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1. 引言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
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
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
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
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
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
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置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
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
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2]。
实证主义只是一个哲学流派,它却被看做是当今西方科技强盛的源泉。
因为它提出了一个非常科学的问题,那就是实验的分析和科学的原则。
这个问题和他们的观点,把科学从望着星星思索太空的纯粹思维中解放出来。
既然我们的目的是认识自然,我们还有更大的目标是利用和改造自然,为什么留下双手不用?他们开始培养技能,创造技能,最终,他们的实验和试验变成了制造,变成工业,变成经济。
然而,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十三世纪之前中国曾保持了西方望尘莫及的技术水平,十五世纪以后却没有大的进展了。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主流社会认为“夷狄之技,不足道也。
”而关于我们科研、科技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原因探讨,在教育、科技、工农业生产等各个社会领域的有识之士,从经济基础、社会文化、逻辑思维、政治体制、舆论导向等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思索和不懈的认证分析,应该说,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欠缺和努力的方向。
所以本文仅从科学的原则出发,分析论证教育走向应用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科学的原则与“技”要说明科学的原则,必须说明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和知识体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个概念意味着当我们的角色是认知自然界时,我们通过观察、观测、归类、总结和逻辑推理认识到的,应该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实的面貌,也就是说这个知识应该具有真理性,要通过实验的验证和分析,说明它的确反映了世界的本来。
然而,天地无极,宇宙茫茫,作为认识者的人类,不过是特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而已,“目力所及”是有限的----这包括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因此,就算科学巨匠的经典理论,也必须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就是说,科学的结论是相对的,有成立条件的。
这样的认识规律,或者说受人类自身的认识限度,自然科学的原则应用而生:实验是一切知识的试金石。
科学实验所担负的任务不只是用来验证我们的认识结果是否符合自然的本来,还要考量到我们认识的科学结论成立在什么样的前提下,一个错误的前提绝不会得到正确的结论。
与此同时,实验的原则也给了我们一个准则,那就是,目力所及,触觉所能,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只有经过实验的验证和分析重复这些现象,并解释清楚。
这个原则不但给予科学一个认识的路线和技术,同时,它也告知我们,认识的前提是敬畏和尊重自然本身,必须严谨自己的科学结论。
如果认为实验的效能仅止于此,那我们就太小看13世纪的这位先知先觉的睿智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倘若是作者把一切的工作程序、一切的表象和现象就记录在案了,何必躬行之、实践之,还要强调一句实践出真知?两个层次,第一个就是亲身体会的认知,把知道变成实实在在的经验。
第二个层次,是繁花锦簇之所在-----那就是自然的客观常常给我们惊喜,首先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它在你所观察的现象背后还有现象,规律背后也有规律,这就是实验的新发现和新觉醒。
还有一个惊喜,那就是人类自己,只有动手才有改进,也只有动手才有发明。
所以,实证主义的实验观点,是导致科技大发展的真正推手。
下面我们来看看“技”。
之所以把它单独拿出来,是因为在科技史的介绍中曾经有这样的说法,说中国封建社会中,不是没有技艺技工的发明和创造,但是,当时的社会文化尊崇“老实本分”,要“循道而行”,这种省时省力的发明显然是在“投机取巧”,不过是“技”耳。
许慎《说文解字》注曰:“技,巧也。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文公十二年》中有语:“他技,奇巧异端也。
”于是,那些发明创造的火花就泯灭在浩荡的本分之中了。
今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技”,百科释义为:“手”与“支”联合起来表示“一种维持生活的手艺,它像人的四肢可以支撑本体那样支撑人的生活”,其本义为:人赖以谋生的手艺[3-5]。
这个释义给予“技”最高的评价,谋生不外乎劳动生产获得财富,那么“技”就是在实践中创造财富的支撑。
所以,现在我们把科学叫做科学技术。
在“技”的释义和内涵中还有一层意思需要阐明。
那就是大与小,全局与部分的关系问题。
无论是一个学科体系也好,一条实验定律也好,都必须有它自己总体的、全局的思路和技术路线,而这个整体的实现,却要依靠每一个部分、每一点上的技术的完成和实现。
因此,无论是科学定律的实验验证,还是新思维、新创造的培养培育都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大的思路和逐步完成它的局部的技术。
3. 理论学习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前面我们论述科学的原则,主要是从科学认识的角度来分析的。
而在我们的学生面前,已经有这么多成熟的学科体系,它是前人已经验证过的正确的文化知识,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不需要遵循科学的实验的原则,为什么他们仍然需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呢?先来看看目前社会上的一些言论吧。
在腾讯微博有人上转发了一条分析,认为在职场上,大学生干不过农民工的四个原因是:1.有学历没阅历,能应付书本不能应付社会。
2.有知识没技能,不实习就是废物。
3.心高气傲,不甘心从最底层干起。
4.最关键一点:相比农民工,被中国教育毁的时间更长[6]。
当然这种认识也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可是它部分地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我们学生的学习违背了科学的实验的原则。
知识是停留在知道的阶段,并没有把它变成能力。
而且,轻视生活实践环节,眼高手低。
至于最后一条把罪过归结给中国教育,这是不善良的。
这个症结在中国长期以来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和思想里,学生看不起最底层的工作,恰恰说明学生不知道“技”的层次分布和它的大与小的关系。
在学生的心中,认为他们自己“知道理论”仍然是第一位的。
这些认识,恰恰是学习的误区。
作为一个学习者,其最终的目的不只是知道理论体系,知道是什么,而是要弄懂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样让它是什么。
如果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遵循科学的原则,那就会导致中世纪经院哲学式的盲从,就会产生这种不会积极适应社会的种种情况。
所以,作为知识的学习者,必须遵循科学的实验的原则,从而不但能够明确地认识科学定律,而且能够理解科学定律的产生原因和适用条件,才能“不逾矩”,依据科学规律,不做荒唐事。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开发和培养的过程,当认识思维和客观规律都变成自我的理解,成为自己的智能,一个人把握外界的能力就会提升,新的思想和新的创造才会从无到有。
因此,遵循科学的实验的原则是认识和创新的必须,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经典与创新的必经之路。
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同时必须渗透科学的原则思维,使学生懂得理论的终极是应用和超越。
4. 以科学实验的原则去界定应用型本科人才那么,什么是应用型人才?我们来看媒体材料的界定。
以下是互联网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阐述说明: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7]。
非常明显,这个词条十分精准地定义了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我们这样的综合性本科院校而言,这个阐述是否切合实际,是否生搬硬套?答案是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