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GDP班级:创新133 姓名:王阳阳学号:2013010091一、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就一个国家而言,被称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对一国产量的标准测量指标,表示该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通常使用GDP总量、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三个重要指标。
1)GDP总量,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
它的主要功效是:1、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2、用于国际间和地区间进行比较。
3、用于制定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4、用于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
GDP指标为经济学家分析经济运行状况、政府调控管理经济提供了广泛的用途。
2)GDP增长率,衡量的是经济增长速度。
其主要功效是:1、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的通用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测度指标。
经济增长速度围绕潜在的生产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上下波动,是经济运行的一种必然的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
3、是横向、纵向比较的重要参照指标。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今日与过去相比较,一国与他国、一地区与他地区相比较,除了比较GDP总量外,更重要的是比较GDP增长率3)人均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同时也是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
世界银行按人均GDP水平(实际购买力平价),将各国分为低收入、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四个等级。
2000年,人均GDP1980美元为低收入组,4600美元为下中等收入组,9120美元为上中等收入组,27770美元为高收入组。
从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看,国际上通常把一国的发展水平按人均GDP分为几个阶段:300—400美元以下是贫困阶段;400—500美元是摆脱贫困的阶段;800—1000美元是开始走向富裕阶段,我国称小康阶段;3000—6000美元是比较富裕阶段,我国称全面小康阶段。
二、GDP之“误”,即GDP的局限性。
针对案例中的对局限性的概括,可细致分析以下五方面:1.GDP以市场性为原则,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生产概念目前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基本上都是按照联合国制定的SNA核算体系进行的,尽管SNA核算体系创立后经过修订,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了联合国93SNA,但是由于它最初是在国民收入统计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来的,因而必然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指标的单一投入产出核算。
其核算方式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物品和服务都是以其交易的货币价值进行核算的,即以市场化的产出来衡量经济的增长和进步程度,而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认为没有参与和通过市场交易的东西就没有价值,自然资源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由取用物品”或“免费商品”的,只是人类活动所使用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没有计入现行的国民账户,因而被排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外。
同样,经济活动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般也没有响应的市场表现形式,如对环境防治和环境改善活动耗费的投入在赴欧美经济账户中作为国民收入,对私营公司的环境指出耗费,在最终附加值中做了扣除,但若这种指出是政府或消费行为,便计入了GDP,结果是部门的环境保护费用的增长将引起GDP的增长。
2.GDP以国土为原则,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需要GDP或GNP等指标分别以国土原则和国民原则计算,目的在于为一国国民经济管理服务,SNA中虽然有对外经济核算账户,但它立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其核算方法和核算数据服务于国家国民经济管理的调控。
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十分明显,跨国公司金融网络和贸易集团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系统构架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跨国公司代替了银行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战略组织者,作为新的世界理论体系反对传统社会科学以单一“国家”、“社会”为单位的分析方法,要求将世界作为一个体系,进行整体性研究,既包括长时段的历史研究,也包括大范围的结构研究,只有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精心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增长与发展。
3.GDP核算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难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反映知识产出世界工业经济经历200年历史,国民经济核算仅百年历史,也就是说GDP建立在工业经济形态之上,它以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理论为依据,着重对传统生产要素,如设备、原材料、等实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核算,而对知识资本的核算,包括知识投入和产出都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创造增加值的主要资本,将超过位置资本而居于主导地位,因而需要建立新的统计核算理论,寻找新的核算方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4.GDP以被官方统计所观察到的经济为核算范围,不包括未被官方统计观察到的经济,不符合实际,难以真正反映经济规模与结构据报道,在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里,没有被官方统计在内的劳动产值约占GDP的75%。
联合国的专家认为,全世界约有一半劳动力没有计入GDP,就是说GDP只记录了价格化的且能被官方观察到的经济,而实际上,被官方或未被官方所观察到的经济都是在人类控制或指导下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都要消耗资源、人、才、物力,都提供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社会产品与服务,具有可交换性,会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如各种单位和个人从事的有意或无意逃避政府见监管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未列入官方统计要求的规模较小、组织水平较低的各种经济活动。
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经济来讲,都是其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增加值被隐藏起来,从而使GDP总量不符合实际情况,难以真正反映各国乃至世界经济规模与结构。
5.GDP增加只是一种手段,不能反映实际增加和人们社会福利的增加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进步常常并不同步或同比例扩展,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容易成为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局面。
在当前,经济增长应首先带动就业增长,较低的经济增长如能带来就业增长比单纯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更能反映一定时期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增加值总和,其实务构成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最终消费指出和净出口。
可以看出,要想实现GDP表面的增加,只要大量采购、大量生产,不问销售,增加存货就能实现,显然,这种GDP增加属于无产儿生产或低效率生产,会误导社会无休止地生产一些没有价值的商品。
此外,GDP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概念,在资产重组加快,要素流动频繁和经济开放度愈益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常住单位的经济利益中心并非与所在地相一致,这样层层汇总、考核、甚至加码,这不能说是一种运用过度甚至误用。
三、绿色GDP绿色GDP也叫可持续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
绿色GDP是在GDP的基础上,考虑了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的余额,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健康,负面效应越低。
而GDP作为反映经济状况的一种指标来自的,但未将由此对生态产生的影响统计进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考虑欠全面的统计方法将威胁到经济持续发展并导致环境恶化。
但我国现在的国情是,地方特别是一些小地方,为快速发展经济,不惜破坏环境,只为地方私立,当地政府睁一眼闭一眼,中央不下来查,不出大的污染事故,纵容发展。
绿色GDP的理念非常好,要落到实处必须要让人们转变观念,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同时加大处查力度,对环保加强立法、执法力度,抛弃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对检举污染的举报人实行奖励、保密,鼓励人人讲环保,保住我们剩下不多的青山绿水。
四、正确对待GDPGDP作为干部政绩主体考核指标所带来的严重弊端有以下几点:1.减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内资源。
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指标,大量引进的外资不仅占用了我国的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而且造成污染、损害了生态环境。
更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引进外资,违规竞争,以低价转让土地使用权,造成土地资源长期损失,使一些农民失地又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而一些外商仅仅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不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人口资源难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全面可持续发展缺乏可靠的民族经济基础。
对一些地方来说,引进外资可以迅速地增加本地的GDP总量,然而引进外资越多,民族企业受到挤压越大,经济增长越依赖外资和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民族经济基础。
由于外资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调整受到制约,使我国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引进外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性。
3.内需扩大缓慢,失业增加。
单纯追求GDP指标,使一些地方引进外资时不注意引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相互之间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引进,结果外资只带来了过时的技术或产品生产链中低附加值的环节,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技术。
在一些领域内,外资企业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增加而民族企业日益萎缩。
同时,一般来说,外资吸收的就业比民族企业少得多,最终导致民族经济发展缓慢,内需不足,失业增加。
4.影响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由于对国外投资不能增加本地的GDP总量,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引进外资的积极性很高,却没有激励国内本地常住居民对外国投资的动力,企业对外投资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整体上看,影响了地方企业对外国投资的热情,使走出去的战略进展缓慢。
5.弱化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效应。
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规划中追求相同的经济发展指标——GDP指标,一些地方政府在受到资源制约或者受到管理手段和政策工具约束时,就会与中央政府争夺调控权,进而寻求中央政府政策的空隙,打擦边球,导致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地方执行中大打折扣,弱化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和力度。
6.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金流出增加和民族企业融资困难。
随着出口增加和外资引进加速,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外汇储备增多。
为了防范外汇风险,我国政府以外国政府长期债券形式持有外汇储备。
政府持有的外国债券越多,资金流出也越多。
由于资金流出,民族企业难以有效地利用外汇储备资金,出现了资金闲置和企业融资困难并存的局面。
7.增加国际贸易摩擦。
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指标,鼓励企业扩大出口,不注重内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企业在出口中对外恶性竞争,经营秩序混乱,特别是出口产品低价竞销,更容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8.GDP指标会高估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国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疑虑。
外商在我国的投资能够在GDP中反映出来,而外商从我国汇回的利润却无从体现,这将产生影响我国经济总量及增加率与外商所在国相应指标的客观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