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试题分析报告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试题分析报告

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报告一、试题概况1、试卷结构从考试的内容来看,知识范围仍然是社会知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与去年相同。

从考试水平来看,根据对26017分试卷的统计数据,平均分为29.12分,选择题平均分为16.67分,综合题平均分为12.36分,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为综合题。

从分数分布来看,总分与往年相同,50分,今年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分值仍然分别为24分、26分。

其中社会知识占10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占10分,中国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占2分,世界近现史的内容占14分,考试的内容分布比较平衡。

从题型结构来看,可以说是“稳中有变”。

“稳”体现在:今年试题的题型仍然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

综合题包括了3个材料题,材料题中又有填空题,例如14题的第3问,这保留了去年中考历史与社会试卷的优点。

“变”体现在选择题由去年的16题减少为12题,每小题由去年的1.5分变为2分,这有利于控制题量和阅卷统计分数,这是今年试题在题型结构方面的一项重要优化。

2、试题的基本特点(1)依托教材,紧扣考纲。

这是今年试卷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一、试卷中的图片基本上来源于教材。

例如,第3题、第8题、第14题、第15题中的图片,都出自于教材;只有13题的图片不是教材中的。

第二、6道选择题的答案在教材中能够找到原话,例如第3题题干的表述、基本上和教材中的习题一样;第4题“科举制创立于隋唐时期”;第5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6题题干中的引文出自于教材中的材料;第7题“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第9题“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希腊罗马”。

第三、除了13题第4问外,主观题的答案都能在教材中找到。

总之,整张试卷的试题与教材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超出考试大纲。

(2)测试点分布合理。

从下面表格中的内容可以知:考试内容包括了三大部分,即中国史、世界史、社会知识,所占分数分别为22分、16分、12分。

可见,考试内容覆盖全面,又有侧重点。

中国史的分数占了40%多,特别是中国近现史占了14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在12道选择题中,除了第2、11、12题外,其它题目都是一些基础题目,灵活性也不是很大,学生做起来也比较顺手,根据对26017份试卷的统计,选择题的9道基础性试题中,除第9题的难度系数是0.57,其它8题的难度系数都在0.72-0.95。

选择题总共24分,其中基础性试题占了18分。

综合题总共26分,其中基础知识占了14分,例如13题的1、2小问,14题的1、2小问,15题的1、2、 3小问,这几问都是属于基础知识。

可见,在整张历史试卷中,基础知识占了32分,相当于总分的60%多,所以说重基础。

中考是一项选拔性的考试,必须有一定的区分度。

因此,它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测试,更注重对能力的考查。

例如考查阅读能力、识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解题能力、感知和感悟历史的能力等。

例1,第2题:一艘5万吨级货船从中国广州驶往英国伦敦,最佳航线应是A.广州→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伦敦B.广州→悉尼→好望角→伦敦C.广州→马六甲海峡→好望角→伦敦D.广州→太平洋→巴拿马运河→伦敦此题就考到了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其实还隐藏考到了识图能力。

例2,第11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①都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②都是人类文明的浩劫③德国最后都成为战败国④都引起世界格局的变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此题就考查了比较问题的能力,将两次世界大战各方面进行比较;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和运用排除法解题的能力。

此外,13题的第3、4小问,15题的第4小问都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等。

14题也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4)增设“导练”语,体现了人文关怀。

在13题中,出现了【图说江西】和【数字江西】这些“导练”性质的语句,关注学生心智,改变了以往严肃的面孔,拉近了试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试卷增强了服务意识,增强了试卷的亲和力,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指导了学生做题的方法,充满人性关怀。

(5)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今年试题中,涉及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较多,共有28分,占试卷分数的50%多。

试题力求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注意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和现实的能力。

例如,第1题、14题的第3小问涉及到了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资源和资源互补问题;13题涉及到了南昌起义80周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4题涉及到西部大开发问题,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家对西部的政策;15题涉及到科技革命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意识,理解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总之,紧扣当代时事进行思想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今年命题的特色之一,由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

二、成绩分析及试题评价1、成绩分析表2、试题难度评价表0.40-0.59 9 18 36 适中0.20-0.39 3 10 20 偏难0.20以下0 0 0 很难注:计算题目数量时,综合题的每小问为一题。

3、试题区分度评价表区分度题目数量分值占分比(%) 区分度评价0.4以上20 40 80 优秀0.30-0.39 2 4 8 良好0.20-0.29 1 6 12 合格0.20以下0 0 0 不合格4、试卷综合评述今年试卷以教材为依托,以考纲为依据,注重对初中历史与社会主干知识的考查,知识点分布合理,对政治、文化、经济三方面内容的考察比例恰当,测试目标明确,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

试卷整体难易适当,选择题部分题目偏易,问答题稍微偏难,,具有较好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

试题结构、题量趋于稳定与合理,实行网上阅卷提高了阅卷的质量和速度。

重视对“双基”的考察,重视思想教育性在历史知识与能力考查中的渗透,突出考查了教材中的重点和时代热点。

总之,命题坚持了“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原则,此试卷是一份高质量的中考试卷。

三、考生答题质量分析、命题建议与教学建议1、考生答题质量情况萍乡市中考历史与社会试题分析报表(全市)题目名称难度系数区分度系数平均分数正答率%正确答案空白多涂错涂漏涂正确 A B C DDX-1 .78 .40 1.57 78.45 C 439 4 5163 20411 1458 2280 20411 1425 DX-2 .49 .46 .98 49.20 A 982 14 12220 12801 12801 3250 5651 3319 DX-3 .95 .15 1.89 94.65 C 387 10 996 24624 198 472 24624 326 DX-4 .80 .47 1.59 79.64 B 539 13 4745 20720 1274 20720 1424 2047 DX-5 .86 .36 1.71 85.57 B 437 15 3303 22262 1649 22262 1141 513 DX-6 .74 .49 1.48 74.07 D 475 13 6258 19271 3166 1700 1392 19271 DX-7 .74 .57 1.49 74.31 C 445 9 6229 19334 2992 1284 19334 1953从上面表格中可知,选择题平均得分为16.67分,其中第1、3、4、5、6、7、8、10小题的得分率在72%以上,特别是第3题的得分率达95%,反映出考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的较好,错误主要集中在第2、9、11、12小题。

综合题的平均得分只有12.36分,学生在综合运用方面有缺陷,错误主要集中在13题的第3、4小问和14题的第3小问。

原因是考生的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有限。

例如13题的第3小问:“从‘南昌’到‘井冈山’,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许多学生将答案写成“农村包围城市”。

可见,我们的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基本知识能够很好的掌握,但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综合运用方面显得较弱,能力不强,对于开放性试题不能抓住切入点,缺乏应变能力。

从考生具体答题情况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稍有欠缺和漏洞。

通过上面表格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基础知识,例如:有8道选择题的正答率在72%以上。

但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稍有欠缺,例如:第9题,“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A 埃及文明 B 两河流域文明C印度文明 D 希腊罗马文明”,显然,这是一道非常基础的题目,可是正答率只有56.64%。

13题第1小问的正答率也只有69%。

(2)基本能力差。

从第2题的得分就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有待提高。

从13题第4小问学生所写的答案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语言阅读和理解能力有限。

例如,许多学生不能抓住第13题【数字江西】中两段文字的主旨意思,所以将答案写成“学习长征精神”之类的答案,而参考答案的两层意思、有的学生一层都没有答到。

从14题第3小问的平均得分来看,6分的题目,学生的平均得分仅有1.53分,难度系数达到了26%。

由于此小问将社会知识和中国古代史知识融合在一起,所以许多学生就不知道到哪一本教材中找答案了,可见,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3)学生有教材不愿意翻、不知道翻、有的甚至没有教材,造成答案错误或者不完整。

例如15题第1小问中的“你认为这项科技成果能够荣登榜首的理由是什么?”。

这一问多数学生知道答案的意思,由于没有翻教材,将答案写成“结束了蜡烛时代”或“不要使用油灯了”等,这样的答案显然不完整。

(4)、审题不准确。

例如,15第3小问,“这项发明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因为1946年发明电脑,有的学生没有注意题目中“时代”两个字,可能看成了年代,所以答案写成“20世纪40年代”,这就是审题不准确造成的后果。

(5)错涂答题卡的考号,答题目的位置不正确。

今年萍乡地区实行网上阅卷,将姓名、考号、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阅卷中发现,学生在涂答题卡时出现了两种错误:第一种是错涂答题卡的考号,根据统计,26017份试卷中,有245份试卷错涂答题卡的考号;第二种是答题目的位置不正确,例如将13题的答案写在14题的答题处,13题的答题处写14题的答案,26017份试卷中,这类试卷出现了1000多份。

2、教学中暴露的问题(1)重基础,忽视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教死书”,即教师照本宣科,只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规范、语言阅读和理解能力、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所以中考时学生最主要就是靠基础性试题得分,而综合题失分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