜜月阶段(2)挫折阶段(3)调整阶段(4)适应阶段3.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1)尊重不同的文化(2)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3)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4)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5)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
4.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交际文化: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应当体现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适应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要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必须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使学习者在掌握汉语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
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相应的文化知识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目的语文化知识掌握越多,越有利于他们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
具体说来文化教学应分三个层次: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
1.语言的文化因素: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
2.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国情文化知识可以看作是从文化本位出发提炼出的最基本的“知识文化”,它可以弥补语言文化因素比较零散、不够系统的缺点,也可为文化知识系统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3.专门文化知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1)词形变化的有无。
(2)句子的组织方式不完全相同。
(3)方位、数量、顺序等的表达方式不同。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1)对应词的有无。
(2)对应词词义范围的大小。
(3)词义的褒贬。
(4)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多少。
3.语用文化(1)称呼(2)问候和道别(3)道谢和道歉(4)敬语和谦辞(5)褒奖与辞让(6)宴请与送礼(7)隐私与禁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1.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2.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3.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语言学习与习得: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习得: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学习: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对比分析假说:语言学理论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基础:行为主义L2的获得: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基本概念: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作“迁移”(transfer)。
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正迁移,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负迁移。
L2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L1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L2习得的难点和容易产生的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这些难点和重点,克服干扰、建立新的习惯。
2.中介语假说:代表人物: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4)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僵化”或“化石化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这就是说,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只是,而是跟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第二语言的习得也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轨迹,是按其内在大纲所规定程序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4.监察(输入)假说:(语习得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最有争议的假说)代表人物:美国二语习得专家克拉申(1)学习假说:是克拉申输入理论的基础(2)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赞同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预测的共同顺序:有的先习得,有的后习得。
(3)监控假说:“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形式。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2)注意力必须放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4)性格的影响。
根据监控的程度,学习者分为三类:1.监控过多者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断纠正,结果言难达意。
2.监控不足者完全依靠习得的能力,往往不受外界干扰,对语言错误纠正只靠自己的感觉。
3.监控合理者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
▲(4)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克拉申输入必须是由“i+1”构成。
这是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必要条件。
如果学习者可以理解略微超过其现有水平的语言规则,第二语言习得才能发生。
当学习者进行富有意义的交际时,这种习得过程便自动产生。
(5)情感过滤假说:“情感”是指与学习者的动机、态度等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是造成学习者语言习得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所谓“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情感因素作用是阻碍或协助输入进入语言习得机制。
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言语输入,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学习者对言语输入的吸纳。
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的联系,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
2.不同点:学习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
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
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文化因素习得不同主体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1.对比分析:基本假设是母语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