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要素禀赋理论

4-要素禀赋理论


结论: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取决于与谁比较,与不 同的国家比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表: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国家或地区 瑞 士 德 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 本 法 国 美 国 意大利 台湾地区 英 国 韩 国 墨西哥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73,459 50,116 42,745 37,854 36,480 35,600 34,705 31,640 25,722 21,453 17,995 12,900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又称: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 萨缪尔森在《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1948)一文中,在H-O定理的基础上,考察了国 家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论证了自由贸易 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该理论被称之为赫克歇 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定理)。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nthony.Samuelson)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 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 或报酬则下降。 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础上的应用):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 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一、H—O—S定理
国际贸易会影响商品的价格、生产和消费,对要素报酬和价格 是否会有影响?以H-O模型为基础,解决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 的影响问题。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报酬的决定:
生 产 要 素 报酬 = 产品价格(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 边际产品价值(VMP)
W = P×MPL R = P×MPK
kx=Kx/Lx ky=Ky/Ly
当kx>ky 时,
X是资本密集型 产品 Y是劳动密集型 产品
(三)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概念检查
在X、Y两种产品中,生产一单位Y产品所需投 入的资本是3单位,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12单 位,生产一单位X产品所需投入的资本是2单位, 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是2单位,试判断X、Y属于资 本密集型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Biblioteka 对于要素密集度含义的进一步说明
要素之间不可互相替代时: K\L为一固定值 可直接确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 要素之间可互相替代时: K\L值不固定 K\L值随着两种要素的价格变动而变动: 当 PK↑时, K\L值↓ PK↓时, K\L值↑ 不同的要素价格,对应不同的K\L值,当要素价格固 定时, 要素之间不在存在替代,K\L值固定。
两国发生贸易往来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
要素禀赋点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要素禀赋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R减少
资 本 密 集 型 的 出 口 行 业 报 酬 提 高
长期:由于要素可自由流动,国际 贸易不仅影响商品价格,也影响要 素的边际产品 资
业 的 要 素 向 出 口 行 业 流 动 劳 动 密 集 型 的 进 口 竞 争 行 资 本 多 流 出 的 劳 动 比 要 的 资 本 比 进 口 竞 争 行 业 出 口 行 业 需 资 本 相 对 稀 缺 , 价 格 提 高 劳 动 相 对 过 剩 , 价 格 降 低 资 本 劳 动 比 率 降 低 各 行 业 投 入 更 多 劳 动 , 本 生 产 率 提 高 , 劳 动 生 产 率 下 降 劳 动 的 边 际 产 品 减 少 资 本 的 边 际 产 品 增 加 ,
短期:生产要素不流动
由于要素不流动,国际贸易只影响商品价格 ( 出 上 W = PX×MPL W提高 出口行业所 口 涨 有生产要素 ) 产 所有者的报 价 品 R = PX×MPK R提高 格 酬都提高 X ( Y ) 价 格 下 跌 进 口 产 品 W = PY×MPL R = PY×MPK W减少 进口竞争行 业所有生产 要素所有者 的报酬都减 少
第二节
H-O理论
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H-O理论: 又称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或 Heckcher-Ohlin theory 核 心 思 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H-O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果一国资本相对丰富、价格便宜,劳动相对稀 缺、昂贵,该国适宜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 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国劳动相对丰 富、价格便宜,资本相对稀缺、昂贵,则该国适 宜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 产品。国际分工后,贸易双方均可获利。

出 口 行 业 进 口 竞 争 行 业 R = PX×MPK W = PY×MPL R = PY×MPK W = PX×MPL
出口行业密集使用的要素 报酬会提高
PX上涨,MPL减少 PX上涨,MPK增加 PY下跌,MPL减少 PY下跌,MPK增加
W

R提高 W下降
R?
进口竞争行业密集使用的要素 报酬会下降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 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 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 品 品
H-O理论分析思路
两国要素禀赋不同 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不同 供给能力不同 两国商品相对价格不同 比较优势不同,各自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贸易前国内均衡状态下,劳动市场是均衡的 WX = WY,RX = RY 贸易后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 RX上涨, RY 也会上涨; WX 下降, WY也会下降 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 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 用的生产要素报酬会减少。无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 中使用都是如此。——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 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 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 品 品
国 要 素 价 格 不 同
两 国 要 素 禀 赋 不 同 , 导 致 两
最后一个经济学通才 芝加哥大学学士(1935) 哈佛大学硕士(1936) 哈佛大学博士(1941) 1947年第一届克拉克奖获得者, 197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古典 《经济学》----当今世界最为实用和畅销的经济学教科 综合派” 书,已再版17次,是继穆勒《政治经济学》(1848)、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之后的第三部经典教科 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罗伯津斯基定理)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 里昂剔夫之谜 )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一、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 要素(劳动和资本); 各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原因,更易于解释。
供给较多的K 供给较少的L 需求较少的K 需求较多的L K价格下降 L价格上升
r= PX * MPKX = PY * MPKY
W= PX * MPLX = PY * MPLY
MPKX =r/PX
MPKY=r/PY
MPLX =W/PX
MPLY=W/PY
实际报酬=边际产出(边际生产力)
由于资本变得相对越来越昂贵,劳动变 得相对越来越便宜,所以每个部门的厂商都 会调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增加劳动雇佣来替 代部分资本,进而降低资本-劳动比率。在 产量增加的同时,资本-劳动比率却下降, 则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提高,资本的实际报酬 上升;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降低,劳动的实际 报酬下降。
/
劳 动 多
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A国(K丰裕) 商品X 资本密集型 出口X 扩大X生产 要素投入增加 商品Y 劳动密集型 进口Y 减少Y生产 释放要素
需求较多的K 需求较少的L 供给较少的K 供给较多的L K价格上升 L价格下降
B国(L丰裕) 商品X 资本密集型 进口X 减少X生产 释放要素 商品Y 劳动密集型 出口Y 扩大Y生产 要素投入增加
第 三 章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学习目的 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解释 比较优势的产生 学习重点 H-O定理及其拓展定理 的内容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理论:
H-O理论(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俄林)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代表人物:萨缪尔森) 罗伯津斯基定理(代表人物:罗伯津斯基)
本章主要内容
图中,EA、EB分别表 示A、B两国的要素 总量组合。 ρA>ρB ,故A国为 资本丰富的国家,B 国则为劳动丰富的 国家。
要素禀赋的实际衡量
要素禀赋:通过人均资本存量来衡量 确定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通过与其他国家比较人均资本存量来确定 例如:美国与墨西哥比较:美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 美国与瑞士比较 :美国为资本稀缺的国家
要素丰缺的判断方法
以各国所拥有的两种要素(K、L)比例的 比较来解释要素的丰缺程度
⎛K ⎞ ⎛K ⎞ ⎜ ⎟ 〉⎜ ⎟ ⎝ L ⎠1 ⎝ L ⎠ 2
国家1的资本相对丰裕,国家2的劳动相对丰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