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调查报告

马铃薯调查报告

把“小土豆”真正做成“大文章” ---关于加快发展蒲县马铃薯产业的调查与建议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卢志俊蒲县农业资源开发中心组建于2002年,是县政府为发展蒲县特色产业而组建的事业职能部门。

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帮助支持下,努力使烤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全面开发蒲县马铃薯产业并取得阶段性成绩。

本次县上要求各部门献言献策,我们在深入调查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撰成此文,以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并为蒲县振兴发挥作用。

(一)为什么要在蒲县“小土豆”上做文章?1、蒲县农业的落后局面与蒲县经济发展现状不相称。

近年来,蒲县工业经济呈快速发展势头, 县域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但农业方面不论横比还是纵看都处于落后和缓慢发展状态(横比指和周边县比,纵比是指和蒲县的历史比),许多项目虽取得了局部成功和小区域优势,但都没有真正发展成支柱产业,种植业尤为如此。

与周边县相比,蒲县的工业和财政收入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但在农业方面,蒲县却没有大品牌、大项目和大支柱。

隰县有梨、吉县有苹果、永和有枣,我们说是有小杂粮,其实什么也没有。

在全市农业方面,我们由于没有“摆到桌面上的东西”而处于一种落后和被动的地位,也就是“低人一头”。

尽快找出蒲县农业的品牌和支柱,是我们上上下下共同面临的课题。

2、实现“全市争上游、全省创特色”及构建和谐蒲县的目标,农民增收不能拖后腿。

蒲县共9个乡(镇),103个村民委员会,254个村民小组。

全县共9767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80180人,占总人口的82.1%。

农业劳动力40512个,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0人。

全县农业用地面积为3706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4.54%。

每个农业人口平均为3.9亩。

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争上游、创特色”,不能只是工业争上游和财政收入争上游,如果没有农业方面的上游和农民收入方面的上游,蒲县的整体形象是会受到影响的。

部分人的上游、部分人的富裕不能代表全蒲县的上游和富裕。

目前,蒲县的劳动力出现了大量转移现象,为蒲县农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另外途径,但留在村里的农民实实在在需要靠土地增收、靠在土地上劳动致富。

而目前除局部的一些产业如烟叶、中药材、香料之外,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特色、高效产业。

因此,必须有一种普遍的、高效产业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

3、发展蒲县农业经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需要主导和支柱。

提高农民收入,过去有过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的尝试,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形不成产品、产业和规模优势,没有生成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也就是没有形成支柱,没有形成全县范围内的优势。

这些产业有的很快夭折,有的则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有的在小范围内存在,总之都不能对蒲县农业产生全局性、根本性的影响。

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找一个支柱。

4、主导和支柱产业应综合体现区域特色、市场优势与技术基础。

从许多成功的经验的失败的教训中不难看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培育是不是成功,其要素有三:一是这项产业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优势;二是能不能符合市场的直接需求和潜在需求;三是有没有相应的技术和经营条件,也就是说这项产业有没有人做、能不能做成。

我们要培育的支柱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才不至于劳民伤财。

经长时间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蒲县作马铃薯这篇文章,正好符合上述要求。

当前,农业产业化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通过建立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可以延长产业链条效应,进一步开发马铃薯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这样一来马铃薯产业不但可以成为蒲县农业产业化的主角,为农民带来明显实惠,还可以促进全县农业的整体推进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长远考虑,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缩小县东县西及城乡差距、加快小康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构建和谐蒲县无疑具有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二)蒲县的“小土豆”能不能做成大文章?这里要回答的是蒲县的土豆能不能搞成、有没有潜力、能不能长远搞下去的问题。

我们认为蒲县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虽已无法准确考证,但在现阶段发展的条件却是得天独厚,主要表现在自然、市场、技术、交通等多个方面:1. 发展马铃薯产业在自然条件上具有明显优势蒲县地处吕梁山南段西坡,平均海拔1000米,年均气温8.6℃,年降水量560mm,全县80% 的耕地为丘陵旱地,昼夜温差大,降雨相对较充沛,土层深厚,质地优良,其地理位置和气候与世界优质马铃薯产地相似,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和我省著名马铃薯专家杜珍研究员考察后都认为该区域是“晋南难得的种马铃薯的好地方”。

具体优势是:(1)雨热同季,降水集中。

我县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七、八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而马铃薯整个生育期总需水量为300~500mm,其中苗期需水量占10~15%,块茎形成和膨大期占75%,淀粉积累期占10%,因此,我县自然降水规律与马铃薯需水规律基本吻合,加之雨热同季,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2)海拔高,土层厚,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

我县马铃薯产区海拔基本在1000米以上,是临汾市最高的。

高海拔形成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对于性喜冷凉的马铃薯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产区≥10℃的有效积温在1,800~3,000℃之间,无霜期130~150天,均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需要,特别是马铃薯结薯期的七、八月份平均气温17~21℃,非常适于马铃薯种薯生产。

由于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加之海拔高、空气干燥,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因而我县生产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质量上乘,在全省尤其是晋南马铃薯生产中占有较大优势。

(3)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

马铃薯是喜光作物,也是长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马铃薯植株的生长和块茎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我县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55.2小时,年总辐射量为149.6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为72.82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百分率在58%左右。

完全可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对光照的要求,而且光能利用潜力很大。

2、发展马铃薯面临良好的市场机遇过去人们把马铃薯作为“穷人的口粮”,而现在由于其高营养、低热量将迅速过渡到“富人的调剂”。

世界马铃薯消费水平平均为每年28㎏/人,在发达国家高达74㎏/人,发展中国家为14㎏/人。

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认识,我国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消费国并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从2003年以来,全国马铃薯价格一直在高价位运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

在加工方面,国际市场的变化也对中国马铃薯的生产产生着直接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开发,以马铃薯为原料加工的产品得到空前发展。

主要产品已发展到上百种,如:薯条、薯片、雪花粉、薯块、淀粉、罐头、去皮薯、薯粒、薯酥、沙拉及化工产品茄碱等。

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和加工产品市场的扩大,必然带动专用薯种植面积的扩大,这一趋势已经在我们国内产生连锁反应。

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马铃薯快餐企业都已经在国内建立基地。

还有几家企业通过科研部门对我们的生产能力进行过考察。

此外我县的马铃薯龙头企业对马铃薯需求量和潜力都很大。

蒲县鲜食马铃薯已取得初步市场份额,并时常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

由于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蒲县土豆及产品已成为晋南土豆市场上的抢手货。

所产薯由于表皮光滑、芽眼浅、肉质细嫩、口感独特、薯形均匀,深受客户青睐。

据统计,2003年以来每年入冬后的临汾尧丰市场上蒲县马铃薯批发价都在0.7—1.6元之间。

2006年末和2007年初的当地价格已经达到每市斤0.5元。

3、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优越的交通支持篇二:马铃薯调研报告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

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

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

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

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

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

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

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