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巨匠作品,难得一见!文艺复兴是指自14世纪起,以意大利为中心掀起的欧洲新文化、新思想运动。
其原义是指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艺术思想的基础上,获取新知的运动。
这个时代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恩格斯在讲到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写道“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意大利文艺复兴在艺术发展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3 世纪后期至14 世纪中期,一阶段为文艺复兴的预备期。
主要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代表人物有乔托、马萨乔等;第二阶段从14世纪中期开始至15世纪上半叶,为文艺复兴中期或发展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吉利科、保罗·乌切洛、波提切利等;第三阶段从15世纪后半期至16世纪,为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
此时文艺复兴的中心转向了罗马。
主要代表人物有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第四阶段从16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前期,为文艺复兴晚期。
这一阶段以威尼斯画派的崛起为代表,主要艺术家有提香、乔尔乔内等。
十六世纪末,随着意大利沦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文艺复兴运动结束。
流风余韵传播到了北欧的荷兰、比利时、德国和尼德兰等地,其影响延及一两个世纪。
文艺复兴推动了洲、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保罗·乌切洛凯撒·奥古斯都这是一幅15世纪的家具装饰画,出自文艺复兴早期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保罗·乌切洛之手,最初安装在抽屉的嵌板上。
保罗·乌切洛是佛罗伦萨人,曾师从著名画家马萨乔,他继承老师的衣钵,在探索直线透视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传说乌切洛特别富有敬业精神,为了研究透视法,常常彻夜不眠,在画室里苦苦钻研。
乌切洛坚持用科学的手法作画,他笔下的人物、动物和风景,比例准确、透视合理,但由于过分强调每一细节在透视上的准确性,结果反而使整个画面显得僵硬,看上去就像一出木偶戏,他最著名的作品《圣罗马诺之战》就具有这种特点。
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文学、艺术家一样,乌切洛喜欢以古代著名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绘画题材,如这幅抽屉嵌板装饰画,表现的是古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恺撒·奥古斯都。
在小小的嵌板上,乌切洛在人物和马匹的比例上刻画准确,马匹的前后腿之间透视关系合理,连投影都经过了精心的计算,但也和乌切洛所有的作品一样,看上去僵硬有如玩偶。
阿波罗与达芙妮这幅画创作于十五世纪,作者题名“巴黎画师”。
画中的主题“阿波罗与达芙妮”来自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
传说中太阳之神阿波罗因为相貌英俊又擅音乐而备受神界和凡间的女子喜爱。
一次,由于不慎得罪了小爱神丘比特,丘比特便恶作剧用金箭射中了阿波罗,被金箭射中的阿波罗立即爱上了第一眼看到的精灵达芙妮,可达芙妮被丘比特射中了铅箭,因此而拒绝阿波罗的炽热追求,并求助她的父亲河神佩内奥,佩内奥不忍看女儿痛苦不堪便将其化做一棵桂树,画中的达芙妮正在向桂树转化,阿波罗情急之下欲上前阻止却为时已晚。
贵为太阳之神、音乐之神、医药之神的阿波罗竟然无回天之力挽救自己心爱女子的生命,此后,他就用桂树的枝叶做成头冠勉励在竞技中获胜的人,因为,桂树在他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斯托蒙威尼斯圣母玛利亚众仆教堂鸟瞰斯托蒙(Stoom), 威尼斯画家,18世纪上半叶生活在威尼斯并进行创作。
这幅画的主题描绘了一个宏伟、古老的教堂——圣母玛利亚众仆(Santa Maria dei Servi)教堂,这个教堂当时已毁于火灾,不复存在。
实际上,画家斯托蒙创作此画的启示得自多明尼哥·罗维萨编辑的一幅无名氏版画。
斯托蒙的画色调偏灰,不是很明朗,只经由一些“斑点”来表现明暗,这倒与画家卡纳莱托(Canaletto),以及这个城市中其他相近年代的画家们所遵从的明亮的描绘方法毫无关系。
贝尔纳多·贝洛托城市风景画贝尔纳多·贝洛托(Bernardo Bellotto),又名卡纳莱托(1720-1780年),威尼斯风景画家,是著名的安东尼奥·克纳雷(别名卡纳莱托)的侄子和弟子,并由此称为“卡纳莱托”。
1747年以后,他到了德累斯顿,在那里,他为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和萨克森选帝侯绘制了一些德累斯顿风景画。
七年战争爆发时,他前往维也纳,于1759 -1760年,为玛利亚·特雷莎女皇和列支敦士登公国亲王绘画。
后来,他回到奥古斯特三世宫廷,先是在华沙,1762年又在德累斯顿绘画。
1766-1767年,他在俄罗斯宫廷居留了一段时间,后又返回波兰,成为斯坦尼斯拉·奥古斯特(Stanislao Augusto)的宫廷画家。
晚年的贝洛托不仅绘制了建筑风景画,还绘制了宗教和历史主题画以及骑士画像等。
他的特长主要是城市风景画,这幅画正是描绘威尼斯大运河的风景,贡多拉在运河中穿行,运河两岸的建筑物立在水中,我们可以从中领略享誉世界的水城风采。
风景鸟瞰图这幅壁画来自闻名于世的美第奇(Medici)家族别墅,绘于十八世纪。
该别墅是由著名建筑师波恩塔冷蒂(Buontalenti)为其建造的,画面风格属罗马画派。
壁画是一种根据古老的湿壁画技术直接在墙面上绘制的绘画,即在尚潮湿的灰泥层上绘画,这种方法能使画面留在墙面或天顶上。
通常壁画都是大型的画,因此要数周、数月乃至数年的绘制。
但每天的绘制时间只能3—6个小时,因此必须在石灰变硬之前结束。
由于灰泥层在灰白过渡、干燥的过程中形成了颜色的变化,因此后绘的部分与已绘的部分要想完全协调是非常困难的。
即使在一些最优秀的艺术家完成的作品中也能很容易看出不同时期的绘制部分。
壁画的修改,必须要先刮去已有的部分、重新抹上灰泥层才能绘制。
通常,艺术家都是从上往下顺着墙面有规律的持续工作的,绘制之前要进行周密的研究,在同样大小的底图上画出整个画面。
然后将它抄在红色或棕色灰泥层上,取名为“草图”。
颜色必须是薄薄的一层,因为如与石灰结合得不好,颜色会返回或粉末状,然后消失。
这就限制了颜色的强度。
埃及拥有非常著名的古老的壁画技术,但自十四世纪以后意大利的壁画技术拥有自己的特点。
最著名的壁画始祖是乔托(Giotto)、马萨乔(Masaccio)、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ffaello)。
这些技术在巴洛克(Barocco)时期被广泛用于圆顶和壁面的装饰画上,这门技术于十九世纪开始衰退。
萨维廖.岱拉.嘎塔那波利风光意大利有这样一句谚语,“看一眼那波利,然后死去。
”。
意思是说,象那波利这么美的地方,一生能够看一次也就无憾了。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将领略到画家萨维廖.岱拉.嘎塔描述的十八世纪的那波利风光。
萨维廖.岱拉.嘎塔是十八世纪那波利众多树胶水彩画画家中非常著名的两位画家之一,是道地的那波利人。
他的作品不仅经常在意大利的众多博物馆里展出,而且还被许多有名望的收藏家收藏,作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并日益稀少,有些价值数千万。
弗朗西斯科·瓜尔迪虚构的海岸风景,房屋、古迹及凯旋门弗朗西斯科·瓜尔迪(Francesco Guardi 1712-1793年),威尼斯画家,以擅长威尼斯城市风景画知名,他还创作海景画、人物素描画、肖像画和废墟风景画等。
他是游离于卡纳莱托(Canaletto)城市风景画流派之外的人物,而他对变化中的光线和颜色的闪烁点,较之后者亦要敏感得多。
他常用活波灵巧的笔法描绘威尼斯生活的画景。
他是装饰画家多明尼哥(Domenico)的儿子, 生于威尼斯,先是师从胞兄乔瓦尼·安东尼奥(Giovanni Antonio),后者是洛可可式祭台装饰屏画家。
不久以后,他成为画家卡纳莱托(Canaletto)的助手,并接触到画家提也波洛(Tiepolo)的作品,后者是他的姐夫。
但他真正受到的影响,却来自画家隆吉(Longhi)、利契(Ricci)和马尼亚斯科(Magnasco),并传承了马尼亚斯科风格的衣钵,其大部分作品多作于1760年以后。
现在公认为他的作品,大多可能出自其胞弟尼科罗(Niccolo)和儿子加科莫(Giacomo)之手。
时至今日,人们已将其视为印象主义先驱之一,他那种充满光线的风景画,已远远胜出同代人许多。
卡纳莱托奇特的大拱廊18世纪初,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中新生一种城市风光画,这种绘画题材既不与传统的风光画一致,又不是可以用“风俗”画这一概念来说明的。
这一类风光画有一个专有名词,叫Veduta(可译成景观画),它的特征是手法细腻,以真实的景物为对象,描绘城市、集镇或地方风光。
从事这种绘画的有四个威尼斯人,本幅画的作者安东尼·卡纳莱托或许算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景观画家之一了。
由他所作的《在威尼斯耶稣升天节》(The Bucintoro at the Molo Venice),拍卖价11,432,000英镑(20,086,024美元/16,805,040欧元)。
安东尼奥·克纳雷(别名卡纳莱托),1697-1768年,威尼斯人,风景画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父亲是一位舞台布景绘制师,他从小便随父亲往返于威尼斯和罗马等城市之间,反复观看父亲绘制舞台布景。
在罗马,他有幸接触和研究了凡·维尔特的作品,并结识了一些研究罗马古迹的重要画家。
他最初的作品便是罗马的古代建筑和古迹,在这些作品中,他勇敢地采用了舞台布景式的布局。
伦敦的戏班班主斯威尼第一个发现了他的艺术天才,并将他介绍给英国人。
卡纳莱托30岁开始画威尼斯风景,其购买者主要是参加“大观摩”活动的欧洲贵族。
1746年,卡纳莱托移居伦敦,在英国渡过了辉煌的十年,他继续画了一些以英国首都和乡村为素材的杰出作品,为英国画派开辟了道路。
返回威尼斯后,他在毕亚契达创办的詹巴斯塔·提埃坡罗领导的美术学院任教,教授透视学。
弗朗西斯科·帕尼尼古罗马遗迹这是由十八世纪末期伟大的风景画家、建筑装饰画家弗朗西斯科·帕尼尼绘制的一幅布面油画。
这幅画在色调上的运用偏向于绿色和天蓝色之间的调和色,据说这是该作品的独到之处,在菊色灯光的映衬下,画面上的人物会突然“活”过来。
弗朗西斯科·帕尼尼的作品主要收藏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和维也纳阿尔贝蒂博物馆。
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犀牛》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 是德国画家、版画家及木版画设计家。
少年时曾追随父亲习艺,他对绘画表现出特殊的才能,13岁时就能逼真的画自己的肖像,19岁时为父亲所画的肖像已充分显示他成熟的素描功力,可与达·芬奇遥相呼应。
23岁的丢勒已是一位有影响的艺术家,丢勒作为首饰匠和画家开始了独立工作。
1512年丢勒成为马克西米里安大帝(Emperor Maximilan)的御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