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新要素学说

第六章 新要素学说

技术差距理论产生于1961年,代表人物为 美国学者波斯纳。 该理论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 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 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由于技术变动包含了 时间因素,技术差距理论被看成是对H-O理 论的动态扩展。 技术差距论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工业品 贸易,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以技术差距的 存在为基础进行的
但是,如果甲乙两国对某些产品的国内需求
水平存在差别,比如甲国呢绒产品国内需求 规模大,乙国酒产品国内需求规模大,在这 种条件下,两国仍然可以发生贸易关系。由 于甲国呢绒产品国内需求旺盛,企业一定会 扩大生产规模,因而产品成本下降,以致它 能够向乙国出口。同理,乙国向甲国出口酒 产品。
3.管理要素说
无数次的产品生命周期的集合便会构成一次影响全
球经济增长的产业革命的周期。一个完整的影响世 界经济增长的产业革命周期通常总是由两个不同的 阶段所构成, 那就是每个周期都要经历创新与成本 竞争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时间长度约为50~60年的产业革命周期里, 可以区分为前25~30年的繁荣期与后25~30年的衰 退期。在周期的繁荣阶段,创新占据主导地位, 在周 期的衰退阶段,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衰竭, 成本竞争 取代技术创新而成为周期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
企业要取得规模经济利益,就必须扩大生产
规模,而扩大生产规模又必须以广阔的国内 市场为条件。由于规模经济能够导致单位产 品成本下降,因此,规模经济和资源禀赋一 样也应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例如,假定甲乙两国资源禀赋状况相同,从
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比例也一样,两国同 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都能生产呢绒产品 和酒产品,同时消费偏好也不存在大的差异 (都对呢绒产品和酒产品有消费偏好)。从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观点来看,甲乙两国是 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的。


达国家大大量进口时期; 当美国出口下降时,正是其他国家开始生产、进口下降时期 当美国由出口高峰大幅度下降时,正是其他发达国家大量出 口时期; 而其他发达国家出口下降时 ,正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增加、进 口减少时期; 其他发达国家从出口高峰大幅度下降时,正是发展中国家大 量出口时期。 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和扩散像波浪一样, 一浪接一浪向前 传递和推进。




d衰退期。当国外的其他发达国家的生产能力增强到能满足本国的需求 ,也就是其产品进口量为零时,这时候创新国的新产品进入销售大幅下 降区间(直到出口量为零)。在这一时期,产品已高度标准化,国外生 产者利用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使其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创新 国渐渐失去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下降。 e让与期。当创新国完全丧失比较优势而变为净进口者时,新产品进入 让与期,创新国让位给其他国家。在这个阶段,不但研究与开发要素不 重要,甚至资本要素已不甚重要,低工资的非熟练劳动成为比较优势的 重要条件。具备这个条件的是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如亚洲 四小龙等。 一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 周期性地发生变化。 2.对外直接投资发生。 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批量生产阶段时,也就是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已经趋 于成熟,而且对该产品的需求也已经主要转移到了国外,于是对外投资 就发生了,同时,相对于国外,国内为数不大的需求则通过进口来逐步 满足。 3.
1、技术要素说
传统经济学家通常把生产要素定义为生产过
程的投入物,这样就把那些如何设计使用这 些投入物的工艺规程或方式方法的技术被排 除在生产要素之外。
但是,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所
积累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劳动和资本要素 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 要素生产率,从而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 的相对比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也是一种 独立的生产要素。
4、信息要素说
信息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并能进行交换的无
形资源。因此,信息利用的状况能够影响一 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在国际分 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5. 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所谓研究与开发要素是指研制和开发某项产品所投入的费用
。它不同于生产过程的其他形式的要素投入。研究与开发要 素是用投入到新产品中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有关的一系列指 标来衡量的。在进行国别比较时,可以通过计算研究与开发 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各类科学家和 工程技术人员占整个就业人员的比例以及研究与开发费用占 一国国民生产总额或出口总值的比重等方法,来判断各国研 究与开发要素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其差别。同时, 可以通过研究与开发的多寡来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 比较优势。
管理是间的比例关 系。
管理是生产要素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它和其他生产
要素之间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管理需求随生产规模扩大而增强。在现实经济活动 中,管理通过相应的管理人员(如经理等)的工作 来体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管理水平的差异说明 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由于管理资源的丰缺影响到 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管理也就直接影响到一国比 较优势地位和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
技术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或同样投入获得更
多的产出,因此,技术实质上等于相关的生 产要素供应量的扩大。
技术要素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或要素的节约、商品成本和价格的降低、
产品质量效能的优化、生产经营水平的提高、产品国际市场 竞争力的增强等无一不是依靠技术水平的提高。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说到底就是技术水平的竞争。因此,技术 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 的相对优势,进而影响贸易格局的变动。
可见,由于技术的传播和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化,技 术和新产品创新在美国,而后传递和扩散到其他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 美国在T0处进入新生期, T4处美国进入让与期,到T5处产品由二流发达国 家让位于发展中国家。
当美国发明新产品大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时,正是其他发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
农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后经威尔斯等人不 断发展、完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 同的阶段,即:(1)初始期;(2)成长期;(3)成熟期 ;(4)衰退期;(5)让与期。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 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总结:
1、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
贸易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a初始期。是指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试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形,需要投入 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大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熟练劳动,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料 和人力资本的高收入的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这一阶段产品主要供应生产国本 国市场,满足本国高收入阶层的特殊需求。 b成长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生产技术确定并逐渐成熟,国内消费者普遍接受 创新产品,加之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开始模仿消费新产品,国外需求发展,生产 规模随之扩大,新产品进入成长期。在成长期,由于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 创新国仍然保持其比较优势,不但拥有国内市场,而且开始出口,打开了国际 市场。 c成熟期。国际市场打开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生产技术已成熟,产品实 现标准化,批量生产达到适度规模,新产品进入成熟期,创新国的新产品产量 达到最高点。这时,由于生产技术已扩散到国外,外国生产厂商模仿生产新产品 ,且生产者不断增加,竞争加剧;由于生产技术已趋成熟,研究与开发已不重要 ,产品由研究开发密集型变成资本密集型,经营管理水平和销售技巧成为比较优 势的重要条件。这一阶段,一般的发达工业国都有比较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长期居于世界科学
技术水平的领先地位,成为技术创新国,也 因此享有因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差距比较优 势。 原因:
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国际竞争
能力强劲的大型企业、充足的研发投入和庞大的科技队伍、 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等。 这些因素或者从需求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的要求,或者从供 给的方面保证了技术创新的现实可能性。
创新国因新技术生产出一种新产品后,在模仿国掌握这种技
术之前,具有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向模仿国出口这种技术领 先的产品。 随著专利权的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或国际贸易的发展 ,创新国的领先技术流传到国外,模仿国开始利用自己的低 劳动成本优势,自行生产这种商品并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 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量逐 渐缩小,最终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以技术差距为 基础的贸易也随之消失。 1966年,胡佛鲍尔利用模仿时滞的概念,解释了合成材料产 业的贸易模式。 他按照各国的模仿时滞对国家进行排序,发现模仿时滞短的 国家最新引进新合成材料技术,并开始生产和对模仿时滞长 的国家出口,随着技术的传播,模仿时滞长的国家也逐步开 始生产这种合成材料,并逐步取代模仿时滞短的国家的出口 地位。

新要素学说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的分析仅限于土地、
劳动和资本三种。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 经济学家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更丰富的新内涵,并扩 展了生产要素的外延。他们认为生产要素不仅包括 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 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甚至规模经济等新型生产 要素。新要素理论试图从更宽的视野解释里昂惕夫 之谜 , 并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 易格局的变化。同时,试图从要素的国际移动、要 素密集性的转变等方面来分析要素功能增加和整合 升级,从而使要素增长理论更加充实。

主要观点:
1.该理论认为,技术实际上是一种生产要素
,由于在各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准不一样, 这种技术上的差距可以使技术领先的国家具 有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出口技术密集型 产品。随著技术被进口国的模仿,这种比较 优势消失,由此引起的贸易也就结束了。 2.使用模仿时滞的概念来解释国家之间发生 贸易的可能性。
以东亚地区的电子产业的发展为例。目前,东亚电子产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