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古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呢?
首先,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

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

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

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

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
答题应该不难。

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其次读注解。

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印证。

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
辨别异同,知同辨异。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

“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

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

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

柳诗曰“尖山似剑”,(

答案: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

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
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衰败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

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强烈感情。

解析: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

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之后,又被发配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李德裕是杰出的政治家,武宗李炎朝任宰相,可惜宣宗李忱继位以后将他窜逐到海南,贬为崖州司户参军。

《登崖州城作》便是他在崖州时所作。

两首诗颇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都是迁谪失意之人,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背景。

然而,两诗所反映的诗人的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意境、风格也迥然不同。

虽然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

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他虽思归不得,但北归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

而李德裕之贬在崖州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

正因如此,两诗的“望”山本质上是不同的。

三、
整合归类,规范答题。

古诗鉴赏题之所以失分较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生答题不规范,没有分要点,或者没有用诗歌鉴赏的术语答题。

因此,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归类,用术语如虚实相生、用典等答题,可以提高得分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