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脓血症或外伤患者白细胞变形和全血流变性的一系列变化

脓血症或外伤患者白细胞变形和全血流变性的一系列变化

外伤患者的白细胞变形性和全血流变特性 外伤患者的 NOM 变化如图.4 所示。在住院的第 0 到 2 天,ISS≥25 的病人的 NOM 明
显大于 ISS<25 的病人或是健康志愿者。在 ISS≥25 的外伤患者中,在住院的第 3 到 6 和 7
到 14 天比之住院的第 0 到 2 天,其 NOM 有着明显的下降。在住院的第 3 到 6 天或 7 到 14 天里,ISS<25 和 ISS≥25 的病人的 NOM 并无显著不同。在住院的第 0 到 2 天,ISS≥25 的 病人的 TT 比之健康志愿者或 ISS<25 的患者明显为长。在患者住院的第 3 到 6 天和 7 到 14 天的 TT 比起住院的第 0 到 2 天明显下降。在住院的第 3 到 6 天或 7 到 14 天,ISS<25 和 ISS ≥25 的病患的 TT 值并无显著区别。输血和 NOM(r=0.24)或 TT(r=0.19)并无明显关系 (未显示数据)。
人康复后,NOM 降低到 1(图.1C)。脓血症患者 NOM 的改变如图 2 所示。在第 0 到第 2 天,病人的 NOM 比健康志愿者的 NOM 明显要高,但是在康复者和未康复者间并无明显差 距。在住院的第 3 到 6 天和 7 到 14 天上脓血病康复者的 NOM 比起住院第 0 到第 2 天明显 下降。在住院的 7-14 天,未康复者的 NOM 明显比康复者的 NOM 高。脓血症患者的 TT 变 化如图.3 所示。在脓血症发作的时候(0-2),脓血症患者的 TT 比之健康志愿者的 TT 明显 为高。在住院期的第 0 到 2 天和 3 到 6 天,治愈者和未愈者的 TT 并无显著不同。但是在住 院的第 7 到 14 天,未愈者的 TT 明显比治愈者的 TT 高。治愈者在住院的第 7 到 14 天的 TT 之比住院的 0 到 2 天的有着明显的下降。
数据分析
数据表示为平均值±SD。病人特征、氧化活性和嗜中性粒细胞的 F 肌动蛋白含量通过单
因素方差分析(ANOVA)和多重比较(post hoc test)进行比较。在 NOM 和 TT 的一些列变
化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来进行比较。p 值<0.05 为有效值。
表 1 脓血症病人特征
治愈者
未治愈者
(n=12)
图.3 病人在住院的 14 天中 TT 的变化。参比值范围如阴影区域所示。*p<0.05 对应相关治愈 者,#p<0.05 对应住院 0 到 2 天的治愈者(脓血病诊断)
图.4 外伤病人的堵塞微通道数量变化。阴影区域代表健康参比水平。*p<0.05 对应 ISS<25 的外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p<0.05 代表对应的入院 0 到 2 天的 ISS≥25 的病人
在脓血症、感染性休克、和ARDS等多种病理条件下已经观察到嗜中性粒细胞变形性的 下降。但是,嗜中性粒细胞变形性引起的一系列变化还未得到临床研究。测定嗜中性粒细胞 变形性的惯用方法需要细胞分离,但这可能激活细胞并影响其变形性。8-11因而,我们开发 了不用进行细胞分离而检测白细胞的变形性和全血血液流变特性的方法。
脓血症或外伤患者白细胞变形性和全血血液流变性的一系列变化
背景:本研究的目的是 发现脓血症患者或外伤患 者在白细胞变形性和全血 血液流变性的一系列变化。
方法:实验有 17 名脓 血症患者和 22 名外伤患者 参加。本试验使用刻在单晶 硅芯片上的微通道模拟微 动脉来研究白细胞变形性 和全血血液流变性。阻塞的 微通道数量(NOM)可以 作为评价白细胞变形的方 法。通过时间(TT),比如
当前研究的课题是观测脓血症或外伤患者白细胞变形性和全血血液流变性的一系列变 化,并且找到脓血症患者的白细胞变形性、氧化活性、F 肌动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
患者和方法 患者
样本由在大阪大学医院的创伤部和紧急护理医学部的 17 名脓血症患者和 22 名外创患 者组成。脓血症患者在 1998 年 12 月到 2000 年 9 月之间的入选,并符合以下条件:脓血症 症状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学院和危重病急救协会委员13的定义,并且其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超 过 10mg/dl。患有外创的患者在 1998 年 12 月到 1999 年 8 月间入选。这些患者都是在受伤 后一小时之内参加研究的,其损伤严重数值(ISS)在 15 以上。在此期间总共有伤患 118 名。 其中 23 人死于去医院的路上,73 人在 6 天内出院或其ISS指数低于 15。因此共有 22 名外伤 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有脓血症或有外伤的患者分别以抗生素或外科治疗进行诊治。我们已 经报道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会造成白细 胞变硬。研究中不对患者使用蛋白酶抑制剂、类固醇或G-CSF等会影响白细胞变形性的药剂。 在实验中,有 12 名志愿者作为参比项。其中有来自我们部门 9 名男性和 3 名女性医师;他 们的平均±SD年龄为 35±12.3 岁。
嗜中性粒细胞的 F 肌动蛋白含量
嗜中性粒细胞的F肌动蛋白含量根据陈等报道的方法进行检测。16简单地讲,用生理盐 水或 10-5M的FMLP培养 100μl的全血。60 秒钟培养后,将FACS细胞溶解溶液(Becton Dickinson Immunocytometry Systems,San Jose,CA)添加到溶解红细胞中,用磷酸(盐)缓冲液 (PBS)冲洗细胞两次。之后加入 600μl溶血磷脂酰胆碱(Sigma)和 1.11×10-7M 7-硝基苯 -2-氧-1,3-二唑(NBD)-类鬼笔环肽将剩下的嗜中性粒细胞一次性进行透化处理及退色处理。
识别血细胞。志愿者的 NOM 为 0;TT 为 40.0 秒。在所有 12 名健康志愿者中 NOM 为 2.0±0.7 (范围,0-3),TT 为 47.0±7.3 秒(范围,35-55 秒)。
脓血症患者的白细胞变形性和全血流变特性 脓血症患者的的典型血流变图像如图.1B 所示。大而坚硬的白细胞堵塞了微通道。当病
100μl 的全血通过微通道的 时间就是测量血液流变性 的一个方法。研究中还测量 了患有脓血症患者的嗜中 性粒细胞的氧化活性和 F 肌 动蛋白含量。
结果:在诊断中患有脓 血症的患者的 NOM 和 TT 明显上升。脓血症康复者的 NOM 和 TT 都会下降,但是 非康复者的数值仍然很高。 在白细胞变形性下降时,嗜 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活性和 F
然后室温下将细胞以 2000rpm的速度离心 10 分钟,这时细胞再次浮在PBS中。在用NBD-类 鬼笔环肽退色不到一个小时后,即可完成F肌动蛋白的流式分析。通过流式分析可以得到门 控式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密度。利用波长在 488nm的氩光激活细胞,通过long-pass滤镜得到其 为 522nm的散射光。细胞内的F肌动蛋白分布通过使用荧光显微镜照相得到(BX-51, Olympus,Tokyo,Japan)。
肌动蛋白含量都会显著上 升。在有严重外伤的病人 上,NOM 和 TT 都会在伤后 上升,而在康复时下降。
结论:有着脓血者或严 重外伤的患者白细胞变形 性下降,这会对血液流变性 起负面效果。
关键词:白细胞变性 性,外伤,脓血症,过氧化 产物,F 肌动蛋白,血液流 变性。
一般认为,活性嗜中性粒细胞封闭在肺或其他器官的微血管中是导致脓血症或外伤者产 生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一个原因。1-3嗜中性粒细胞活化的首要结果就是嗜中性粒细 胞变形性的迅速下降和粘附度的上升。过氧化物的产生,脂质调节物的产生和细胞的脱粒都 有可能是嗜中性粒细胞活化的结果。硬度较大的嗜中性粒细胞可能造成微血管的阻塞,对全 血的流变特性有着负面影响4,有时会造成脑缺血或组织损伤。5
血样
脓血症患者确诊后的 48 小时内采集血样,并在病程中检测白细胞变形性、过氧化产物 和 F 肌动蛋白的含量。外伤患者的血样在伤后 48 小时内进行采集,此后在 3~6 天和 7~14 天进行白细胞变形性的检测。对照组也按相同方式进行采血。我们用 21Fr 导管在动脉采集 2ml 全血,并加入 heparin(1000 单位/ml;1.0 份 heparin,9.0 份血样)。在采样后的 10 分钟 内测定白细胞的变形性。研究经过大阪大学项目检审事务所批准,并得到了每个参与者或其 家庭成员的同意。
(n=5)
平均年龄
50.8+19.7
70.4+7.6a
年龄范围
19-74
58-78
性别(男/女)
9/3
3/2
造成脓血症原因
筋膜坏死
9
1
腹膜炎
1
2
肺炎
11ຫໍສະໝຸດ 其它11感染源
格氏阳性球菌
8
5
格氏阴性杆菌
6
4
其它
2
2
如无其它标注,患者数量如所示
A 表示和治愈者有明显不同
结果 病患特征
脓血症的成因包括筋膜坏死(n=10),腹膜炎(n=3),肺炎(n=2)和其它情况(n=2)。 脓血症患者由 12 名男性和 5 名女性组成,平均±SD年龄为 57.3±18.9 岁。分析中将其分为治 愈者(n=12)和未愈者(n=5)(表 1)。造成外伤的原因包括钝伤(n=17)、烧伤(n=3)和 刺伤(n=2)。外伤病人包括 16 名男性和 6 名女性,其平均±SD年龄为 43.8±23.7 岁。ISS≥ 25 的,接受六单位以上输血的病人表现为多器官损伤。17因而,根据其ISS,我们将外伤病 人分为两组:ISS<25 的病人(n=12)和ISS≥25 的病人(n=10)(表 2)。其中 21 名外伤病 患获救,一人由于严重头部损伤在监护 15 天后死亡。
表 1 脓血症病人特征 平均年龄
ISS<25 (n=12) 45.8+15.0
ISS≥25 (n=10) 43.0+22.4
年龄范围 性别(男/女) 平均 ISS ISS 范围 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 摔伤 其它 如无其它标注,患者数量如所示 A 表示 ISS<25 的患者有明显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