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学基本功大家都知道建筑学基本功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大学头三年全是基本功训练以及基础知识,第四年进入专题设计,第五年是实践或考研。
但我们经常见到,第一第二年落下了,第三第四年拼命画速写画马克笔去补,往往到考研之前,还在“恶补”基本功,如此疲于奔命。
当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也不是坏事,不过在之前对建筑学基本功有个明确的认识,定个计划,有的放矢可能更好。
基本功有哪些呢?我读书时是练铅笔线条、钢笔线条、仿宋字、水墨渲染、水彩渲染,那时候练得可真叫苦,铅笔画线条必须边画边旋转,这样才均匀;光渲染就要一个学期,渲染时毛笔尖不能接触纸面,要拖着水走...本来急性子的人被生生地磨成了慢性子。
后来喷笔流行了,又贴胶又灌颜料又喷,弄得身上五彩斑斓,没有一件干净的衣服。
苦啊~~但看看前辈,我们还不算什么,我见过柳士英先生画的施工图,那时候没有针管笔当然更没有电脑,用的是鸭嘴笔填上白水粉,在全黑的图纸上画白线,那线条:均匀清晰、浓淡相宜、流畅无痕,令人叹为观止...不过我后来见过国外的香港的手绘图,我发现他们的手头功夫比我们差远了;还有电脑绘图,传统观念认为CAD绘图会影响基本功训练,很多学校要求三年级以后再用电脑,但我看国外建筑学的,一年级都在用电脑画图了,难道他们不重视基本功?传统认为设计优秀的肯定也是画画画得好的,但我看了柯布西耶等大师的速写,好像实在也不咋的,贝聿铭原来在宾大读书时就因为美术不行而不得不转学到麻省理工,因为麻省不用学水彩...这些事看多了,对于建筑学基本功训练,我可以说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明白了~其实,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建筑学基本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以前练墨线和渲染这些手头功夫是没错的,因为那时候建筑设计要求用墨线和渲染来表达;而今天,CAD绘图已经完全替代了针管笔,3dMax 和Photoshop已经使水彩渲染成了历史,CAD、3dMax和Photoshop已经成了建筑学重要的基本功,这才是现实。
我认为,有两项基本功是一定要注意的:1、图式思维能力,手、脑、心一体的草图能力。
中学时大家习惯的是文字思维和数字思维模式,就是说,学语文或数学时,在你的脑中是在用文字和数字来想问题的,但建筑设计不是这样,它是用图思维的。
这是一个设计师大脑和图像通过手和笔交流的过程,这种草图能力要求以手绘能力为基础但决不仅仅是手绘能力,要训练这种能力,第一要求练习手绘,如速写、水彩、马克笔这些美术基本功,如果你的手一点都画不出来,那还有什么用?第二,要求在设计的任何阶段,你都要拿着笔随时画出草图来,任何时候都要拿图说话,不要怕自己画不好,只管画,只要自己和他人看得明白即可。
要知道,你画的并不是一幅美术作品,而是你要通过图清晰地表达你的思考你的设计过程以及你的设计灵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从一年级开始,一切拿图说话,最后演变到看到什么脑袋里都是图,手都随时画出来,同时,用“心”画,这个“心”,包括感情和激情,一幅画也好,一个建筑也好,没有感情的钢筋混凝土不叫“建筑”。
这里推荐那本书《图解思考》。
2、电脑绘图能力。
很多人以为学会CAD等软件就行了,不用太专注。
其实,手工墨线画得漂亮固然不容易,但是用CAD绘图,同样的图不同的人画出来也有云泥之别:有可能画成艺术珍品,也有可能画得一塌糊涂。
譬如:1,你重视了CAD 的线型和分层吗?在CAD里,怎么定线型比手绘还难。
在设计院,好的CAD图分层清晰明确又绝不多余,图纸修改、节能日照设计、结构水电设计都很顺畅,你的图做得到吗?这些都是基本功;2、在CAD里如何布图,比例、字体、标注、门窗等等的大小尺度间距,填充、阴影...等等等等。
我见到一些CAD图,有的字大得占了一间房,有的字小得要放大镜看,有的图本身没有错误,都对,但看着就是浑身不舒服,你认为这样的图有基本功吗?3、和当年的保养疏通针管笔、清理喷笔等工作一样,现在的软件杀毒保护、电脑操作、维护硬盘光驱等等,同样也是基本功,如果一个学生跑来跟我说,老师,我的电脑崩溃了或是我忘记存盘了,我觉得这一点都不值得同情,因为这只能说明,你缺乏CAD绘图的基本功。
因此,我个人认为,一年级开始就养成习惯,用手绘草图思考,用CAD绘制正图,坚决练好这两项基本功。
1.建筑设计技能为主的路线.打算毕业出去打拼挣钱养家糊口的,务必重视建筑术.也就是进行建筑设计的实际技能.基本上,包括:1)全面理解建筑设计任务的社会流程。
建筑设计不是一个"问题--答题"的简单过程。
它更多包含服务行业和创造的内容。
理解设计任务的关键是对设计任务前因后果的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
从策划立项到了解业主的意图,理解并能自行编订合理的任务书,了解建筑设计从接任务到提交方案以致于工地监督直到交付使用,这一整套业务流程的必须熟练掌握。
其中特别不同于正常教学的是制定任务书。
任务书的背后是对整个设计事件的综合把握能力,值得大家从第一个案子开始留意。
再说一遍:建筑设计不是一个针对任务的非此即彼的答题过程,而是一个理解驾驭业主动机和社会环境限制并协调各方面利益的价值实现过程。
这一能力的培养要花费多年的事件,一般在本科毕业之前多数人达不到这一要求。
调研也是一项很重要但是本系教学因为种种困难而比较薄弱的环节。
把与设计任务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并整理出来,是一个基本功。
调研发现的,总有很多超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完善题目和逐步形成答案的过程。
相关的书籍,个人觉得首推凯文林奇的《总体设计》,另外很多介绍具体工程项目的文章也可以参考,核心期刊里有无数这样的文章。
2) 快速的发散的丰富的独特的多方案草图构思能力。
简单的说,就是要能迅速的发现多种可能性并迅速形成草图方案的能力,而且在草图形成的同时,要已经考虑到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最终形象的特色和基本功能结构的顺畅)。
这一点没有别的办法,一是多画图做设计,推敲功能和形象,二是每个设计都深入细致的思考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三是认真研习经典的大师作品。
在本科阶段比较实用的是根据设计题目搜集案例。
这是建筑师一生都要保持的习惯:在每个设计任务之前搜集和调查同样类型的先例。
因为本科的阶段,主要是学习而不是创造。
所以我个人以为这个搜集和咀嚼经典案例的过程是本科学习的主体,而随后的设计方案基本是以之为基础的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
由此我个人以为目前系里教学一上来就是方案设计,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草图构思总的来说是必须用手的,电脑到大脑的距离比手到大脑的距离远太多了。
同时构思平面关系和透视效果是必须的。
草图构思一定是构思一整个建筑的整体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平面-立面-形象这样的流水线。
综合的形象和逻辑同步的思维很重要。
这一能力当然也是要多年培养的,但是比第一条见效更快。
参考书首推C?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然后就是各大著名建筑师的经典案例。
3) 基本功:娴熟的电脑绘图技巧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什么是建筑学的基本功?过去的建筑教学一直把墨线、水墨渲染、水彩渲染当作基本功。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在当时是没错的。
因为那时候墨线和渲染确实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工具。
至少在我刚入学的几年,针管笔、喷笔都是干私活挣钱的必备利器。
我以为基本功就是指针对当时(而不是过去)建筑行业基本设计工具而练习的技能。
今天电脑制图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段已经无庸置疑,只是是否在本科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引入可能还有争议。
我看来cad和3d软件才是今天的建筑学基本功。
当年针管笔的粗细今天变成了Cad的线型和分层,当年水彩渲染的笔法变成了今天3dMax的布光和材质,当年保养疏通针管笔的技术,今天变成了软件安装杀毒破解到技术。
工具发展了,基本功的具体内容也变了。
同样是手头功夫,容易混淆的是把修养和基本功混为一谈。
相对墨线渲染,草图能力手绘透视,我看其实属于艺术修养的内容,不算建筑学应该由美术学习而不是墨线练习来培养。
具体操作上,我的意见是双管齐下,构思草图用手绘,正式成图用电脑。
早期认真花几张墨线图当然还是好事,而且不可不画。
但是cad制图也一样最好从小抓起。
可惜的是据我了解系里能教cad制图的寥寥无几,主要是年纪大些的老师们都没有学过,年轻一点的也多年没有机会亲自上机了。
其实手工墨线固然能画的漂亮(如莫宗江先生的图绝对是典范),电脑绘制的线条图一样能画出云泥之别。
这和工具无关。
比如我见过我的班主任的cad平立面图,虽然是简单的现代建筑,但是画得简直如入化境。
我想如果当年莫先生是学CAd起步的,他的cad文件一样会画成艺术。
新手上路,只好看书学或者找别的同学学了。
另外良好的操作和存盘习惯也很重要,这里就没法子细讲了。
4) 大量经典和时尚作品的资料积累。
没有办法,学建筑就是要见多识广。
学建筑尤其要行万里路。
一般来说建议是从经典现代主义作品看起,一直看到当下的时尚名作。
再往前看,把中西方古典建筑也仔细看看。
再有时间了,把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乡土民居再看一看。
看建筑的时候,顺便把规划和环境景观也了解了解。
关肇邺先生就说自己是从小看画册受的建筑启蒙。
初学者看图册难免看不出趣味来,完全正常。
经典作品本来就是要反复体会的。
但是也不尽然。
伟大的艺术就算是投射到纸上也依然有夺人魂魄的能力。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见泰姬玛哈的幻灯片的惊艳,不过看出康的作品的好处来就是数年以后的事情了。
按照一般艺术和文学教育的正常步骤,先花大力气临摹和赏析经典作品是基本的,象咱建筑系这么急功近利上手就要"创作"的其实少见,早就该改革了。
系里的赏析类课太少。
不过许愗彦教授开的通过模型学习大师作品的课我觉得相当的好。
有精力的同学更可以辅助以3D模型来细致体验名作的妙处,可以深入到细部、材质、光线和环境,虽然费时较多,但效果也好,宜量力而行。
说句闲话,我以为早先巴黎美院传统的古典建筑立面制图渲染这样的训练,其实决不如今天看来那么死板。
当时渲染的仿古立面,其实正是当时的"当代建筑",渲染也是当时的主要绘图手段,其训练极为实用,就如同我们现在用软件搭赫尔佐格的作品那么的实际,转手就能拿去挣钱。
另一个启发就是,建筑设计训练应该一部分一部分的来,立面、平面、流线什么的都有必要单项逐个学习,整体构思也是个相当独立的训练项目,正如同语文里学习组词造句的训练,整篇文章的写作是很高端的事情,尤其是大部头。
在本科就加入数万平米的旅馆设计,我以为实在没有什么价值。
复杂的功能设计完全可以在功能组织专项训练里解决,不必搞成整个设计。
很多很多大师,也就是能把小住宅设计好了而已。
本科阶段做一整个建筑物的设计的话,我觉得有个几百平米小题目就很好了,比所有建筑类型走马观花的草草设计有价值多了。