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近现代饮食发展
莲香楼
广州莲香楼享誉国内外,有“莲蓉第一家”之称。1889年,在古老 的广州城城西一隅,一间专营糕点美食的糕酥馆开业了,这就是莲香楼 的前身。那时,西关一带繁华非常,住户多是富裕人家,因而饮食业异 常兴旺。老制饼陈师傅改进制饼工艺,用莲子来制作饼点馅料,使之独 具一格,吸引客人。光绪年间,糕酥馆改名为“连香楼”,并扩大经营, 在香港九龙开设了三家分店。为了保证饼食质量,该店严格选用当年产 的湖南湘莲。由于制作讲究,生意日渐兴隆。宣统二年,一位名叫陈如 岳的翰林学士,品尝了莲蓉食品后,有感于莲蓉独特的风味,提议给连 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头,众人一致赞同,他遂手书“莲香楼”三个雄浑大 字。现在高悬于该楼门前的金漆牌匾上的“莲香楼”三个大字,便是这 位学士的手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起
来,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各城市兴建不少合资饭 店和宾馆,这些宾馆和饭店的西餐厅大都聘用外 国厨师,而且部分烹饪原料和设备从国外进口。 与此同时,原来的老西餐店也不断更新换代,我 国又相继派出厨师去国外学习,因此我国的西餐 也相继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在广州,有各地的美 食(包括国内国外,各省、 市以至世界各地)。各种 的店铺都有(糖果店、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叹”茶
广州有着“美食天堂”的美誉。在中国,乃至世 界,谁不知到“食在广州”这句话。广州的茶楼更是 赫赫有名。以前广州只有“早茶”,现在已发展成早、 午、夜三个茶市。 早 茶:广州把饮早茶称为“叹茶”(即享受之意)。 至今仍流传着“叹一盅两件”(即享受一盅香茶、两 件点心、之意)的口头禅。清早起来,口带涩味,饮 杯香早茶,肩净口腔,提提精神,唤起食欲,再食点 心,更能品尝到各款点心的美味,确实是一种享受。
鸦片战争后
辛亥革命时期
建国初期
改革开放以来
制作:张蕴怡 任懿飞 程爱玲
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
人大量涌入,广州客商云集,为饮食业发 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
例子:陶陶居、莲香楼
陶陶居
陶陶居开业于清代光绪年间,原址在广州西关第十甫。当时那 个地方河汊纵横,丛树成荫,稻畦飘香,是个田园风景区。一个叫 黄澄波的人,见此地没有茶楼酒肆,便盖了一间近百方米的老式大 屋,开了个茶室。据说黄的妻子名葡萄,便以此为字号,叫“葡萄 居”。经营姑苏式清茶细点,生意很好。后来黄老板去世,曾一度 停业。1927年,茶楼大王谭杰接手“葡萄居”,招股集资,筹资6 万银元,大兴土木,在此重新建店。后因规模过大超支,又向关恒 昌银号求助,总股金遂达81600元。新股东嫌“葡萄居”这名不雅. 又从一间茶室买来了“陶陶居”的匾额,寓意来此品茗乐也陶陶。 陶陶居是广州最有名气的茶楼之一,主要经营名茶、茶点、茶食及 酒菜餐饮。
凡是喝凉茶的地方就知道“王 老吉”。在中国南方,在东南亚, 甚至在欧美一些地方,“王老吉” 作为凉茶的代表品牌而广受欢迎, 家喻户晓。在香港,王老吉祖传的 铜壶更被作为历史文化而收藏于香 港博物馆中,海关把“王老吉”作 为免检医药制品出口海外。
由于建国初期经济困难,政府只有限制人 们的粮食,粮票是其中的代表。
食店……),还有各种的
餐馆(中餐馆、西餐
馆……)等等。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 西文化的交流。
Hahaha~
清朝的光绪年间,出现中国 人自己经营的西餐饭馆、咖啡馆、 面包房等。从此,中国有了西餐 行业。 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处于军 阀混战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各饭店和酒店、西餐饭店已成为 军政头目、洋人买办以及一些豪 门富贵交际享乐的场所,每日宾 客如云,坐无虚席。
辛亥革命时期
以王老吉凉茶为例:
凉茶文化 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