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真贯彻新大纲-注重体能训练的科学化

认真贯彻新大纲-注重体能训练的科学化

认真贯彻新大纲,注重体能训练的科学化
---5公里武装越野训练胫骨致伤成因及预防
张晖
(武警石家庄指挥学院科技教研室/副教授;050061,河北石家庄)
【内容摘要】在诸多训练致伤科目中,体能训练致伤占到了32.3%。

而体能科目中的越野跑类训练更是占到各类训练伤的首位,尤其是胫腓骨致伤以发生率高、致伤后果严重成为军事训练伤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体能训练武装越野胫腓骨骨膜炎骨折
当前正面临着我军训练从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变,部队体能训练必须与信息化军队建设相适应,必须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相适应。

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坚持依法治训,按纲施训,进一步优化训练程序,强化军事训练全过程全要素精细管理。

”【l】部队体能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简单的人体运动,更不是单纯的跑、跳、投与攀爬的技能组合。

要实现部队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必须有军事体育的科学理论作支撑,从当前讲,特别需要在提高防运动病、抗疲劳和承受高负荷的心理能力上下工夫。

这种目的性很强、针对性也很强的军事体能训练,单凭组训者的感觉和经验是远不能达到目的的,必须有对军事体育知识系统掌握、对信息化战争对军人体质体能要求有准确把握的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的指导,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由于武警部队军事训练强度大,对抗性强,训练伤发生的可能性非常高,导致军事训练伤发生率居高不下,对提高训练质量有极大的
障碍作用,在诸多致伤科目中,体能科目中的越野跑类训练更是占到首位,尤其是胫腓骨致伤以发生率高、致伤后果严重成为军事训练伤的突出问题。

武装越野跑训练胫腓骨损伤通常造成疲劳性骨膜炎,若不及时休息和调整可导致疲劳性骨折。

一、胫腓骨骨膜炎、骨折的致伤症状
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骨折发生的主要部位是胫骨下三分之一内缘和前缘的骨板上,以及腓骨下三分之一处,也有的发生在整个胫腓骨上。

其症状是小腿内外侧下部有疼痛,针刺感,在运动后加重,局部压痛明显,有的患部伴有红肿热症状,局部可摸到细小的硬结。

当肢体长时间超负荷强力训练后,局部肿痛,压痛明显,如小腿部胫骨前红肿,严重时战士从下蹲后站起时或夜晚睡眠时,可以感觉到胫骨中下部有线状疼痛带,可是此时x线检查多无异常发现,仅见到骨膜的增厚。

当训练2-4周后再进行x线检查可发现骨裂,个别可发生完全性断裂。

它们的致伤通常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受训者训练后胫骨和腓骨出现轻微的不舒服的感觉,但在休息时感觉不到;第二阶段是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受训者的疼痛感也增加,经常在训练中能感觉到疼痛,到这个阶段初期受训者还能忍受,但是如果不给予治疗,就会发展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受训者会感觉到胫骨和腓骨疼痛难忍,无法进行正常训练;到第四阶段时,受训者除了走路之外任何下肢活动都无法进行,这时候受训者就患上了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骨折症。

二、胫腓骨骨膜炎、骨折的致伤原因
(一)潜在因素
潜在因素即为诱发因素,它必须在直接因素的同时作用下才可成为致伤的因素。

1、武装越野跑的技术特点是骨组织在反复负荷或长时间锻炼的应力作用下,可发生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的微损伤,如果这种损伤不断积聚,超过机体的修复能力,就会产生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若不及时休息和调整可导致疲劳性骨折。

2、武装越野跑的解剖特点是运动时下肢各肌肉多保持较高的紧张度,而在行进间足底接触地面时,在下肢各肌肉及肌腹的起止点及韧带附着处产生较大的支撑反作用力,它包括在垂直方向的分力、前后方向的分力和与垂直方向的分力垂直向内的力,这三个方向的力协调分配的合不合理,是造成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疲劳性骨折的主要原因。

(二)直接原因
较长距离跑步时技术动作不正确,特别是脚落地姿势不正确,落地时不会缓冲,动作中缺乏应有的放松致使屈肌群过度疲劳;教学场地野外地形复杂,鞋的弹性又差使小腿受到较大的反作用力,极容易发生这种运动创伤;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关节僵硬就参加运动;教学训练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身体的功能状况、适应状况不良;准备活动不充分或不合理;心理状态不佳;还有生理的限制,如扁平足、脚背过厚或过薄;运动中肌肉反复牵拉骨骼,部分受训者骨骼尚在发育,骨本身强度不足,存在弱点等诸多因素可极易发生胫腓骨疲劳性
骨膜炎,导致疲劳性骨折。

三、胫腓骨骨膜炎、骨折的预防措施
从胫腓骨骨膜炎、骨折的发病原因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动作不正确,特别是脚的落地动作不正确,以及下肢局部负荷量过重,是产生胫腓骨骨膜炎、骨折的主要致伤因素。

因此,在武装越野跑教学训练中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建立武装越野跑技术动作的正确概念
武装越野跑教学应以途中跑教学为主。

途中跑技术动作掌握的好坏,关系到武装越野跑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受训者建立跑的正确概念。

(1)安排一堂武装越野跑技术教学理论课。

通过解剖挂图,应用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的理论,讲解参与武装越野跑的主要肌肉群运动功能和受力原理。

强调脚的正确落地动作对防范胫腓骨骨膜炎、骨折的意义。

(2)结合示范(或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具)讲解武装越野跑的技术要领,特别是脚的落地动作,使受训者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3)通过录像,播放国内外知名的中长跑运动员比赛或军队武装越野竞赛的片段。

2、掌握武装越野跑技术动作的主要措施
(1)通过跑的诱导性专门练习,如:小步跑、后蹬跑等来提高踝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2)通过提踵、负重提踵、跳跃练习,提高踝关节的力量。

(3)重复跑通过40一60m的反复跑练习,重点体会脚着地(脚跟不着地)和大腿下压动作(膝关节放松)。

(4)大步跑40—60m。

注意强调不要踢小腿。

(5)变速跑(或走跑交替),例如30m快+20m慢+20m快+30m放松。

要求快跑与慢跑之间过渡自然,动作完整。

(6)匀速跑600—1200m。

练习时,用中等或中等以下速度,速度要均匀,心率控制在140次/分,呼吸要有节奏,跑得轻松自然。

(7)间歇跑,距离可采用200米、300米或400米,跑完后心率要达到170次/分左右,待心率恢复到120次/分左右时立即进行下一次跑,间歇方式可采用走或慢跑。

3、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运动量
教学初期,教学难度要适中。

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要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人对负荷有个适应的过程,而人体各方面的适应有不是同时产生的,因此,要逐渐增加运动负荷,在一次大负荷训练后,应有足够的休息或安排中、小负荷训练作为调节,使机体得到及时的恢复和调整。

增加运动负荷应采用“增加一适应一再增加一再适应”的方法。

逐步增强运动量,教学安排上要注意合理搭配,以防止下肢局部负担量过重。

在每项练习之间间隔放松的形式及时间安排也应合理,这样有助于疲劳的消除。

(1)控制训练的强度,运动医学专家认为,欲求强度若小于30%,就收不到增强体力的效果;50%一70%属于有效锻炼强度;70%可获得最大摄氧量,80%以上是最大强度。

锻炼时心率=(最高心率一
安静心率)x a%+安静心率其中:a%为欲求锻炼强度
(2)确定锻炼的次数,锻炼次数的安排应视身体的恢复程度安排,日本学者正木健雄的研究表明,锻炼间隔一周以上收获甚微,如果超过二周,前次锻炼的效果便已全部消失。

实践证明,休息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实际的锻炼效果,越野跑训练一周训练的次数一般安排2—3次最为合理。

(3)要避免过度疲劳,适度疲劳,是身体异化过程的主观反应,然而,过度疲劳,特别是长期持续性过度疲劳,不仅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还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

4、运动后加强功能恢复
(1)运动按摩结合肌肉放松
运动按摩是大运动量活动后使人体神经肌肉、韧带得到放松和恢复,较快地消除疲劳,从运动状态较快地过度到安静状态的有效手段。

可以用按压、抖动、按摩等方法达到放松的目的。

(2)结合音乐使肌肉放松
可以根据受训者的心理、生理特点,编排一些动作简单的韵律操,配以优美的音乐,既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教学训练,又能使受训者在心理、生理上获得积极性放松,达到运动生理曲线自然下降的要求。

(3)结合意念做放松运动
可让受训者采用大脑的想象即表象训练的原理,心理默念“放松”,想象全身心轻松、自然,这样很容易使紧张的肌肉出现的松弛、
自然的状态。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考虑到气候、运动场地,以及受训者的实际情况。

只有因地制宜地采取防范措施,才能杜绝胫腓骨骨膜炎、骨折的发生,提高按纲科学施训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武装越野跑教学训练任务。

实践证明,体能是构成战斗力的基础要素之一,我军遂行任务中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加入对体能的直接需求加强了。

在四川省汶川县的8级大地震中,当只能靠徒步机动才能进入地震一线进行救援时,我军官兵机体的长时间耐受疲劳的能力整体经受住了考验。

美军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武器装备的进步,对军人体能的要求更加严格了。

因此,为了有效提高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特别是中心任务的能力,必须从思想深处重视军人体能训练,尤其应从重视5公里武装越野的科学训练抓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