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缺失——以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缺失——以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为例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缺失——以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为例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在当代社会被广泛借鉴与应用于艺术设计当中。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广泛应用于网络与广告设计中。

在消费社会,设计者对“蒙娜丽莎”形象的多方位应用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同样也存在消极的影响。

在对名作进行二次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原作的见解与设计的灵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达芬奇;蒙娜丽莎;文艺复兴;艺术设计文艺复兴是人类文明史中重要的一环,破除了宗教对人的禁锢,寻求精神上的解放。

这一时期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精神相互结合,启迪了欧洲近代文明,充分显示了人性的追求与人对自由的向往。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看来,艺术中那些新方法和新发现从来不是最终目标:他们总是使用那些方法和发现,使题材的含义更进一步贴近我们的心灵。

”[1]229-230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们逐步摆脱了自古希腊文明时期所谓“画匠”的称呼,将透视法、明暗法、解剖学以及构图学应用于绘画中。

绘画技术的进步使画面的立体感更强,写实性特征明显。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题材来表现现实:歌颂美好的生活、美丽的事物,追求自由解放,以求更加接近上帝。

一“蒙娜丽莎”的前生今世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当属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人物肖像——“蒙娜丽莎”。

这幅历经500年的作品到现在依然焕发出迷人的风采:许多绘画爱好者前往卢浮宫只为近距离欣赏画作的真迹;许多研究者如同丹·布朗的成名作《达芬奇密码》那样用符号学阐释“蒙娜丽莎”中隐藏的密码;许多科学家试图运用现代科学分析“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许多历史学家则着眼于绘画的历史背景,力求通过史实证实自己的观点;还有许多医学工作者参与到“蒙娜丽莎”死因的探讨当中……林林总总的分析与阐释,无疑使“蒙娜丽莎”成为绘画史中最神秘的作品。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处外在的标志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递给别人,而别人也被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情感。

”[2]28“蒙娜丽莎”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此:不仅绘画的技法令人着迷,且绘画的内涵与深度都留给后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无论使用何种理论对其进行阐述都能够发掘出令人震惊的秘密。

蒙娜丽莎是否是达芬奇本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否是一组密码等等悬案都指向达芬奇的身份之谜。

科幻研究者认为他是穿越时空的现代人,理由是达芬奇留下的大量手稿都昭示他拥有超越时代的才能。

这些谜题中最为离奇的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除了已经破解的无论观赏者处于何种角度观看蒙娜丽莎,她都是对你微笑的光影问题外,蒙娜丽莎微笑时的姿态、微笑时牵动的肌肉等都将继续困扰研究者。

沃尔特·佩特对“蒙娜丽莎”进行诠释说,“她的肖像意味着这样一个标题:‘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所有有关这个世界的思想与体验铭刻在那儿纠结在一起……现代哲学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意:人性通过自我反思,在所有思想与生活的方式中均能形成。

”[3]143-145“蒙娜丽莎”的符号意义已经不能仅仅用一幅油画来表达,它将永远被津津乐道,且能够延展出无数的哲学命题和科学阐释。

如果说蒙娜丽莎的“前生”是神圣的,那么她的“今世”却是被恶搞的。

时至当代,“蒙娜丽莎”这幅艺术品“我们在美术明信片上,甚至在广告上,已经司空见惯,以致很难再用崭新的眼光,把它看作现实中的一个男子所画的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中的女子的肖像。

然而,抛开我们对它了解的或者自信了解的那些东西,像第一批寓目者那样去观看它,还是大有裨益的”[1]300。

对于画作“蒙娜丽莎”的欣赏本身无可厚非,可后人是否对其解释过度?在多元化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蒙娜丽莎”逐渐演变成为“戏仿”的对象。

尤其是在网络中,变形和变性的“蒙娜丽莎”最为常见:比如说憨豆先生版蒙娜丽莎、外星人版蒙娜丽莎、真人版蒙娜丽莎、卡通版蒙娜丽莎等。

“蒙娜丽莎”的脸部被设计者通过拉伸、转换、变更等操作使其具有搞笑成分,网络设计中的娱乐性元素突出,使得原本严肃的绘画作品经过二次设计后出现了戏剧性的喜剧效果。

以“蒙娜丽莎”作为广告创意的设计也很常见,比如直接照搬原画辅之以文字说明、借用原作的形式通过他者的演绎而表现新的立意、修改原作(直发变为烫发、胸部变大、戴上眼镜)使之符合广告宣传效果等。

除此之外,“蒙娜丽莎”也常被用作形象设计展示对象,比如在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展出的世界最大的“蒙娜丽莎”,其用途即为装饰品。

再如充斥在家装市场的装饰画也有以“蒙娜丽莎”为原型的商品。

新版的蒙娜丽莎并非作为单纯的艺术品出现,而是成为后现代社会解构经典的典型。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人类的致敬已经转变为人对自我精神的放逐与对自由意志的解构。

在尼采认为上帝已死之后,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福柯认为“人已死”。

作为经典的蒙娜丽莎死于人类的“自杀”,而借助蒙娜丽莎的外壳重生的各种新蒙娜丽莎则是人类重塑的个体意识。

二“蒙娜丽莎”的当代艺术设计的悖论新的蒙娜丽莎形象五花八门,设计者们不断从“蒙娜丽莎”那里发掘灵感,对其进行加工和创作。

这项工作无疑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将设计者的个人想象融入古老的绘画中,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能够更为长久地流传下去;二是赋予“蒙娜丽莎”以时代特征,使其现实意义逐步取代传统意义。

而研究与应用的广泛推进仅仅是使“蒙娜丽莎”外延扩大,画作本身的内涵却不断缩小。

尤其是以消费社会消极世故的眼光来看待“蒙娜丽莎”,文艺复兴时期至近现代所关注的绘画技艺的精湛程度、画中人神秘的微笑以及画作的精神内涵已经被消解成为商业化的碎片。

人们注重的已经不再是绘画的本事,而是通过对作品的包装能否使之取得商业利润和娱乐效果。

个人行为与商业行为的共同作用,使网络时代“蒙娜丽莎”的艺术价值名存实亡,它仅仅是为了广告产品的推广和个人行为的满足而存在,并从中取得有形或无形的收益。

设计师在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时缺乏精神性的创意,使其的设计应用只能向越发低俗的方向发展,这无疑是艺术设计中最为严重的问题。

但如果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看待“蒙娜丽莎”,他们恰恰为蒙娜丽莎赋予了新生。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人们对高雅艺术品的追捧,蒙娜丽莎在消费社会已经成为无价之宝,其艺术价值远高于文艺复兴时期。

虽然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却必然会对艺术造成影响。

早期绘画者将蒙娜丽莎作为临摹的样本,仅仅依靠模仿来获得艺术上的感悟。

而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制图软件的开发,使单一的模仿形式发生了转变。

如果说模仿原作是最为基础的变形,那么如今设计的多元化则诞生了无数“异形”的蒙娜丽莎。

由于蒙娜丽莎的普及程度高于其他作品,蒙娜丽莎完全可以作为一件大众化的创作素材出现,对创作素材进行异形处理就容易被大众接受且不会产生版权纠纷。

从一个侧面来说,这种异形后的经典作品,反而比原作的受关注度高,更适于当代社会。

蒙娜丽莎在大众视野中仅仅是一幅名画,对画作进行无伤大雅的恶搞并不会妨碍这幅画继续存留于世。

三“蒙娜丽莎”的重新塑造时代造就了“蒙娜丽莎”的悖论,如何使“蒙娜丽莎”能够在广泛的艺术设计中不落俗套,使这部作品弥久如新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设计者本身对画作的基本情况要有所理解与体悟,对作品产生共鸣。

在对作品不理解的情况下跟风扭曲作品首先是对艺术与艺术品的不尊重。

设计师对经典作品的艺术再创造也是表现艺术的形式之一,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表现艺术才能实现艺术上的平等对话。

虽然市场上存在各式“蒙娜丽莎”,但那些异形的作品仅仅是博人一笑的庸俗之作,艺术性备受质疑,真正能够称为“设计”的作品少之又少。

2.设计者对原作的合理想象,在二次创作中要避免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情况。

设计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创作是个人行为,而非经济行为。

被冠以经济目的的蒙娜丽莎除了市面中常见的不同材质的仿制品外还有经过简单再设计的粗糙艺术品,这一类作品占据了大量的市场,虽然起到了艺术普及作用,却缺乏独创性。

3.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融合个人的创意之外也要赋予作品以精神,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为蒙娜丽莎改头换面,如隆胸、换脸、添加眼部动态效果并不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将蒙娜丽莎改为素描、水彩、水墨、抽象画等也非艺术上的创新。

艺术上的创新来自于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对作品的理解,形式上的转变不及精神内涵的转变。

4.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避免对其他作品的照搬与挪用,以免降低设计的艺术水平。

拼贴是后现代社会的精神产物,将各种零碎的元素瓶贴到同一事物中,事物的性质就开始变得模糊。

经过拼贴的蒙娜丽莎,可能会拥有了赫本的眼睛眉毛、梦露的嘴唇、Lady Gaga的身材,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说,蒙娜丽莎变成了明星的混合体,混淆了蒙娜丽莎作为整体的概念,多元化的部分使其拥有多重身份,但每个身份却都得不到艺术认可。

所以拼贴已知元素只是艺术的叠加并不能作为艺术的再次创造出现。

5.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要把握好尺度,在消解画作内涵的同时建构新的时代特征。

在重构蒙娜丽莎的过程中,无论是将蒙娜丽莎搓扁揉圆还是将其改造得面目全非,蒙娜丽莎依然是作为蒙娜丽莎本身出现,其名字的能指意义没有发生转变,其内涵没有发生转变。

也就是说,在各类蒙娜丽莎作品中,蒙娜丽莎不管是哭是笑都是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所指。

但若对其冠以蒙娜丽莎二世、三世等称谓,则其精神内涵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能够接续上一代的艺术创造启发下一代艺术创作的诞生。

被再次设计的艺术品,也需要作为艺术品出现,不能称为艺术品的作品没有进行创作的意义。

至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已经大量被应用于当代的艺术设计之中,在这些良莠不齐的设计当中,古老的艺术品正在一次次经历死亡与重生的过程。

而借鉴这些艺术品产生的艺术设计作品的生命力往往极为短暂,通过创造经典而产生的经典未见一例。

文艺复兴艺术品中表现出的再生与复活在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中演变为扼杀与死亡,破碎的世界观使艺术逐步消解为没有灵魂的躯体,也使诸多艺术家的心灵被驱逐出自由的艺术王国。

参考文献:[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2]李娜,黄续.名画密码:200幅世界名画欣赏揭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3]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M].张岩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