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练习与实践
练3: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 木取火的方法,如图所示。 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 可以用下面的三句话来解释: ①木头内能增大,温度升高;②达到 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燃烧起来;③钻 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功。这三句话的正 确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①③②
B
练习与实践
练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 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 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 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 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上图所示燃 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 可燃物 _____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与氧气充分接触 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达到着火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1976年蒙特利
尔奥运会,一场瓢泼大雨 浇灭了体育场的主火炬;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场 大风吹熄了奥组委官员点 燃的接力火炬。
材料二:2000年悉尼奥运会,生物学
家邓肯在4米深的水下手擎火炬潜泳3分 钟,利用镁在氧气中燃烧创造了“水火 交融”的奇观,实现了火炬的水下传递。
材料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珠峰火种
练习与实践
练7:处于下列三种环境中的白磷是否都能 燃烧?请说明理由。(白磷的着火点是 40℃)
A B C A中白磷燃烧不起来,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的白磷烧不起来,原因中没有与氧气接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的白磷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盖”、“沙子”、”罩”、“喷CO2”
——能够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2、“吹”、‘’湿布”、 “扇” ——可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以下。 3、“剪” ——可以去掉可燃物。
你能用一句话归纳出灭火与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吗?
隔绝可燃物
隔绝氧气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灭 火 的 原 理 和 方 法
练习与实践
练1: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发 现棉花比煤更易被点燃,他认为这主要 是因为( ) A.棉花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 B.棉花比煤的着火点高 C.棉花比煤的着火点低 D.棉花比煤的密度
练习与实践
练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 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着火点高 C.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D.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 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利用燃烧加工食物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 成一种白色的固体
蜡烛的燃烧 发出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生 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木炭的燃烧 生成一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燃烧的特征:
发光、放热 反应剧烈 生成新物质
练习与实践 练11: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 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 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猜想 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猜想低的蜡 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 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 的猜想。
⑴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后, 茶杯里面氧气被消耗光了 都熄灭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燃烧?
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是一种发光发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
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电灯通电
凡是氧化反应都是燃烧
铁生锈
燃烧条件的探究
我的猜想是: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酒精 水 坩埚钳 (2)烧杯 两支蜡烛
酒精灯
(3)小木条 小煤块 坩埚钳
练习与实践 练11: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 上茶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 乙两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猜想 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猜想低的蜡 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 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 的猜想。 ⑵甲同学猜想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上面的氧气少, ; 或者是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上面的二氧化碳多 乙同学猜想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下面的二氧化碳多, 或者是氧气受热膨胀,下面的氧气少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优点是 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 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受热 。
膨胀而松动
练习与实践
例: 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 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 问。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 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 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晶问:“如果 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 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你赞同的预测是 甲 (填 “甲”或“乙”),理由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是 。
练习与实践
练9: 森林着火以后,当火势蔓延过快, 无法有效扑灭时,消防队员通常会开 辟“防火隔离带”,其目的在于 ( )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方便运水 C.隔离可燃物 D.隔离空气
练习与实践
练10:炒菜锅里的油着火时, 灭火的最佳办法是( D ) A.使用灭火器 B.撒上沙土 C.浇水 D.盖上锅盖
图2现象:⑴a试管中的白磷燃烧;⑵热水中的白 磷没有燃烧;⑶b试管中的红磷没有燃烧。
【变流与讨论】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 能燃烧的实验现象是(填序号,下同) ⑴⑵ ;能证明可燃物 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现象是 ⑴⑶ 。
练习与实践
例: 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 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 问。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
1. 物质具有可燃性 2. 与氧气充分接触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 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三个条件只要一个即可)
讨论:试分析以下实例的应该采取 什么灭火措施以及其灭火的原理
练习与实践 (3)经过实验甲同学的猜想被证 明是正确的,但乙同学怀疑甲 的理由,于是它设计了如右图 的实验,将玻璃杯换成塑料杯, 在蜡烛熄灭的一瞬间,他立即 将一支注射器插入杯底迅速抽 气,并将所得气体密封收集好。 乙同学将所得的气体取样并通入石灰水中,发现 石灰水并没有变浑浊,这又是为什么呢?于是他去查 阅了资料,发现气体在受热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 越容易膨胀,他立刻明白了原来是“它”呀。你也明 是氮气,氮气在空气中含量最多,相对 白了吗?它是谁? 分子质量也小于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不助燃,不可燃。
练习与实践
例: 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 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 问。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 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 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晶问:“如果 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 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你赞同的预测是 乙 (填 “甲”或“乙”),理由 可能装置漏气或白磷量不足 是 。
【交流与讨论】⑴通过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 对比,我们可以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通过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对比,我们可 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以得到的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我们如何针对燃烧的原理灭火呢? 请利用所提供的用品,以尽可能多的方法熄 灭点燃了的蜡烛。看谁想出来的方法最多。
仪器:蜡烛、烧杯、剪刀、试管、橡皮
塞、针筒、湿布、药匙、细铜丝。
药品:稀盐酸、碳酸钙粉末。
要求:写在纸上,设计要较方便操作、环保
想一想:大家提到的灭火方法为什么能 够灭火,你能根据灭火原理的不同将这 些方法分类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吗?
练习与实践
练5: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有氧气可燃物就一定会燃烧 B.凡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 是燃烧 C.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 一定发生燃烧 D.燃烧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练习与实践
练6: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 “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满了供战马吃 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 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 法错误的是( ) A.草料舱没有氧气 B.草料舱通风不好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 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可燃物燃烧 所需的最低 温度
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炭 酒精
着火点/℃

780
40
240
350
558
火柴、蜡烛、煤的点燃方式不同, 是因为这几种物质的着火点不同。着火 点低的物质易被点燃,着火点高的物质 可用其他物质引燃。
想一想:如何才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向热水பைடு நூலகம்的白磷通入氧 气。
灯”借助一种特殊的固体炭柱燃料缓慢燃烧, “珠蜂火炬”则应用了航天燃料技术,实现 了火炬在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传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